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源和平

鎖定
河源和平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東連龍川,南鄰東源,西毗連平,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龍南縣接壤。古稱她是“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要害之地”,當今是京九鐵路入粵第一縣、廣東沿海地區向內地輻射的一個窗口。
中文名
河源和平
位    置
廣東省東北部、東江上游
面    積
2310平方公里
地    形
西北高東南低

河源和平和平概況

和平縣為河源市所轄,縣轄陽明、大壩、長塘、下車、上陵、優勝、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熱水、東水、禮士、林寨17個鎮254 個村及一個市屬國營黎明林場。縣城設於陽明鎮,南距廣州市318公里,北距贛州市250公里。
和平總面積2310平方公里,略呈“桑葉形”,東西橫距53.5公里,南北縱距61公里。縣境地形複雜起伏較大,大致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崇山峻嶺,中部和東南部是丘陵地,其中間有峽谷平原,各佔全縣總面積的比例是47.8:45.8:6.4。西北部最高峯風吹蝴蝶嶂(浰源鎮境內)海拔1272米,東南最低點浰江河峽谷平原海拔75米。境內和平水、魚潭水匯入浰水,浰水於東水鎮匯入東江。
和平處東經114°41′~115a°16′,北緯24°05′~24°42′之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雨量1536~1845.3毫米,大多數年份日照1704.7小時以上,年平均相對温度80%,無霜期267~301天。災害性天氣有春季低温陰雨及乾旱,秋末寒露風和冬季霜凍。
和平自然資源較豐富,主要有土地、森林、水力、礦產(含地熱)等四大類。有土地資源346.58萬畝,可耕地22.57萬畝;有林地253.5萬畝,植物品種達900餘種,森林覆蓋率達71.8%;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10.7萬千瓦,可開發的有6.3萬千瓦;礦產資源有石灰石、膨潤土、高嶺土、稀土、鐵、鈾等30多種,量多且質優,熱量較高的地熱主要有12處。

河源和平地理位置

和平處東經114°41′~115a°16′,北緯24°05′~24°42′之間,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處東江上游、粵贛邊境的九連山區。東連龍川縣,南鄰東源縣,西毗連平縣,北與江西省定南縣、龍南縣接壤。是京九鐵路南下入粵第一縣。縣城陽明鎮,南距廣州市318公里,北距江西省贛州市250公里。和平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年均温度17.9℃~20.2℃,年均雨量1536~1845.3毫米,大多數年份日照1704.7小時以上,年平均相對温度80%,無霜期267~301天。災害性天氣有春季低温陰雨及乾旱,秋末寒露風和冬季霜凍。

河源和平歷史沿革

和平縣春秋戰國時屬南越之地。公元前214年起至南朝齊代,為龍川屬地。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縣,定名“和平縣”,縣城設於和平峒羊子埔(今陽明鎮),屬惠州府轄。1949年5月24日和平縣解放,先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轄,後隸屬粵北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改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1958年11月,與連平合併稱連平縣,隸屬韶關地區專員公署;1962年6月,連和分縣, 恢復和平縣建制,改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1988年1月新設河源市時,為河源市所轄。縣轄陽明、大壩、長塘、下車、上陵、優勝、貝墩、古寨、彭寨、合水、公白、青州、浰源、熱水、東水、禮士、林寨17個鎮254個村及一個市屬國營黎明林場。

河源和平人口經濟

和平縣總人口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9萬人。縣內有漢族及畲族、壯族等少數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9.99%;社會總產值(1990年不變價,下同)7.88億元,國民生產總值4.2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5.69億元,國民收入3.70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1721元。

河源和平自然資源

和平縣是廣東省重點林業縣之一,有森林面積73.33萬公頃,毛竹面積近2萬公傾,木材蓄積量290多萬立方米。植物種類有900多種,有珍稀植物桫欏及一些珍貴的中草藥材,是國家級山烏桕採種基地。現已發現礦產資源30多種。温泉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有7.5萬千瓦。主要特產有“萬家香”優質米、中華獼猴桃、香菇、柰李、椪柑、反季節蔬菜、茶葉、柿子等。該縣是華南優質稻生產基地和人畫最南端獼猴桃桃生產基地。
【自然資源】和平縣境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崇山峻嶺, 中部和東南部是丘陵地,其中間有峽谷平原。境內和平水、魚潭水匯入浰水,浰水於東水鎮匯入東江。域內有林地253.5萬畝,植物品種900餘種,森林覆蓋率71.8%;野生動物200多種。水力資源理論藴藏量10.7萬千瓦,可開發的有6.3萬千瓦;礦產資源有9類30多種,儲量萬千噸以上的有稀土、高嶺土、石灰石、黑曜岩等六七種;温泉分佈7鎮40多次。
【旅遊資源】綠色生態景觀有:河明亮綠色生態湖、萬畝中華獼猴桃園、萬畝翠山竹海、公白柰李園、銀杏(白果)園。自然景觀有:李田仙岩、羊角奇石、風動磐石。目前,和平寬領域、多渠道、全方位利用外資、民資,着力打響“漂流”和“温泉之都”等旅遊品牌,“熱水漂流”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漂流勝地,“熱水華宇温泉度假村”營業後反響良好,合水水上樂園、京九第一高橋、合水生態觀光園等景點建設基本完善,翠山竹海、河明亮度假區、李田仙岩正在緊張籌建。

河源和平歷史文化

明正德十三年(1518)置縣前夕,“和平廣洞,良善數千家”。本縣經濟是農業自然經濟。其時,居民辛勤耕耘,開發了年收穫穀物千擔的“玉米窩”、“千擔壩”,至今留下了陳跡。後因連年天災人禍,以致田園荒蕪,百業凋零。至崇禎十五年(1642),全縣有1994人(此為丁徭人口,百人口實數,下同)。
清初,一些有遠見卓識的縣令,實行穩定賦税和新增人口不加賦税,以及鼓勵居民開山種糧、種豆;築路架橋,建倉(社倉)賑災;辦公院、興義學,培育人才等措施,促進了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至康熙六十年(1721),全縣有丁口2252人;開發田地山塘3.0797萬畝;徵收賦税額銀6359兩。
隨後,經過雍正、乾隆(1723~1795)兩代至清代中葉,社會較為安定,大批“客家人”因戰亂、災荒或者官職遷調等原因繼續從閩、贛南遷至此定居開發。他們運用其科學文化和技術,發展農業、手工業生產,興辦商埠、當鋪,時土紙、陶瓷、釀酒等行業初具規模,縣城食鹽年成交量1萬擔(500噸)。道光二十年(1840)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內擾外患,落後捱打,社會動亂,縣無寧日,經濟發展緩慢。
民國元年(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一定程序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縣人利用豐富的陶土、竹木資源,興辦陶瓷、竹木加工等手工業,時有工場、作坊數百家(户),從業人員1000多人。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大埔、潮汕、興梅商人紛紛至此開店設鋪。惠州、廣州等地的鹽、魚、百貨、轉口洋貨等大量湧入;贛南地區的米、豆、土特產品等也流入本縣,或就地交換,或轉口外銷。時每年經和平進出的食鹽2.5萬擔,土紙5萬擔,大米2~3萬擔。於是和平成了南北交通要道和貨物的集散地。以東江上游的陽明、彭寨、東水、下車4個圩場為中心,全縣形成了大小圩鎮20個,集市28處,私商店鋪2000多間(户)、從業人員3000多人。至民國24年(1935),全縣人口發展到17.6萬;開發土地面積19.0934萬畝;徵收賦税6.1140萬銀元。
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二五”減租和扶持民族工業政策,加之廣州失守後和平曾成為本省大後方,經本縣人民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修通忠(信)定(南)公路。民國28~31年,在宋慶齡與國際友人路易·艾黎指導下建立“中國工業合作和平事務所”,興辦造紙、松香、織染、印刷等60多間合作企業,從業職工800餘人。和平竹木、東莊紙、松香、茶葉、香菇等產品遠銷廣州及香港、東南亞等地區和國家。
抗戰勝利後,國民縣政府執行蔣介石“勘亂”政策,“進剿”游擊區;官商勾結,操縱市場,通貨膨脹,致使不少工商企業倒閉,農業凋零,經濟受到嚴重破壞。至民國38年(1949),全縣耕地面積24.49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9.15萬畝,總產4.1452萬噸,年畝產216.46公斤。全縣有16.5785萬人口,是個嚴重缺糧縣。
和平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在創造了物質文明的同時,發展了文化事業。清前,有7名進士(含武進士1人)。民國初期,縣人徐傅霖就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獲法學士學位,著有《中國法制史》、《刑事訴訟法》等,在國內有一定影響。抗日戰爭時期,省城部分機關、學校、醫院遷來本縣,大大推動了本縣文化的發展,時縣內有中小學230多所,學生萬優為粵北地區有名的文化鄉之一。但由於經濟落後,文化教育設施少,且簡陋,文盲仍很多,農村缺醫少藥,疫病常流行。
和平人民淳樸、剛強,具有反壓迫、反侵略而英勇鬥勇的光榮傳統。歷史上農民起義不斷,較著名的有明正德年間池仲容為首的農民起義,如嶺南春雷,威震閩、粵、贛,有力地打擊了明王朝封建統治,促成了和平設治建縣。民國15年(1926)春,共產黨員劉啞佛(時任和平縣府秘書)來和平宣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政綱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支持建立“新和平青年團”,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開展。民國21年(1932),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抗日戰事中,和籍將士50人為國捐軀。民國28年(1939)5月,建立中共和平縣委,方華(羅響)任書記,領導建立農會和抗日自衞隊,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工作成績卓著,被選為中共“七大”代表,出席延安盛會。民國34年(1945)夏,曾源(曾鏡湖)率東縱三支隊挺進九連地區,震驚國民黨省政當局。民國35年(1946)冬,吳毅、王彪和林鏡秋亮起連和人民自衞總隊(九連游擊隊)的旗幟,積極開展武裝鬥爭,鞏固和發展了九連革命根據地,在艱苦兇險的鬥爭環境中培育了“理想、堅定、團結、清廉、奉獻”的九連精神,於1949年5月解放了和平,接着又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解放惠州、廣州。和平人民為抗外侮、求解放所作出的犧牲和貢獻,將永載史冊。

河源和平風情習俗

和平縣地處九連山區東麓,建縣之初人口稀少,多為江西、福建等地遷入的客民,為全國客家居縣之一。客家原屬中原漢民,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民情風俗、傳統習慣。經長期雜居,主客文化、風俗互相影響、融合,形成嶺南客家特色。
本縣居民勤勞儉樸,樂善好施,不畏強暴,富有正義感和反抗精神。居民多聚族而居,長期以來多信奉佛教與道教。清末,基督教、天主教相繼傳入,信徒不多。居民中不少人的宗族、區域觀念較濃,迷信風水、命運。
新中國成立後,廢除封建制度,並隨着經濟的發展,科學文化的普及,宗族、區域觀念、醜陋習俗不少已被摒棄,人民立意創新,簡化禮節,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