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腫骨鹿

鎖定
腫骨鹿是哺乳綱真獸亞綱的一種鹿。它為已滅絕的偶蹄目中的化石種,是大角鹿屬(Megaloceros)的一個種。頭骨粗壯,下頜有明顯腫厚現象。角甚粗壯,眉枝垂直扁平,主枝圓筒狀,但遠端呈掌狀分叉。在更新世中期的地層中,在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如河北、山東、北京、山西、河南、甘肅、陝西、安徽、江蘇都有發現。
中文名
腫骨鹿
拉丁學名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動物界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鹿科
大角鹿屬
分佈區域
河北、山東、北京、山西、河南、甘肅、陝西、安徽、江蘇

腫骨鹿簡介

腫骨鹿是哺乳綱、真獸亞綱,偶蹄目、鹿科,大角鹿屬的一種鹿。頭骨粗壯,下頜有明顯腫厚現象。角甚粗壯,眉枝垂直扁平,主枝圓筒狀,但遠端呈掌狀分叉,掌狀面與眉枝成45°夾角,或掌狀面幾乎平行於眉枝的面。臼齒大而低冠,為新月型齒。我國華北中更新統中化石很多 [1] 

腫骨鹿發現探索

由於在著名的北京猿人洞穴堆積中曾發現過大量的化石,因此可斷定這種動物是北京猿人主要狩獵的對象,因此,它隨北京猿人而知名於世。它的個體大小如麋鹿。角相當大而粗壯;眉枝垂直扁平,主枝遠端呈掌狀分叉。頭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壯。下頜骨有明顯的腫厚現象,因而得名。

腫骨鹿滅絕原因

腫骨鹿圖集
腫骨鹿圖集(6張)
腫骨鹿的消失原因在於人類的大量獵殺和氣候的變化,因為在遠古人類的“食譜”中包含有腫骨鹿,尤其是“北京人”;另外,在腫骨鹿滅絕期間,正是第四紀冰川末期,氣候變暖,北方的腫骨鹿的可食用的植物大量滅絕,導致腫骨鹿消失。

腫骨鹿腫骨鹿化石

腫骨鹿化石,和縣猿人動物羣中的-種。屬脊椎動物門,哺乳動物綱,偶蹄目,鹿亞科,大角鹿屬。化石標本有右角基部14段、左上頜骨和左下頜骨各1具。右角主枝上缺,粗壯,灰黃色,向後近成水平伸展,基端角節部外凸,角節有隆脊和乳突,殘長17.5釐米。角基部橫切面呈橢圓形,圓徑7.5-8.5釐米,主枝橫切面呈扁圓形,圓徑4.5-6.5釐米;左上頜骨土黃色,前、後殘缺,具牙牀和顎骨。額面近水平,三角形,顎骨前窄後寬,骨壁前薄後厚,顎骨上有-長卵形鼻窩。牙牀外側面呈長方形,微向前上斜,殘長1釐米寬0.7-2釐米,高3釐米牙牀上附有臼齒3枚(M1-M3),齒粗壯,齒冠較低,琺琅質粗糙,外肋較強,附尖和齒帶發育,嚼面近方形,有曲折式縐皺;左下頜骨前後殘缺,土黃色,粗壯腫厚,前細後粗,表面光滑,橫切面呈橢圓形,前圓徑3-3.7釐米,後圓徑3-4.2釐米,殘長10釐米。頜骨牙牀上附有臼齒3枚(M1-M3),其中第1臼齒齒冠斷失,齒長大於齒寬,高齒冠,齒柱較發育,嚼面有褶皺1980年10-11月,安徽省和縣陶店鄉汪家山北坡龍潭洞遺址的第4化石層位出土,地質時代屬新生代第四紀中更新世。現藏和縣文物管理所 [2] 
參考資料
  • 1.    地質礦產部地質辭典辦公室編輯,地質大辭典(三)古生物、地史分冊,地質出版社,2005.06,第133頁
  • 2.    安徽省文物志編輯室編,安徽省文物志稿 (中冊),,1988.5,第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