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沼澤土壤

鎖定
沼澤土壤是指在地形低窪,母質粘重,透水不良,氣候濕潤,地表積水多,地下水位高,經常處於季節性或長期積水狀態,生長喜濕性植物(以莎草科植物為主)的條件下形成的土壤。
沼澤土壤形成過程的特點是土壤上部植物殘體在還原環境下分解緩慢,逐漸積累為泥炭層或腐殖質層,下層土壤礦質部分潛育化過程強烈。根據成土過程的不同和剖面主要發生層的差異,劃分為沼澤土泥炭土兩個土類。亞類代表沼澤土形成過程中一定的發育階段。在同一亞類中,具有較一致的水熱狀況和剖面結構,利用方式和改良措施也基本相同。土種代表主要成土過程在發育程度上的差異,如泥炭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等。 [1] 
中文名
沼澤土壤
外文名
Marsh soil
解    釋
生長喜濕性植物條件下形成的土壤
集中於
東北和川西北高原
特    點
氣温較高,土壤水分充足
又    稱
沼澤土

沼澤土壤概念

沼澤土壤又稱沼澤土,屬於潮濕土系列。多位於扇緣、湖濱低窪地段。所處地下水位一般都在1米以內變化,土壤在沼澤植物或水生雜草參與下進行着弱腐殖化過程的同時,下部演水層中還發生着嫌氣條件下的潛育化過程,所形成的灰藍色潛育層是沼澤土壤的標誌層 [2] 

沼澤土壤特徵

沼澤土壤是在地面積水或土層中長期處於水分飽和狀態、生長濕生植被所形成的土壤。由於長期積水,土層處於嫌氣還原狀態,形成大量有機質積累。剖面泥炭層、腐泥層、瀦育與潛育特徵發育明顯。泥炭層或腐泥層有機質含量小於200g/kg,厚度小於50cm均屬於沼澤土壤範疇。

沼澤土壤物理性質

沼澤土壤剖面的發生層有草根層、腐殖質層、腐泥層、潛育層瀦育層泥炭層。草根層厚10~20cm,為活的根系盤結所組成,含極少礦質土粒,多呈淺棕色。腐殖質層厚約10~40 cm不等,暗灰色、粒狀或團塊狀結構,含少量根系,一般位於潛育層之上,草根層或泥炭層之下。腐泥層有機質分解度高,且多轉化成細腐殖質,並與礦質顆粒結合成為黑灰色泥狀腐殖質層,濕時手感細膩、滑潤、軟爛無結構,平時呈塊狀,顏色由暗灰棕色至灰黑色。潛育層呈灰色、灰藍色、灰白色,質地黏重,無結構,土體濘濕。瀦育層可出現在底部,也可出現在腐殖質層下,底色較複雜,淺棕至暗灰色,具鐵錳質斑塊或斑紋,質地較黏重,結構變化亦大。泥炭層濕時黃棕色至暗棕色,鬆軟、多含半分解的植物殘體。
沼澤土壤的質地比較黏重,多為壤質黏土或黏壤土,部分為砂質黏土,個別剖面中尚含礫石。表土容重0.23~0.48g/cm3,孔隙度高達81%~91%,向下容重逐漸增大,孔隙度降低,潛育層容重可高達1.5g/cm3,孔隙度則降至43.4%。沼澤土的草根層和泥炭層吸水力強,持水量大,泥炭層持水量一般為幹物質的3~6倍,高者達10倍以上,草根層持水量稍小。沼澤土壤的泥炭層和草根層滲透係數均較大。潛育層因質地黏重,透水性差,有些基本不透水。沼澤土壤的表層由植物殘體組成,容重小,孔隙大,干時熱容量很小,濕潤時70%~80%的體積為水所充滿,由於水的熱容量大,所以沼澤土隨水分含量增高而熱容量增大。同理,沼澤土壤温度的日變化也較其他土壤為小。不同季節之間也表現為沼澤土壤温差小。

沼澤土壤化學礦物組成

沼澤土壤的礦物組成因礦質顆粒大小和發生層次的不同而有明顯差異,大於0.2 mm的顆粒主要為石英長石,還有花崗岩和頁岩碎屑、赤鐵礦褐鐵礦,隨剖面加深,石英和長石的比例減少。0.2~0.002 mm顆粒95%以上是石英和長石,其餘為角閃石磁鐵礦褐鐵礦等。0.002~0.001 mm顆粒以伊利石和伊一蒙混層礦物為主,石英仍佔一定比例,還有少量綠泥石、高嶺石。小於0.001 mm顆粒中伊一矇混層礦物佔80%~90%,仍有少量石英。
沼澤土壤的土體礦質化學成分中以二氧化硅含量最大,為520~750 g/kg,其次是氧化鋁,為100~150 g/kg,氧化鐵為22~174 g/kg,但不同地區和不同土層之間差異較大。土壤黏粒部分的化學組成仍以二氧化硅為主,佔480~560 g/kg,低於土體部分,而氧化鋁和鐵的比例增加,分別佔130~230 g/kg和20~110 g/kg,硅鐵鋁率為2.8~5.0。沼澤土的活性鐵為2.4~20.1 g/kg,遊離鐵為6.0~48.2 g/kg,活化度為32%~79%。沼澤土鐵的遊離度甚高,為20%~57.7%。絡合態鐵0.04~4.13 g/kg,與有機質含量呈正相關。沼澤土pH 5.5~8.5,變幅甚大。

沼澤土壤土壤養分狀況

沼澤土壤的養分不同地區和剖面不同層次之間有很大差異,各元素均從極缺至極豐富,變幅很大。土壤有機質含量6~359 g/kg,全氮0.2~14.9 g/kg,全磷0.4~1.0 g/kg,全鉀8.0~35.2 g/kg。腐殖質胡富比為1.2~3.9。鹼解氮含量70~344 mg/kg,有效磷2~21 mg/kg,速效鉀23~757 mg/kg。交換性鹽基總量以鈣為主。有效硼含量0.2~4.2 mg/kg,有效鉬0.01~0.64 mg/kg,鋅0.3~3.9 mg/kg,銅0.1~4.4 mg/kg,鐵1.8~133.4 mg/kg。 [3] 

沼澤土壤分類系統

根據成土過程的不同和剖面主要發生層的差異,劃分為沼澤土泥炭土兩個土類。亞類代表沼澤土形成過程中一定的發育階段。在同一亞類中,具有較一致的水熱狀況和剖面結構,利用方式和改良措施也基本相同。土種代表主要成土過程在發育程度上的差異,如泥炭層厚度和有機質含量等。
沼澤土亞類有:草甸沼澤土、鹽化草甸沼澤土、腐殖質沼澤土、腐泥沼澤土、泥炭沼澤土、厚泥炭層沼澤土、淤泥沼澤土。其土種有:蘇打鹽化草甸沼澤土、腐殖質沼澤土、薄泥炭層沼澤土、淤泥沼澤土。
泥炭土的亞類是泥炭土,其土種有:薄層泥炭土、中層泥炭土及厚層泥炭土。 [4] 

沼澤土壤分佈

沼澤土壤分佈於我國21個省(市、區)。其中,以東北地區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山區的溝谷及平原中的河邊湖濱低窪地區分佈最多;青藏高原如川西北高原也是重要分佈區之一。此外,天山南北麓、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珠江中下游及東南濱海地區均有分佈。大部分見於各地的低窪積水地區。只要處於地表長期或季節性積水處,均可形成沼澤土壤,但濕冷的氣候條件更有利於沼澤土的發育。因地勢低窪,造成地表水彙集或地下水位抬高,使土體長期滯水,或因土體透水不良,均會使土壤中水分長期匯積,這樣為苔蘚及各種喜濕植物的繁茂生長創造了條件。由於長期處於多水缺氧促使土壤處於嫌氣還原狀態,加速了土壤的沼澤化過程。因此,沼澤土壤是和低窪的地形密切聯繫的,在山區多見於平緩分水嶺頂部的碟形窪地、山間匯水盆地、山前窪地、溝谷地、沖積扇前或扇間交接窪地,此外,在濱海沙堤間窪地、瀉湖、湖灘地、溶岩盆地及風蝕窪地等低窪匯水地形部位均可形成沼澤土壤。沼澤土壤的植物生態類型可分為:水生植物濕生植物、中濕生草甸植物,還伴生一些雜草類或鹽生植物。這些喜濕性植物種類繁多,生長茂密,為粗腐殖質積累創造了條件。 [3] 

沼澤土壤利用與改良

沼澤土壤在開墾前,先要進行排水。排水方法可採取明溝或暗管排水、取垂直排水(井排),還可種植蒸騰量大的樹種,如柳樹、楊樹等,進行生物排水。在沼澤土壤治理中要因地制宜,排蓄結合,使多餘的水蓄積後發展灌溉和養殖業。對於不適於開墾或開墾難度大的沼澤土壤,宜開展綜合利用,如挖掘魚塘、淡水養魚或種植蘆葦、席草或種慈姑等。至於草質良好處可作割草場或放牧地,泥炭層較厚的沼澤土壤,利用泥炭造肥,作為改良土壤的有機物料。 [3] 
參考資料
  • 1.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沼澤研究室.三江平原沼澤:科學出版社,1983:108
  • 2.    蒲開夫,朱一凡,李行力主編.新疆百科知識辭典:陝西人民出版社,2008:577
  • 3.    王果主編.土壤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7-278
  • 4.    中國科學院長春地理研究所.中國沼澤研究:科學出版社,198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