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洪頂山摩崖刻經

鎖定
洪頂山摩崖刻經。自從1989年發現以後,已有不少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慕名而來,觀看刻經。它的發現,對解開史學界的“安道一”之謎,對研究這位視史傳經體大書法家的身世、經歷及中國文字從隸到楷的轉變具有關鍵作用和史料價值。
中文名
洪頂山摩崖刻經
外文名
Hong Dingshan cliff carved by
文化價值
古代書法藝術珍品,中國佛教研究
經    文
刻有《文殊般若波羅蜜經》等
字    體
內容的刻字大小不等,風格各異
地    址
山東省東平縣舊縣鄉屯村鋪村東

洪頂山摩崖刻經崖刻內容

洪頂山 洪頂山
洪頂山摩崖刻經位於東平湖的北岸,1989年發現,引起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們的重視,對解開史學界“安道一”身世、經歷之謎及中國文字從隸到楷的轉變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東邊是屬名“僧安道一”的《文殊般若》刻經。經文出自梁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譯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來與文殊菩薩對話的形式,禪釋出僧眾如何修成大智能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經中具有代表性。
書寫風格是隸中帶楷,楷中帶隸,這是中國文字進化從隸到楷的重要特徵,其中“亦”字是草書,而“道”字則帶行書韻味,“數”字還有罕見的飛白體。兩邊便是用篆體書有《安公之碑》的風門口碑字謎。
還刻有“藥師琉璃光佛主”與“大佛”題名,字體之大更是無與倫比。碑西是“僧安道一”題名,刻於高2米、寬1.3米的圭首碑內,書體隸中帶楷,並有行書韻味,瀟灑流暢,其中“一”字為大寫“壹”。北山崖最西是安道一所書《文殊般若經》摘錄!

洪頂山摩崖刻經經文分佈

洪頂山 洪頂山
因“安道一佛教”觀念是“涅 若性空”觀,他在此處書刻的是“文殊 若”,“摩訶 若”經等。東邊是屬名“僧安道一”的“文殊 若”刻經。經文出自梁曼陀羅仙和僧伽婆羅譯本中。全文共98字,文中以佛主如來與文殊菩薩對話的形式,禪釋出僧眾如何修成大智慧到彼岸的“性空”思想,在佛經中佔重要地位。更珍貴的是該經的書法價值,在整個刻經中具有代表性。書寫風格是隸中帶楷,楷中帶隸,這是我國文字進化從隸到楷的重要特徵,起斷代作用。難得可貴的是其中的“亦”字是草書,而“道”字則帶行書韻味,“數”字還有書法上罕見的飛白狀體。在北齊時期的刻經中出現幾種書體在中國是最早的。
兩邊便是用篆體屬有“安公之碑”的風門口碑碑文。意思是在“風門口”書刻的碑文,看似文字遊戲,實是“安道一”用“安”與“不安”,“一”與“不一”的關係禪述自己的佛教主張,“一”是指禪定中心境專一境界,這與中國道教把“道”解釋為“虛一而靜”是同樣意思,“安”是指佛教中超世脱俗,元煩惱的身心狀態,‘不安”是指俗的煩惱,所以僧眾們稱西方淨土為“安養國”,提倡“安樂行”。刻文中“安故能一,一故能安”即是全部意思的概括。也是安道一對禪宗始祖達摩祖師提倡的“安心禪”的領悟與發展。
經文後是“於後六百二十年”的佛曆紀年。佛曆紀年有多種説法,因佛教中派對如來佛生與園寂的年代説法不一,所以紀年也就不同,此處按禪宗紀年推斷應為北齊河清二年的紀年。
這裏還刻有“藥師琉璃光佛主”與“大佛”題名。
書體全是其他地方刻經所沒有的,而字體之大更是與此處無可相比的。
大空王佛拓片 大空王佛拓片
這是安道一所書的“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樂佛”等佛名題刻共23個。“安樂佛”以東的佛名依據出自失佚的《七佛八菩薩所説大陀羅尼神咒經》,是佛教早期密教經典。我國敦煌及各地佛名題刻均出自此經。
佛的形象和名字是信仰者的自我感應,因而用造佛和題寫佛名來表達對佛的崇拜之惰,其中“大山岩佛”、“高山佛”表示對山的崇拜,以山為佛,“安王佛”、“安樂佛”表示對安的崇拜,而“大空王佛”四字、表明以“大空為王”,尊之為“佛”,以表達安道一對“集若性空”的崇拜,因禪宗當時多受當權者迫害,安道一所以大書特書“大空王佛”四字,有糞土人王,蔑視權貴之意。而更珍貴的是刻字大,中國其他地方刻經大都在30公分左右,最大的也只有1.3米,而此處的“大空王佛”四字全高達11.3米,“佛”字高達4.65米,寬4米,最寬的筆劃50多公分。用筆縱情豪放,氣勢磅博,並有罕見的“佛手”與鳥狀裝飾。當地村民傳説當年安道一是扛着掃帚來寫的,就斷定此處刻經是中國同時期刻經真正的“大字鼻祖、擎巢之最”。
“大空王佛”向西便是六龍蟠螭龜蚨線刻碑,刻碑全高7米多,刻字部分高4.8米,寬3.5米。上為線刻六龍碑首,下為龜蚨狀,上有“摩訶口經”字,經文大部分剝蝕掉,僅剩“散”、“川”、“薩”、“有”、“空”等字。法經出自鳩摩羅所譯“摩訶般若菠羅密”,講大乘空宗性空理論。
經碑西是此處字最大的“僧安道一”題名,四字刻於高2米,寬1.3米的圭首碑內,書體隸中帶楷,並有行書韻味,瀟灑流暢,其中“一”字為大寫“壹”。
“僧安道壹”西是一篇頌文,頌安道一達到佛的廣大境界。
北山崖最西便是安道一所書“文殊 若經”捲上的一個摘錄,講述佛教,“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的性空境界。
南山崖有刻經三處:最東邊一處是記述中印度高僧法洪的身世及來東土講經及經文的大體內容,可以看出,安道一亦是信奉的中印度大乘僧法洪的性空理論。最後紀年是“大齊河清三年歲次……紀年”,這是二洪頂最明確的北齊年代紀年,即北齊武成帝高湛二年,(公元563年),在山東乃至全國是最早的刻經紀年。
中間是“大空王佛”佛名題刻,全高2米,寬1.3米,其書體風格與北崖同出一轍。
最後一篇經文與“風門口碑”處所刻“文殊若經”相同,但此處字體大近一倍,全用隸中帶楷書寫。特別是“無”字,更突出的表現出隸的拙樸道勁,楷的工整嚴謹,不失為一篇精彩的範文。

洪頂山摩崖刻經經文字體

洪頂山摩崖刻經經文

洪頂山摩崖刻經 洪頂山摩崖刻經
鐫刻經文主要有4片,大致分南北兩部分,刻有《文殊般若波羅蜜經》、《仁王經》、《摩訶衍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一部分或某一篇章。 [1] 

洪頂山摩崖刻經字體

經文字徑一般在20至50釐米之間。所有刻字除少量雙鈎線條刻法之外,均為圓底陰刻。書體多為隸書,有學者評其為“帶隸意的楷書”或“帶楷意的隸書”。兩部分刻字
風格各異。北壁刻經文字較大,均在50釐米上下,文字風格接近於泰山《經石峪》,但比《經石峪》字體結構緊密,凝重中多幾分飄逸;南壁刻經字較北壁小, 漢隸風韻,樸厚勁媚,方整中多變化,極似《張遷碑》。《張遷碑》原址即位於洪頂山北面,由此可見該碑當時影響之深。
其它內容的刻字大小不等,有橫式、豎式、風格多變,情趣百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一塊平滑巨巖上的“大空王佛”4字,有?犀搏蛇之勢,通篇既敦實
穩健,又神勢飛動。其中的“佛”字,高約5米,寬4米,筆畫寬達20多釐米。整個字用筆大起大落,端莊雄渾,末一豎筆呈“飛白”狀,又使其多幾分“飄逸灑
脱”之韻味,大字旁有安道一書刊等刻字。
刻經文前文後有“僧安道一”題名3處。安道一為北齊名僧,“尤工書法”,其名見於我省鄒縣鐵山、尖山摩崖刻經。考其洪頂山諸刻字,書體風格與鄒城市的鐵
山、尖山刻字多有相同之處,同有安道一款識,可以説:洪頂山摩崖刻經鐵山、尖山刻經年代一致,同出安道一之手。洪頂山摩崖刻經內容之豐富,刻技之高卓
,保存之完整,在我國同時代摩崖刻字中佔有一定位置,可與泰山《經石峪》相媲美。值得一提的是,洪頂山摩崖刻字除有泰山、鐵山刻字之道勁、凝重、高古
之外,還有體勢緊湊俊逸,秀拔灑脱之特點。

洪頂山摩崖刻經文化價值

洪頂山摩崖刻經不僅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珍品,而且對研究我國佛教發展更具有一定的重要價值。
參考資料
  • 1.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編著;黃榮海撰,魯西南平原 第2版,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出版社,2015.11,第1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