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派傑病

鎖定
派傑病惡性腫瘤的一種,多發生於乳腺少數外陰。
多發羣體
老年婦女
常見發病部位
乳腺,外陰

派傑病基本介紹

派傑病 派傑病
派傑病陰派傑氏病是一類少見的f=皮內腺癌,多見於60歲以上的老年婦女,發病年齡為4182歲,發病率約佔女性惡性腫瘤的2.5%。病損區呈紅色,質軟,發紅的基底上出現表淺而散在的自色斑塊(冰蛋糕樣效應),約巧%-20%的患者合併腺癌。本病為一種緩慢進展的腫瘤,根據症狀及體徵,病理檢查已Il可診斷。外陰濕疹樣癌一經診斷即應採取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適用於以下病例:
①外陰濕疹樣癌,因年齡較大併發其他嚴重疾病而不能接受手術者;
②經多次手術切除後仍有復發,基底部癌廣泛蔓延伴遠處轉移者;
③癌灶較淺且病變範圍較小患者拒絕手術者;
④臨牀懷疑外陰切緣或基底部殘留腫,瘤或病檢證實切緣陽性者。非手術治療方式可根據病人年齡、病情、既往治療情況及全身情況,選用放射治療、化療、激光治療或冷凍治療。

派傑病臨牀資料

派傑病 派傑病
派傑病患者,女性,74歲,因外陰瘙癢1年餘,皮疹逐漸增大就診。體查:左側大陰唇可見紅斑,邊界清楚,中央萎縮,結節有色素沉着和色素減退。門診手術鉗夾部分活組織送檢。病理檢查:巨檢:灰白色帶皮組織一粒,大小為0.4cm×0.3cm×0.3cm。鏡檢:見表皮角化過度,棘層增生肥厚,表層及基底層細胞周圍可見單個或巢狀分佈的派傑氏瘤細胞浸潤;病變侷限在表皮內。真皮內較多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免疫組化結果示:瘤細胞CEA(+)、AE1(+)、ae3()。特殊染色示:瘤細胞PAS(+)(見圖1,2,3)。病理診斷:(左側大陰唇)派傑病。

派傑病研究探索

派傑病 派傑病
派傑病外陰派傑氏病(pagetdisease)極罕見。派傑氏首次描述為乳腺派傑氏病,而後發現其他部位如肛門及女陰皮膚也可發生。鏡下檢查的特點[1]是,在表皮內出現了較多的體大、核圓、胞漿透明的派傑氏細胞,即癌細胞。
患者多為老年婦女,好發部位是大、小陰唇及肛門周圍。局部有瘙癢及灼痛。病變的皮膚呈鮮紅色糜爛性損害,其中穿插白色皮島,境界清楚,邊緣略高出皮面,表面有細顆粒,常有滲液及結痂。本病診斷明確,尚需與外陰濕疹、外陰鱗狀上皮原位癌、惡性黑色素瘤、鮑温氏丘疹病鑑別[2]。外陰濕疹屬慢性皮炎,表皮內可形成水皰或大皰並有淋巴細胞浸潤,無癌性浸潤及轉移;外陰鱗狀上皮原位癌也可在外陰部出現濕疹樣改變,但病程進展較慢,預後比派傑氏病好;惡性黑色素瘤皮膚一般不出現濕疹樣改變,病變中也可出現大而圓的胞漿透明的腫瘤細胞,並見惡性細胞,可侵犯表皮。但多數惡性黑色瘤內可找到黑色素,結合臨牀所見不難區分;鮑温樣丘疹病鏡下與此病及原位鱗癌很難區別,但鮑温樣丘疹病常發生於年輕患者,細胞形態較一致,病灶有自發消退傾向,預後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