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法定代表人

鎖定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律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負責人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事業單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產生。社會團體法人理事長或者會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捐助法人的理事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中文名
法定代表人
外文名
Legal representative

法定代表人定義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律或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負責人。
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事業單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產生。社會團體法人的理事長或者會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捐助法人的理事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法律規定

法定代表人《民法典》的規定

第六十一條 【法定代表人的定義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後果由法人承受。
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第六十二條 【法定代表人職務侵權行為的責任承擔】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法人承擔民事責任。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後,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可以向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追償。
第八十一條 【營利法人的執行機構】營利法人應當設執行機構。
執行機構行使召集權力機構會議,決定法人的經營計劃和投資方案,決定法人內部管理機構的設置,以及法人章程規定的其他職權。
執行機構為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未設董事會或者執行董事的,法人章程規定的主要負責人為其執行機構和法定代表人。
第八十九條 【事業單位法人的組織機構及法定代表人】事業單位法人設理事會的,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理事會為其決策機構。事業單位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法人章程的規定產生。
第九十一條 【社會團體法人的章程及組織機構】設立社會團體法人應當依法制定法人章程。
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等權力機構。
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理事會等執行機構。理事長或者會長等負責人按照法人章程的規定擔任法定代表人。
第九十四條 【捐助人的權利】捐助人有權向捐助法人查詢捐助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並提出意見和建議,捐助法人應當及時、如實答覆。
捐助法人的決策機構、執行機構或者法定代表人作出決定的程序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法人章程,或者決定內容違反法人章程的,捐助人等利害關係人或者主管機關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該決定。但是,捐助法人依據該決定與善意相對人形成的民事法律關係不受影響。
第五百零四條 【越權訂立的合同效力】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負責人超越權限訂立的合同,除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外,該代表行為有效,訂立的合同對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發生效力。
第五百三十二條 【當事人變化對合同履行的影響】合同生效後,當事人不得因姓名、名稱的變更或者法定代表人、負責人、承辦人的變動而不履行合同義務。

法定代表人常見問題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特徵

1、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章程所確定的自然人。
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有權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
3、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主要負責人。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的訴訟地位

在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中,只有法定代表人可以代表法人對外進行民事活動或代表法人進行訴訟。法定代表人可以授權法人的其他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民事主體作為法人的代理人,對外進行民事活動或進行訴訟。法人的其他工作人員未經法定代表人授權,不得以法人名義對外進行民事活動或進行訴訟。法定代表人的權限可以受到法人章程或法人權力機構的限制,但該項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對第三人的效力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者非法人組織的負責人,在訂立合同時超越權限,對於這種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主要的標準是相對人是否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超越權限。如果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對方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超越權限,這個相對人就是非善意的,訂立的這個合同就不發生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就可以以此對抗非善意的相對人,主張合同無效或者不生效。如果相對人不知道也不應當知道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訂立合同超越權限,且無過失,即相對人為善意的,則該代表行為有效,訂立的合同發生法律效力,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不得以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超越權限而對抗善意相對人,不得主張該合同無效。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責任的規定

1、法人為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損害承擔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是:
(1)須有加害他人的侵權行為。(2)須因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他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行為造成損害。(3)須因執行職務的行為發生。執行職務的行為,一是執行職務本身的行為或者職務活動本身,二是與職務行為相關聯的行為。法人承擔的責任形態是替代責任,即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害,由法人承擔責任。
2、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規則是:
(1)法定代表人因執行職務造成他人的損害,由法人承擔賠償責任。
(2)法人承擔賠償責任之後,如果法定代表人在執行職務中造成他人損害是有過錯的,法人可以向法定代表人要求追償。

法定代表人法律辨析

法定代表人關於法定代表人與法人的區別

1、內部關係方面
法定代表人與法人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勞動合同關係,如法定代表人屬於僱員的範疇,如很多傳統國企;也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法定代表人)與公司不存在勞動合同關係,屬於委託合同關係。
2、外部關係方面
法定代表人對外以法人名義進行民事活動時,其與法人之間並非代理關係,而是代表關係,即法定代表人對外的職務行為即法人行為,其後果自然由法人承擔。法定代表人的代表職權來自法律的明確授權,故不另需法人的授權委託書。法人不得以其自身對法定代表人的內部權限限制(如源自章程或者權力機構的規定)對抗善意第三人。

法定代表人案例分析

案例:XX環保科技集團(某省)有限公司與中X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股東出資糾紛上訴案——公司內部的法定代表人任免爭議應以股東會決議判定

法定代表人案情介紹

【裁判要旨】法律規定對法定代表人變更事項進行登記,其意義在於向社會公示公司意志代表權的基本狀態。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對外具有公示效力,如果涉及公司及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因公司代表權而產生的外部爭議,應以工商登記為準。而對於公司與股東之間因法定代表人任免產生的內部爭議,則應以有效的股東會任免決議為準,並在公司內部產生法定代表人變更的法律效果。
【案號】一審:(2013)閩民初字第43號 二審:(2014)民四終字第20號
【案情】
原告(二審被上訴人):XX環保科技集團(某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XX公司)。
被告(二審上訴人):中X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保科技公司)。
環保科技公司繫於2001年在新加坡註冊成立的公司,公司類別為有限股份上市公司。
2010年6月4日,新加坡高等法院作出法庭命令,應環保科技公司的申請,裁定環保科技公司進入司法管理程序,委任Seshadri和餘某為環保科技公司的共同及個別司法管理人,主管公司的日常事務、業務及財產,以便對公司進行整頓或者保留其全部或部分業務以便公司可持續經營,及(或)取得比解散企業更有利的企業資產變現等。2011年1月20日,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作出書面決議,將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田某變更為何某,將董事田某、潘某、陳某變更為Seshadri、餘某、何某。
2012年3月1日,新加坡高等法院作出法庭命令,根據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Seshadri和餘某的申請,裁定將2010年6月4日作出的司法管理命令延期至2012年5月2日,批准Seshadri和餘某辭任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之職,並委任Hamish自本命令之日起擔任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其中包含了繼續進行由前司法管理人在原訴傳票中提起的任何訴訟或法律程序等。Hamish於2012年明19日簽署授權委託書,委託丹某、鄧某律師作為環保科技公司的委託代理人蔘加本案一審、二審、執行等所有程序。2012年3月30日,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再次作出書面決議和任免書,免去何某XX公司董事長及法定代表人職務,委派保某為XX公司董事長和法定代表人,免去Seshadri、餘某、何某三人的XX公司董事職務,委派保某、徐某、宋某三人為XX公司董事,任期均為3年。
2013年1月11日,新加坡高等法院作出ORC 336/2013清盤令,任命Hamish等三人為環保科技公司的共同及個別清盤人。
XX公司繫於2004年經某省省人民政府商外資字[2004]0009號文件批准的外國法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自2005年9月起至今,該公司股東為環保科技公司。2012年12月18日,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為洪某。
2008年6月30日,某省省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廳作出閩外經貿資[2008]251號批覆,同意XX公司投資總額由2.3億元增至5億元,註冊資本由1.3億元增至3.8億元,增資部分應按公司修訂章程規定的期限到資,並核准了XX公司就上述變更事項簽訂的補充章程。補充章程就增資款及繳納時間載明:增資部分全部由環保科技公司以等值外匯現金投入,首期繳付不低於20%的新增註冊資本,餘額在變更營業執照簽發之日起兩年內繳清。
2008年、2009年環保科技公司向XX公司繳納了兩次增資款,至此,XX公司實收註冊資本為185221300元。2010年8月18日,XX公司向某省省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另案訴訟,請求判令環保科技公司先行支付增資款4900萬元。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支持了XX公司的訴訟請求,環保科技公司不服提起上訴。某省省高級人民法院於2011年8月31日作出民事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環保科技公司於2011年10月31日按照生效判決支付了增資款4900餘萬元。XX公司於2012年3月12日辦理了營業執照變更登記。變更後,XX公司的註冊資本為3.8億元,實收資本234616431.4元。至2013年7月25日,環保科技公司對XX公司尚有145383568.6元的出資款未到位。
XX公司於2012年4月27日提起本案訴訟,請求法院判令環保科技公司履行股東出資義務,繳付增資04500萬元。
環保科技公司則以保某為XX公司合法的現任董事長,XX公司的起訴狀和授權書是無權人員盜用公司印章而為,未經合法的法定代表人同意,不能代表原告的真實意思表示,屬於無效起訴等理由,請求法院駁回XX公司的訴訟請求。

法定代表人裁判結果

某省省高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的法律適用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環保科技公司的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事項,應適用新加坡法律;二是XX公司系在中國註冊的外商獨資企業,屬於中國法人,環保科技公司作為XX公司的唯一股東,對XX公司行使包含出資在內的相關權利義務應適用中國法律。
關於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XX公司提起本案訴訟系真實意思,且該起訴不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本案不具有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條規定的中止訴訟的情形。環保科技公司未履行股東足額繳納出資的法定義務,侵害了XX公司的法人財產權,XX公司有權要求環保科技公司履行出資義務,補足出資。就環保科技公司出資不足金額,XX公司在本案中僅主張環保科技公司繳納4500萬元,並不違反法律規定。綜上,一審法院判決:環保科技公司應於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XX公司繳納出資款4500萬元。
環保科技公司不服一審判決,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庭審時,XX公司對環保科技公司的訴訟代表權及委託代理人資格提出了異議,認為清盤人無權代表環保科技公司參加本案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為涉外股東出資糾紛。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和清盤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等事項,應當適用環保科技公司的登記地即新加坡法律;XX公司提起本案訴訟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以及股東出資義務等事項,應當適用中國法律。
關於本案雙方當事人的訴訟代表權以及代理人的代理資格是否有效的問題。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環保科技公司系新加坡法人,其已經按照新加坡法律先後進入司法管理以及清盤程序,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以及清盤人是否有權代表公司參加本案訴訟,應當按照新加坡法律的有關規定進行認定。根據新加坡公司法227G(2)以及272(2)(a)的規定,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以及清盤人均有權代表公司進行相關訴訟,亦有權委託代理人蔘加訴訟。XX公司系中國法人,其提供了中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的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並提供了加蓋XX公司公章的授權委託書,符合中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XX公司的代理人有權參加本案訴訟。
關於本案是否應當中止審理的問題。環保科技公司在本案一審受理後另行提起了數個關聯訴訟,雖然部分案件涉及XX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否適格的問題,但本案的爭議焦點之一就是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與股東任命的法定代表人誰能代表XX公司意志的問題。鑑於環保科技公司在本案中已經就該問題提出了實質性抗辯,本案審理範圍當然包括XX公司法定代表人是否適格的問題。本案應當對該問題作出認定,無需以其他案件的審理結果為依據。因此,本案不存在中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中止審理的情形。
關於XX公司提起本案訴訟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的問題。XX公司是環保科技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按照2005年修訂的公司法和外資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XX公司屬於一人公司,其內部組織機構包括董事和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權均由其唯一股東環保科技公司享有。環保科技公司進入司法管理程序後,司法管理人作出了變更XX公司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決議。根據新加坡公司法227G的相關規定,在司法管理期間,公司董事基於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而獲得的權力及職責均由司法管理人行使及履行。因此,本案中應當對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作出的上述決議予以認可。根據公司法第四十七條第(二)項的規定,公司董事會作為股東會的執行機關,有義務執行股東會或公司唯一股東的決議。XX公司董事會應當根據其唯一股東環保科技公司的決議,辦理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變更登記。由於XX公司董事會未執行股東決議,造成了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與股東任命的法定代表人不一致的情形,進而引發了爭議。公司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法律規定對法定代表人變更事項進行登記,其意義在於向社會公示公司意志代表權的基本狀態。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對外具有公示效力,如果涉及公司以外的第三人因公司代表權而產生的外部爭議,應以工商登記為準。而對於公司與股東之間因法定代表人任免產生的內部爭議,則應以有效的股東會任免決議為準,並在公司內部產生法定代表人變更的法律效果。因此,環保科技公司作為XX公司的唯一股東,其作出的任命XX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決議對XX公司具有拘束力。
本案起訴時,環保科技公司已經對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進行了更換,其新任命的XX公司法定代表人明確表示反對XX公司提起本案訴訟。因此,本案起訴不能代表XX公司的真實意思,應予駁回。鑑於XX公司的起訴應予駁回,對於保某代表XX公司申請撤訴是否應予准許、本案是否違反“一事不再理”原則以及環保科技公司是否應當履行出資義務等問題,均無需再行審理。
據此,最高人民法院終審裁定:撤銷某省省高級人民法院(2013)閩民初字第43號民事判決;駁回XX公司的起訴。

法定代表人案件評析

本案涉及的事實並不複雜,自2005年9月起至今,XX公司的唯一股東為註冊於新加坡的環保科技公司。XX公司經批准增資後,環保科技公司並未如期完成注資,隨即又與XX公司的實際控制人產生了矛盾。環保科技公司作出了兩次董事會決議,要求變更XX公司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由於XX公司董事會未執行唯一股東的決議,反而由其實際控制人利用相關文件完成了法定代表人變更登記,並請求法院判令環保科技公司繼續注資,引發了本案爭議。本案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一是法律適用問題;二是外商獨資企業即一人公司的公司代表權問題,具體而言即是公司股東任免的法定代表人與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不一致時應如何處理。
XX公司的唯一股東環保科技公司系在新加坡登記的法人,根據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第十四條第一款“法人及其分支機構的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組織機構、股東權利義務等事項,適用登記地法律”的規定,涉及本案環保科技公司的司法管理人以及清盤人是否有權代表公司,以及環保科技公司司法管理人作出了變更XX公司董事及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決議是否有效等問題,應適用新加坡法律。本案上訴人XX公司系在中國註冊的外商獨資企業,屬於中國法人,根據上述規定,XX公司提起本案訴訟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以及股東出資義務等事項,應當適用中國法律進行審理。
本案涉及對我國國內法和外國法的雙重法律適用,體現了在同一案件中,不同法律關係、法律事項應當嚴格加以區分,適用不同的法律進行審理的原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我國公司法第十三條規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根據該條及相關規定,學界公認的我國法定代表人制度的主要特徵即是法定性與唯一性,即法律明確規定了我國法定代表人的選任範圍為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中的一人。公司法有關公司代表權制度的內容主要是總括性、原則性的規定,在實踐中,大量的公司代表權爭議糾紛,難以通過公司法及其相應的程序法,如登記制度、訴訟法上的規定尋求解決之道。
本案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有益探索,為我國司法機關處理類似問題提供了指引,從而進一步豐富了我國公司法實踐。
一、處理公司代表權的爭議問題時,應當區分公司內部爭議和公司外部爭議
依據公司代表權產生的基本原理,設置法定代表人制度的初衷是以立法的形式為公司構造一種對外的意思表達機制。該制度在設計上首先關注的是公司對外的關係,着眼於公司作為一個法人整體與第三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在經濟交往活動中,作為與公司交往的第三人,必須通過一種有效的途徑知曉誰的行為能夠真正代表公司。然而,由於第三人受到信息不對稱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瞭解到公司內部複雜的規程和結構,況且如若由第三人耗費精力和時間去了解該等情況,完全不符合經濟社會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為了不讓公司複雜的內部結構影響到公司的對外交往,立法機關運用法定代表人這一制度,通過工商登記予以對外公示和明確的方式,設立了一個可以讓第三人信賴的公司的對外事務機構或代表人。
對於公司內部而言,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代表公司意志的機關之一,在法人內部與其他機構發生系統聯繫。股東會或其授權的董事會作出公司經營決策後,通過法定代表人的行為對外表達、執行和實現公司意志。由於公司代表權對公司本身、交易安全和經濟效率至關重要,因此,當公司自治機制失靈、內部矛盾激化時,往往會出現公司股東、董事、經理、實際控制人等人員對公司代表權進行爭奪的現象。這種爭奪往往並不涉及公司外部的第三方,此時不應再以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為準。
法院在處理公司代表權糾紛案件時,建立公司內部爭議和公司外部爭議二元化價值體系,並按不同的糾紛類型適用不同的認定標準是十分必要的。本案二審法院將公司與股東之間因法定代表人任免產生的爭議歸為內部爭議,將涉及公司及股東以外的第三人因公司代表權而產生的爭議歸為外部爭議,並對公司內部形成的變更法定代表人的決議的效力予以認定,這種處理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爭議。需要強調的是,在類似本案這種內部爭議的情形下,所產生的法定代表人變更的法律效果應僅限於公司內部,公司的外部爭議仍應當遵從“商事外觀主義”這一實體處理原則,以保護善意第三人對工商登記的信賴利益。
二、應當充分尊重公司的意思自治
由於受多方面因素及文化傳統、政治經濟制度等影響,我國公司代表權制度設計過程中被賦予了濃厚的行政色彩和法律強制化特徵。加之公司法人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法律更加註重對其行為的調整。然而,從根本上來講,公司作為私法人,意思自治幾乎貫穿其產生、發展到消滅的全過程,它的整體領域仍應當屬於私法的範疇,其權利仍屬於私權利,法律對公司運營規制力度的加強並不代表公司法已經由私法變成了公法,法律應當尊重公司的自治權。
我國公司法規定了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選任公司法定代表人。本案XX公司系外商獨資企業,《中X人民共和國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第十六條規定:“外資企業的章程經審批機關批准後生效,修改時間。”第二十四條第一款規定:“外資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是依照其章程規定,代表外資企業行使職權的負責人。”照此規定,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合同以及章程經我國審批機關批准後才能生效。本案中,在XX公司不予配合進行章程變更審批的情形下,因環保科技公司新任命的XX公司法定代表人未能通過修改章程得到批准,進而否認XX公司唯一股東變更其法定代表人的決議的效力,等於無形中給環保科技公司設置了難以逾越的障礙。
在公司內部有關法定代表人爭議的訴訟中,無論是公司法的選任範圍規定,還是外商投資企業的批准制度,都有以立法者或者行政管理部門的意志代替當事人的意志、以法律的強行規定或行政審批的要求代替當事人對自己事務的安排之嫌。這樣處理不僅不符合現代公司制度的立法理念,背離了公司自治的基本原則,實踐中更可能導致公司股東陷入無法真正行使自身權利的僵局,不利於公司實現治理目標。
外資企業法的現有規定顯然和現代公司制度存在不適應的地方,在外資企業法及其實施細則未明確作出相反規定時,認可股東會決議的對內效力是值得肯定的。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XX公司屬於一人公司,其內部組織機構包括董事和法定代表人的任免權均由其唯一股東環保科技公司享有。環保科技公司作出的法定代表人變更決議,應當在作出時即對XX公司發生內部效力。這一認定注重對公司的真實意志的查明,確認了股東會決議選定的公司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保護了公司股東選擇公司代表人和管理者的權利,反映了公司法的真諦和市場經濟的運作規範,也充分表明中國法院對在華投資的外國公民及法人提供平等的法律保護。
三、對當事人的訴訟代表權、代理人代理資格的審查,以及裁判文書列明的法定代表人,均應以工商登記為準
民事訴訟法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第一百二十一條和第一百六十五條也將法定代表人之姓名列人訴訟法律文書的必備內容,因此,法定代表人享有公司訴訟的啓動權。依據本案的最終處理結果,XX公司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不是公司股東真實意思下選任的法定代表人,該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權的代理人無權代表公司進行訴訟行為。但此問題若不進入訴訟程序進行審理,是無法查清並予以確認的。實踐中,對此類案件程序處理上的操作差異較大,如存在將爭議雙方均作為或均不作為訴訟代表人的情形,最終處理上存在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或裁定駁回起訴等不同處理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本案XX公司系中國法人,其提供了中國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的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證明及加蓋XX公司公章的授權委託書,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確認了XX公司的委託代理人有權參加本案訴訟。在二審裁判文書中亦將工商登記的法定代表人列為XX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以上處理符合我國民事訴訟法、公司法的有關規定和基本精神,尊重了工商登記的對外公示效力。經過審理,最高人民法院認定本案的起訴不能代表XX公司的真實意思,最終採取了裁定駁回起訴而非判決駁回訴訟請求的方式進行處理。該案程序細節上的處理亦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張伯娜,最高人民法院)

法定代表人相關詞條

法人、法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