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套大角鹿

鎖定
河套大角鹿是鹿亞科大角鹿屬動物。
中文名
河套大角鹿
動物界
大角鹿類是鹿類歷史裏出現較晚的了,屬於少壯一族,曾經在歐、亞洲馳騁,昌盛一時,最出名的自然是我們熟悉的愛爾蘭巨大角鹿,也叫愛爾蘭大角大角鹿
肩高可以達到2.5米,個體超過3米高的屢見不鮮,雄鹿頭上的角碩大,令人驚訝
最大的兩角寬度足足有3米多,重量不言而喻,可是它們結實的骨骼和結實的肌肉卻又告訴我們,大角鹿類卻還是一類主要靠快速奔跑來逃離危險的動物,所以人們一直驚歎這些美麗的動物。
愛爾蘭大角大角鹿主要分佈在歐洲和歐亞交接、俄羅斯西北部地區,一些資料顯示它們分佈或許還要靠東,但是化石並沒有支持這一説法。
可是作為一類動物,同屬的其他成員則廣泛的分佈於亞洲。
這裏我們只説在我國分佈的大角鹿類。
説起我國的大角鹿類,多以為也是類似愛爾蘭種,其實我國的大角鹿類化石出土的很多,研究有還是到位的,主要還是宣傳不夠才造成了誤會。
我國只出產2種大角鹿,一種為我們稍微熟悉的腫骨大角鹿(我們也習慣的稱呼為腫骨鹿),而另一種雖然早在1932年就發現了。可是我們卻瞭解的不多。
這就是所有鹿類角最奇特,最為美麗的河套大角鹿
它屬於反芻亞目Ruminantia
有角次目Pecora
鹿亞科Cervinae
大角鹿屬Megaloceros
河套大角鹿M. (Sinomegaceros) ordosianus
這種鹿個體高大,身軀粗壯,最特殊的是鹿角眉枝擴展,呈扁平扇狀,
幾乎與頭骨垂直,主枝為開闊的掌狀而高聳於眉枝之上。
這在史前鹿類或者現代鹿類裏都是獨一無二的,頭角雖然構造簡單,但給人感覺卻是高貴華麗到了及至,見過珍品的人都讚不絕口。
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山西、甘肅、吉林、河北等地,是我國更新世末期最繁盛的一族。
它們的角異於其他鹿類,位置也不適合頂撞,所以人們一直在猜測這些鹿是怎麼利用這對美麗的大角。
第一種意見,較保守,認為它們就是類似其他大角鹿,在雄性爭奪雌性或者爭奪領土時
直接依靠大角互相角鬥,撞擊,可是這樣的結論對於頭角特殊的河套大角鹿來説是不合適的。
再一種意見就是這些鹿,利用它們的掌狀眉枝互相剮擊,方式類似我們人類甩耳光的方式。這樣解釋了角為什麼這樣生長。可是反對者也説了,這樣的舉動在現代鹿裏無法參考,且河套大角鹿的角較其他種類大角鹿要小,眉枝和頭骨的角度過大。
如果是互相剮擊,很容易對頭部甚至頭骨造成嚴重的損害,角的根基也無法承受這麼猛力的撞擊,很容易斷裂。
還有一種意見,就是認為它們會利用這些角角鬥,但不會猛烈撞擊,而是互相抵住後用力推搡,直到一方屈服,撤出自己的角。
這樣,符合河套大角鹿角的構造,也沒有超出合理的範圍。最為人接受。
河套大角鹿從歷史時期的分佈來看,主要適應草原生活,也較喜歡在池水多的地方和林地邊緣活動,對乾燥、寒冷的氣候較温暖濕潤的氣候更適宜
總的來説,核桃大角鹿是以華北、東北為中心而四散分佈的
更新世期間,東北的氣侯和華北的差別不大,從晚更新世起,東北與華北在氣侯上的差別越來越明顯,這直接導致了東北、華北地區幾大動物羣相繼滅絕或者成員重新改組
在這個時期的東北地區動物羣主要組成由猛獁、披毛犀、洞熊等組成,非常類似俄羅斯西伯利亞動物羣,成員一致或者為類似種。
林地動物比例略多於草原動物,氣候也更加寒冷、改造。
而同時期的華北等地的動物羣,主要是是由大角鹿、長鼻三趾馬、水牛等構成,草原動物佔了很大的比例,氣候較東北地區緩和。
所以到了晚更新世時大角鹿類開始逐步退出了東北等地,而主要分佈在華北、華中地區,且以華北地區為最後的分佈中心。
愛爾蘭大角鹿和河套大角鹿,雖然同是大角鹿類
可是二者在大小和骨骼上都有差異,我們也不難看出,河套大角鹿比愛爾蘭大角鹿更為成功,從分佈上看,河套大角鹿就已經佔有優勢,從分佈地點的化石數量和比例來説
也是當時草原動物組成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同時核桃大角鹿可可以涉及到有水的區域,例如濕地沼澤的等地活動,説明適應能力極強。
雖然在同時期,在東北等地的分佈數量已經開始減少,可是還是堅持到了更新世結束
整體來説河套大角鹿還是大角鹿裏較壽延的一種
只是它們沒有歐洲的親戚這麼好命,歐洲的一些大角鹿在大陸的偏僻死角和海島上堅持到了公元前500—400年,而河套大角鹿則在大約10000年前徹底的消失了。
在它們消失後,麋鹿、梅花鹿、馬鹿則很快的佔據裏它們留下的空間
對於愛爾蘭大角鹿的消失,我們已經有一個較完善的認識。
於是也有些人推測這些觀點也適用於河套大角鹿
可是我們不難想到這些理由裏有一些其實是不適合用在河套大角鹿,雖然大角鹿一類最後消失的原因都非常類似。
首先河套大角鹿的角較其他大角鹿小,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動物自身的負擔,其次這種鹿的四肢粗壯,運動能力不在其他同時期的草原動物,所以在逃避敵害時也並非處在劣勢。
而這些恰好,卻都是催使愛爾蘭大角鹿衰落的幾個原因。
雖然河套大角鹿的消亡不能完全用愛爾蘭大角鹿滅絕的原因來解釋,可是我們在一些共同點上,還是找到了原因
首先是氣候:
因為它們適應了草木茂密的廣闊原野,也適應較乾燥和寒冷的氣候,可是儘管如此,河套大角鹿卻無法適應隨後的寒冷期以及再隨後的茂密森林,棲息地的消失和氣候的更加惡劣的轉化,是它們分佈逐漸萎縮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次角,還是限制了它們的生活。
當然這也是所有大角鹿類徹底絕滅的一個共同原因。
這一主一次原因加上同時期其他鹿類動物的競爭,河套大角鹿無法繼續打開局面,相反進一步退縮,最後只有零星的幾處分佈地,隨着更新世結束前後的氣候波動。
曾經征服北方草原的河套大角鹿衰落了,也宣告了這個家族的滅亡。
大角鹿類的大角,成就了它們,可是最後也是毀滅它們的兇手
首先鹿的角和身體的增大,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角是看得見的統治等級的符號,角大説明在羣體地位就高,可以獲得雌性的青睞,同時也可以威懾其他同類對手和敵害。
因而保證了繁殖的成功。也就是説,角越大它們得到配偶的機會就越大,繁殖的後代就越多,這是一種生殖上的自然選擇。
就這樣一代一代,經過歷代的選擇,大角鹿的角就越來越大了,最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徵——龐大的鹿角
消失滅絕是所有物種的最後歸宿,通常是由於物種的不能足夠迅速地適應氣候條件或競爭條件的變化。動物不會主動發展出有害的結構,但這種進化並不保證有用的結構在改變的環境中繼續適應。
進化並不只肩負着催使生物繁華的使命,同時它也肩負着摧毀那些不適應新環境物種的責任。不管醜陋還是美麗,是強大還是弱小,進化都不會憐惜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