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波螺油子

鎖定
波螺油子位於青島市市北區與市南區交界線上的膠東路,這條由馬牙石鋪就的呈扭曲轉盤形狀的路,寬約 5米,形成於青島開埠初期,當時屬即墨仁化鄉轄地。大約1924年,波螺油子鋪上馬牙石,從此進入青島百年老路行列,並在扭曲間將膠州路、熱河路、無棣一路至四路等幾條路連接了起來。 [1]  它的名字叫“波螺油子”,“波螺”即海螺,其內部繞軸呈盤旋狀,這條道路與其頗有幾分神似。“油子”,青島人一般指在世事間磨礪得十分油滑的人,當然,這條老路也被無數行人磨礪成了“油子”。
中文名
波螺油子
外文名
Jiaodong Road
正式名稱
膠東路
地    點
青島市市北區市南區交接線
歷史文化
膠東路舊照 膠東路舊照
青島城市的歷史儘管只有100多年,但每一天都有新的事物誕生,每一年都有老的東西消失。城區、街道、建築,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新與老的元素,就這樣奇妙地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個亦老亦新的城市。老的東西,消逝的事物,令人懷念,進入了記憶和歷史,而城市的腳步真可以稱得上是日新月異,由是,我們關注亦老亦新的島城。——編者
1897年德國侵佔青島後,修築了幾十條馬路,其中在熱河路與萊蕪一路之間的是一條自南而北的喇叭口大溝,即波螺油子的雛形,但也僅是膠東路連接熱河路的一條羊腸小道而已。1914年日本侵佔青島後,這條喇叭口大溝依然存在,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島主權以後,沿地勢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我小時候見到的波螺油子,已經成了“油子”老路:地面馬牙石被無數行進的鞋底磨得滑溜。據老人講,波螺油子最初是叫“波螺扭子”,從這個詞組中更容易看到它的地貌特徵。但“扭子”與“油子”相比之下,還是“油子”更符合尋常口語,所以“波螺油子”以一個地理名詞,彰顯城市一種城市文化符號。
從低處的膠東路往西,過了三角地小花園以後,就到了波螺油子,此段地勢漸高,直至一處十米左右的峭壁擋住去路,向右拐,然後左拐,在不斷盤旋過程中到達熱河路與江蘇路分界線,在這個不斷盤旋過程中,就把峭壁的高度消滅掉了。波螺油子內側依勢建有老房子,其旋轉到了下半部分,兩側皆有老房子,將馬牙石路鑲嵌其中。波螺油子沒有老房子的另一側,則是由石柱與鐵管組成防護體系。白天行色匆匆,很少有人注意波螺油子的景緻,但到了夜晚,從這個波螺油子頂端的“豁口”望去,“對岸”呈梯狀向上攀升的燈火與星星一同閃爍,恍如天上人間。
波螺油子從誕生之時起,就有做小買賣的,到了上世紀 70年代末,路兩側乾脆都開了小店,賣雜品和水果,波螺油子兩端被夾,成了一條“袖珍路”(蜿蜒部分更顯蜿蜒,因為馬牙石被磨光滑,雨雪天更加難行),在波螺油子旋轉最急遽的“軸”部分,也開了水果、乾貨店。再往下,有一家書店,我從這家書店知道原來書也可以打折的。書店往下,有家小飯店,裏面賣的是“羊肉炮”(可能是“羊肉泡饃”的誤寫),波螺油子再往下,則是一處馬路市場,這裏最吸引人的則是層層疊疊的舊書。“波螺油子”還曾以賣盜版光碟聞名。
青島東西快速路第一期工程是從 2001年開始動工的。“波螺油子”所代表的蜿蜒曲折,要給速度來讓路了,這是一個時代命題。筆者在波螺油子消失以後,跟蹤拍攝了在波螺油子施工初期的高架橋水泥支架架設、橋台混凝土澆注等過程,目睹了波螺油子與高架橋的交替。東西快速路取代了波螺油子,城市真正步入“後波螺油子”時代,即從蜿蜒中艱難挪步嬗變為“騰飛”的時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