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油菜菌核病

鎖定
油菜菌核病,又稱菌核杆腐病,是由核盤菌引起的,發生在油菜等作物的一種病害。該病主要為害油菜的莖、葉、花、角果、種子。 [1]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中國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發病最重,發病率一般為10-30%,嚴重田塊達80%以上。病害不僅導致減產10-70%,還會使病株種子含油量鋭減,嚴重影響油菜的產量和品質。 [1-2] 
油菜菌核病的治理策略是以種植抗(耐)病品種為基礎,結合清除菌源、改進栽培管理措施、適時化學防治。 [1] 
中文名
油菜菌核病
外文名
Rape sclerotinia stem rot
別    名
菌核杆腐病
白稈
空稈
別    名
爛稈
黴蔸
病    原
核盤菌
為害作物
油菜、萵苣、向日葵、胡蘿蔔、大豆、蠶豆、豌豆等
為害部位
莖、葉、花、角果、種子

油菜菌核病病原特徵

病原物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子囊菌門核盤菌屬 [1] 

油菜菌核病形態特徵

菌核不規則形,鼠糞狀,表面黑色,內部粉紅色,全部由菌絲組成,外表無絨毛,萌發時先產生針狀肉質的子囊盤柄,其後柄的頂端膨大並逐漸形成子囊盤。每個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的數目因不同菌系、菌核大小及萌發條件的不同而異,大多為1-4個,少數可多達10個以上。子囊盤肉質,淺肉色至褐色,初呈杯狀,展開後呈盤狀,表面為由子囊和側絲所構成的子實層。子囊棍棒狀或圓柱形,頂部純圓,無囊蓋,無色,內生8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具2個核,萌發時產生芽管,長成菌絲。菌核有時也可萌發直接產生菌絲。菌絲白色,絲狀,有分枝,具隔膜。 [1] 

油菜菌核病生理特性

病菌在5-30℃的温度範圍內均可形成菌核,適温為15-25℃,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柄的適宜温度為10-20℃,產生子囊盤的最適温度為15-18℃,除適宜的温度外,子囊盤的形成還需要有一定的濕度和充足的散射光。在無光或光照不足時,只能長出子囊盤柄,而不能形成子囊盤。 [1] 
子囊孢子對温度、濕度的適應性較廣。在5-30℃範圍內,孢子萌發率均可超過50%,一般在24小時內完成萌發。在15-20℃時,16-18小時內孢子萌發率即可達90-100%,孢子萌發時不需要水膜,在相對濕度85%以上,萌發率即可達100%,子囊孢子在直射日光下4小時喪失萌發能力。 [1] 
病菌菌核抵抗幹早和低温的能力強。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病菌能在冬季低温乾旱條件下安全越冬,但夏季的濕熱條件易使菌核被其他微生物寄生致腐,對菌核的越夏不利。在水浸條件下,一個月內菌核全部死亡。 [1] 
病菌的寄主範圍很廣,可侵染64科396種植物。中國報道的該菌自然寄主有36科214種植物。常見的重要寄主除多種十字花科植物外,還有萵苣、向日葵、胡蘿蔔、大豆、蠶豆和豌豆等。栽培油菜的3個類型5個種均可受害。病菌有生理分化現象,不同地理來源的菌系在培養性狀、生理特性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有差異。 [1] 

油菜菌核病危害等級

2023年3月,被錄入《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 [4] 

油菜菌核病為害症狀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5張)
油菜各生育階段均可感病,以開花結果期發病最重。病菌能侵染油菜植株地上各部分,尤以莖稈發病後造成的損失最大。 [1] 
受害幼苗的莖與葉柄初生紅褐色斑點,擴大後變為白色,組織濕腐,上面長出白色菌絲。病斑繞莖後幼苗猝倒死亡,病部可形成黑色菌核。 [1] 
成株期葉片發病多自植株下部的衰老葉片開始,初生暗青色水漬狀斑塊,擴展後成圓形或不規則形大斑。病斑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同心輪紋,外圍暗青色,外緣具黃色暈圈。乾燥時病斑破裂穿孔,潮濕時則迅速擴展,全葉腐爛,上面長出白色菌絲。 [1] 
莖部病斑多自主莖中、下部開始發生,初呈水漬狀,淺褐色,橢圓形,後發展成長橢圓形、梭形至長條狀繞莖大斑,略凹陷,中部白色,有同心輪紋,邊緣褐色,病鍵交界明顯。在潮濕條件下,病斑擴展迅速,上面長出白色絮狀菌絲。病害發展後期,莖髓被蝕空,皮層縱裂,維管束外露如麻,極易折斷,莖內形成黑色鼠糞狀菌核。病株常從病莖部以上早熟枯死。 [1] 
花瓣極易感染,產生水漬狀斑,易脱落。潮濕時,病花瓣迅速腐爛。掉落在植株其他部位的病花瓣可引起新的病斑。角果感病後產生不規則白色病斑,內、外部均可形成菌核,但較莖內菌核小。病角果內的種子多成癟粒,少數種子表面也裹有菌絲。 [1] 

油菜菌核病分佈範圍

油菜菌核病是世界性病害,中國所有油菜產區均有發生,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發病最重。 [1]  [2] 

油菜菌核病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病殘體和種子中越夏(冬油菜區)、越冬(冬、春油菜區)。病殘體、種子中的菌核隨着施肥、播種等農事操作進入土壤中。春季,在旬平均氣温超過5℃、土壤濕潤的條件下,土壤中的菌核陸續萌發。油菜抽薹開花期間、旬平均氣温8-14℃時,大量形成子囊盤。子囊鹽初現至終止歷時20-50天,每個子囊盤噴射子囊孢子的持續時間為8-15天,子囊孢子隨氣流傳播最遠可至數公里。通常情況下,子囊孢子萌發侵染花瓣,帶菌花瓣脱落至葉片上引起葉片發病,葉片病斑擴大蔓延至莖,或病花瓣黏附莖稈,而誘發莖部發病。 [1] 
孢子在寄主上萌發產生侵入絲,藉機械壓力從寄主表皮細胞間隙或傷口、自然孔口侵入,在寄主體內發育成菌絲。菌絲也可直接侵染寄主。子囊孢子和菌絲主要侵染處於衰老階段的器官或組織。在寄主體內,菌絲外泌多種果膠酶、纖維素分解酶、蛋白質分解酶及草酸等,分解和殺死寄主細胞,導致發病。 [1] 
菌核除萌發形成子囊盤外,有時也可萌發產生菌絲由地表侵染油菜植株。油菜成熟期,當田間相對濕度大時,病株各部均司形成菌核,尤以莖稈內的菌核數量最多。收穫前和收穫時,菌核大多遺落於土壤和根茬內,部分隨病株攜出田外,落在堆垛和脱粒場所,混雜在植株殘屑及種子中,以後又隨病殘體漚制的肥料進入大田。混在種子中的菌核隨種子的調運而傳播。 [1] 
油菜菌核病一般沒有再侵染,但在下述情況下病菌可以對寄主進行再侵染:①在中國四川盆地等秋、冬季温暖潮濕地區,菌核在油菜苗期萌發產生子囊盤或菌絲,侵染油菜再形成菌核,翌春這些菌核又萌發侵染;②油菜植株生長茂密,枝、葉相互毗連時,特別是在油菜倒伏時,菌絲可通過毗連枝、葉進行再侵染。 [1] 

油菜菌核病流行規律

油菜菌核病菌核數量

越冬菌核是病害的初侵染源。越冬的菌核數量多,引起初侵染的子囊孢子數量大,發病重。 [1] 
菌核在土壤中的存活量隨着時間的延長而鋭減,在高濕、長期泡水的田中死亡更快。一般連作油菜較水早輪作油菜的發病率高一倍以上。輪作油菜的發病率還與輪作年限和換薦作物等有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年限越長,病害越輕。此外,施用未腐熟的油菜病殘體作肥料和播種帶菌種子,都會增加田間菌源數量而加重發病。 [1] 
菌核在土壤中可因多種微生物寄生而腐爛死亡,已知寄生菌核的真菌、細菌和放線菌有30餘種。土壤寄生菌在有機質含量高、潮濕的土壤中最為活躍,寄生率亦高。 [1] 

油菜菌核病氣象因素

降雨量、雨日數、相對濕度、氣温、日照和風速等氣象因子與病害的發生均有關係,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降雨和濕度。在發病較重年份,油菜開花期和角果發育期的降雨量均大於常年雨量,特別是油菜成熟前20天內大量降雨,是病害大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中國長江流域冬油菜區,油菜開花期平均旬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上時發病重,30毫米以下時發病較輕,10毫米以下時病害極少發生。在病害發生期內,大氣相對濕度超過80%時病害發展較快,超過85%時危害嚴重,在75%以下時發生較輕,低於60%則很少發病。 [1] 
在雨日、雨量、濕度等條件適宜的情況下,病害發生的遲早和輕重主要取決於温度。中國長江上游地區發病早,中、下游地區發病遲;江南地區發病早,江北地區發病遲。 [1] 
氣象因素同時作用於病菌和寄主而影響病害的發生、流行。當氣象因素對病菌的發育、侵染有利而對寄主的生長髮育不利時,病害將會流行;反之,病害將受到抑制。在中國長江流域地區,春季常有寒潮、低温,伴隨降雨和大風,較有利於病菌子囊盤的形成、孢子的發射、傳播及侵染,但對油菜的生長髮育不利,大風還會引起油菜倒伏和增加機械傷口等,因而病害容易發生和流行。 [1] 

油菜菌核病栽培管理

播種期和施肥水平等也影響病害的發生。冬油菜區早播油菜發病重於晚播油菜,其主要原因是早播油菜長勢旺、開花早,氮肥用量大,油菜植株高大,枝、葉毗連,田間鬱閉,濕度高,病害就重。尤其當墓肥施用遲和施用量大時,常造成油菜貪青倒伏,病害更重。春、夏季多雨地區,未及時清溝的油菜地,開花結果期田間積水,亦加重發病。 [1] 

油菜菌核病品種

油菜類型間和品種間感病性差異很大。分枝部位高、結構緊湊、莖稈紫色、堅硬、蠟粉多的品種較抗病。在冬油菜區,開花遲、花期集中或無花瓣的油菜因錯開了子囊孢子發生期或減少了子囊孢子侵染機會,病害較輕。能耐受草酸毒害的品種耐病性也較強。在不同基因型的芸墓屬植物中,含有B組或C組或BC組染色體的種和品種病害較輕。 [1] 

油菜菌核病防治方法

油菜菌核病的治理策略是以種植抗(耐)病品種為基礎,結合清除菌源、改進栽培管理措施、適時化學防治。 [1] 

油菜菌核病農業防治

  • 選用抗(耐)病品種
甘藍型、芥菜型油菜較白菜型抗病。在甘藍型中品種間抗(耐)性差異也很大,匯油50、中雙5號、中雙6號、中雙7號等具有較強的抗病性,中油821和中雙2號等品種耐病性較好,可因地制宜選用。油研系列品種感病。 [1] 
  • 減少初侵染源
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可顯著減少田間菌核的積累,尤以與水稻輪作防病效果最佳。採用水稻、油菜水旱輪作,比旱地輪作發病率減輕51.3%。在不能實行水旱輪作的地區,可與不感染菌核病的大小麥進行輪作,也可減輕菌核病的發生。不宜在當年的油菜地、油菜堆垛和脱粒場所種植油菜。選留無病株的主軸種子。在油菜抽薹至開花前,連作油菜地和上年發病重的油菜地要進行中耕、鬆土、除草。油菜收穫後,應及時處理病殘體,以減少越冬、越夏菌源。 [1]  [3] 
  • 適時中耕培土
菌核在深達7釐米的土內不能萌發,因而在子囊盤盛發期(2-3月)進行中耕培土1-2次,既可切毀子盤囊,又可防止後期油菜倒伏。結合中耕培土,每次每畝撒1∶2(-4)草木灰熟石灰混合粉30千克,能提高防效。 [3] 
  • 密度與合理施肥
植株過密或過稀,都有利於菌核病的發生。施肥時注意協調氮、磷、鉀三者的比例,切記偏施氮肥。使用堆肥時,應將堆肥充分腐熟後下田,避免將菌核帶入田內傳播與孳生。 [3] 
  • 開溝防漬
油菜開花結莢期正是子盤囊盛發期,大量孢子侵染花瓣,隨着發病花瓣的脱落,菌絲蔓延到葉子上,形成菌核病的再次侵染。一旦春季雨多,田間易漬水,有利病菌蔓延危害。因此,應及時排水降低田間濕度,防止病菌蔓延,同時也利於油菜深紮根,增強抗倒、抗病能力。 [3] 
  • 及時摘除老黃腳葉
油菜下部老黃腳葉易於感病,是病菌繁殖的主要場所,也是株間傳病的橋樑,所以在盛花期分2-3次打掉老黃腳葉,既有利於改善株間小氣候,又可減少病菌的再次侵染。 [3] 

油菜菌核病化學防治

在農業防治的基礎上,掌握適期用藥,能更有效地控制油菜菌核病的擴大蔓延。
  1. 50%速克靈可濕性劑1000-3000倍液,或25%撲海因膠懸劑500-1000倍液,於初花期開始,每隔7天噴一次,連續2-3次。
  2. 40%紋枯劑可濕劑1000-2000倍液或3%紋枯利粉劑,畝用2-3千克,於開花結莢期施用,每隔7-10天用一次,共用2-3次。
  3. 70%五氯硝基苯粉劑1千克與濕潤細土30-50千克配成毒土,於發病初期撒在根際周圍,每畝撒毒土10-15千克。
  4. 石灰、草木灰拌成黑白粉,畝用20-30千克,於發病初期撒在根際周圍。 [3] 

油菜菌核病生物防治

具有田間防治效果的寄生性真菌有盾殼黴綠色木黴、鈎狀木黴、哈茨木黴和綠黏帚黴、傘形黏帚黴等,這些真菌均可寄生病菌菌核,其中盾殼黴和木黴還可寄生或抑制菌絲,防病效果可達40-80%,上述寄生真菌培養方便,在穀粒、麥麩、麥粒、棉子殼、稻草上均可生長良好,產生的孢子與菌絲可以和培養基質一起施入田中,也可製成丸劑、液劑、粉劑施用,且施用期較長。木黴從油菜播種至抽藻期均可施用,而以早期施用者效果更佳。此外,這些寄生菌在土壤中通常能存活1年以上,其後效相當長。紅蛋巢菌部分菌株能產生多種抗生物質,對油菜菌核病具良好防治效果。 [1] 
參考資料
  • 1.    陳利鋒,徐敬友主編,農業植物病理學 第3版,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第238-243頁
  • 2.    楊平華主編,經濟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新技術,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0,第75頁
  • 3.    丁昊鷹. 油菜菌核病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 2016, (10):12.
  • 4.    《一類農作物病蟲害名錄(2023年)》公佈  .農業農村部公報[引用日期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