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大學堂

鎖定
1902年河南大學堂創建,作為河南第一所官辦的新式高等學堂,河南大學堂可以稱作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和源頭。
中文名
河南大學堂
創辦時間
1902年
知名校友
中國動物學奠基人秉志,中國西方哲學第一人傅銅
所屬地區
河南

河南大學堂簡介

河南大學堂禮堂 河南大學堂禮堂 [1]
此後,河南大學堂改名河南高等學堂、河南高等學校。河南高等學堂先後培養出中國動物學奠基人秉志,中國西方哲學第一人傅銅,教育家、政治家李敬齋、張鴻烈、王毅齋等人。

河南大學堂創建背景

河南大學堂創建的時代背景是始自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稱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清廷為挽救統治危機而進行的一場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運動,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事件。
當時清廷迫於國內外雙重壓力,宣佈改革,實行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清廷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9月14日頒佈《興學詔》,要求“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着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在此背景下,全國很多省份相繼興辦了大學堂。“至京師大學堂成立以後,大學教育規模始粗備焉。時清廷通諭各省切實通籌認真舉辦大學,各省大學遂有風起雲湧之象。陝西就味經、崇實兩書院合併為宏道大學堂;山西設晉省大學堂,並將教案賠款所辦之中西大學堂歸併山西大學堂,作為西學專齋;河南籌辦河南大學堂;湖北就兩湖書院改為兩湖大學堂,湖南就新設求志書院改為湖南大學堂;廣東就廣雅書院改為廣東省大學堂,江蘇就江陰南菁書院改為江蘇全省南菁高等學堂;浙江亦就求是書院改為浙江大學堂。此為光緒二十七八年之間,可謂為我國大學教育運動普及全國之始。”
在此背景下,河南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在省會開封籌建河南大學堂,成為河南近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河南大學堂歷史沿革

1902年河南大學堂創建
1901年,清廷迫於國內外雙重壓力,宣佈改革,實行“新政”,而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組成部分。9月14日,清廷頒佈了“興學詔書”,要求“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行切實整頓外,着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很多省份因此相繼興辦了大學堂。
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撫錫良和學政林開謨向慈禧、光緒上奏。奏摺主要內容是:奏為遵旨設立學堂,謹將籌辦情形,恭折具陳,仰祈聖鑑事。籌設河南大學堂,額定學生200名,內附客籍五分之一;聘總教習一人,中西教習12人;委派延祉、胡翔林為總辦。3月25日慈禧、光緒在該奏摺上硃批:“着即督飭認真辦理,仍隨時考察,務收實效。”
據當時的官方刊物《學部官報》及《河南教育公報》記載,河南大學堂的開學時間為7月6日。於光緒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創建的河南大學堂,成為河南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河南大學堂改為河南高等學堂
1902年8月,清末《欽定學堂章程》頒佈,該章程規定:“今定省會所設學堂曰高等學堂。”河南大學堂因此於1903年改為河南高等學堂。民國教育部編著的《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記載:“自光緒二十八年下半年欽定學堂章程頒佈以後,除京師大學堂及山西大學堂因有特殊情形繼續存在外,其餘均遵照章程改為省立高等學堂。”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撰的《清代晚期(1840.6~1911.12)大事記》中也指出,1903年“河南大學堂改為河南省高等學堂,以翰林院編修王安瀾為監督。名額250人,年經費銀2.84萬兩。”
河南高等學堂改為河南高等學校
1912年1月19日,民國教育部頒發《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該辦法規定:“從前各項學堂均改稱為學校,監督、堂長應一律改稱校長。”《開封市教育志》記載,1912年各級各類學堂改稱學校,河南高等學堂改稱河南高等學校。
河南高等學校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1912年,教育部公佈的學制系統規定,大學預科必須附設於大學,不得獨立,大學只在幾個全國中心城市設立,其它地方可設專門學校。河南高等學校(河南大學堂)當時有中等和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屬於預科性質,因此必須停辦。因為清末各高等學堂實際上是大學預科性質,由河南高等學堂演變而來的河南高等學校也是如此,所以無法繼續獨立開辦。面對這一局面,河南高等學校校長時經訓向河南提學司請示,提議設法“變通”改辦,其理由是:“查專門學業農工商並重,而設學之初應就地方情形審擇所宜。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而黃河領域農業發達尤早……河南土宜人性最與農業相宜。惟新學不講,舊法是泥,致令水旱聽之天,豐嗇任之地,大利委棄良足慨惜。河南農業不求改良,無以植工商之基礎,即難與世界列國相競爭。”時經訓還提出了具體的“改辦”措施:“現擬就本校改設農業專門學校,以舊有之高等第一類、第三類學生暫附屬於農業專門學校,至民國二年終兩類畢業為止。而以所有附屬之甲乙丙丁四級中學生仍用高等學校舊款,改為省立中學校。”
民國教育部專字第895號檔案顯示,河南高等學校校長時經訓將學校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的提議,獲得河南提學使陳善同和河南都督張鎮芳的支持,由張鎮芳以“陸軍上將銜河南都督”的名義於1912年11月3日具文諮請民國教育部查照立案。11月15日民國教育總長範源濂、教育次長董鴻禕、司長林棨等共同簽署公文,諮覆河南都督:“高等學校改辦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並安置舊有各生辦法,應準立案。”
河南方面根據河南省情,決定河南高等學校改辦高等農業教育,合併原有的中等農校,成立河南農業專門學校(今為河南農業大學),校址移往開封城東南郊繁塔寺中州公學(原明道書院)。原河南高等學校的中等教育部分在原址成立河南省立第一中學。河南省立第一中學後來改為開封高中,培養出雜文家柏楊、中國材料學會理事長李恆德、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羅國傑等優秀學子 [2] 
通過對民國教育部專字第895號檔案的解讀,參考當時的新聞報道和名人回憶,可以看到河南高等學校改辦為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的雙重原因:那就是既迫於民國教育部學制改革的壓力“不得不變通辦理”,也是因為河南省情、民生和發展的需要。
河南高等農業教育由此肇始。 [3] 

河南大學堂公立學校農業大學

改辦後的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
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1912年發佈招生廣告,1913年3月開始招生。據民國二年五月十三日《自由報》載:“日昨(5月12日)為公立農業專門學校始業之期。教育內務實業各司長均蒞該校。首由學生向國旗、校旗行三鞠躬禮,次向各司長、校長、職教員行一鞠躬禮。校長吳一魯君致訓詞。各司長亦各致訓詞。禮畢攝影。校內佈置整齊,生徒亦均氣象活潑。所致各訓詞內勉勵學生無微不至。中州將來農業之發達不卜可知矣。”
自1913年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招生,到1927年合併為中山大學農科,辦學14年,共畢業學生397名。
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等三校合併成立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改稱中山大學農科
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開封政治分會委員們的提議下,在河南教育界人士一致要求下,開始籌設“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國立第五中山大學)。經過多次磋商,河南省政府決定將河南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中州大學、河南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合併成立國立開封中山大學。1927年7月,國立開封中山大學宣告成立,設4科,即農科、文科、理科和法科。農科下設農藝系、森林系,學制4年。
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改名為河南大學 農科改稱農學院
1930年8月,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校務會議決定,將校名改為河南大學,呈民國河南省政府核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屆議會議決,批准將國立第五中山大學改名為河南大學。新成立的河南大學,將過去農、文、理、法、醫5科改為5個學院,共16個系。河南大學農學院下設農藝系、森林系、園藝系、畜牧系,並有農事試驗場、農業推广部等附屬單位。農學院院部設在開封繁塔寺。
1949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河南大學。1950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派河南省農業廳廳長劉瀟然兼任河南大學農學院院長,河南大學任命吳紹騤教授為河南大學農學院副院長,吳紹騤同時兼任河南省農業廳副廳長。1950年4月,由原河南大學農學院全體師生、工學院水利系全體師生、理學院生物系教師及設備,以及由理學院、法學院轉來的學生14人,組成河南大學農學院。
獨立建校後的河南農學院
1951年8月24日,河南大學向中南軍政委員會上報《呈報本校醫農兩學院改為獨立學院、河南大學改為地方性大學及其組織機構請批覆由》。1951年12月19日,中南軍政委員會教育部、農林部聯合批覆同意農學院獨立。經協商決定,由中南農林部與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領導。1952年8月,中南局和中共河南省委決定,河南大學農學院與醫學院、行政學院分別從河南大學分離出來,獨立建院。
1952年,河南農學院成立以後,教學活動以開封禹王台為中心。1955年元月7日,學校提出在鄭州建校的建議。1955年11月25日,中央高教部向國務院第二辦公室請示,將河南農學院遷鄭州建校。1956年5月14日中央高等教育部與中共河南省委員會下達了國務院第二辦公室的決定,批准河南農學院遷至鄭州市。1957年2月遷校至鄭州市文化路現校址。
河南農學院改名許昌農學院
文革時期,河南農學院同全國所有高等學校一樣飽經磨難,受到空前的破壞。
1971年8月,河南省革委會決定河南農學院遷至許昌辦學。1975年搬遷工作基本結束。1975年3月25日,省委豫發[1975]4號文通知:“河南農學院改名為許昌農學院,黨的領導和行政管理統交許昌地委。從1975年起面向許昌地區招生。”
河南農學院的恢復
1977年7月4日,省委宣傳部向省委呈送《關於恢復河南農學院的報告》。7月28日,省委批覆:“省委同意你們關於恢復河南農學院的報告,具體問題請和有關單位研究辦理。”1979年4月4日,省委下發了《關於河南農學院搬回鄭州的通知》(豫文[1979]6號)。河南農學院遷回鄭州市文化路原址。
河南農學院改名河南農業大學
根據國家對高等學校培養多層次、高質量人才的要求和河南省經濟發展對農業技術人才的需要,於1984年3月27日學校向省教委專題上報了《關於申請將河南農學院改名為河南農業大學的報告》(院字[84]第007號)。1984年1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4]116號)文件,批准學校改名為“河南農業大學”。近年來,學校綜合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為跨越式發展提供了不竭動力;在鄭州和許昌兩地同時建設新校區,拓展了辦學空間;主動開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區域試驗,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2009年11月,學校成為全國第一所農業部與省政府共建的省屬農業大學,學校事業發展邁上了更高、更廣闊的平台。
篳路藍縷,櫛風沐雨,自創辦於1902年的河南大學堂到今天的河南農業大學,我校走過了百餘年的辦學歷程。百年滄桑,鑄就輝煌,我校目前已經發展成為一所以生命科學為先導,以農科為優勢,學科覆蓋農、工、理、經、管、法、文、醫、教、藝十大門類,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百年積澱,薪火相繼,河南農業大學正向着創建全國高水平農業大學的目標奮力邁進。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