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雞科

鎖定
沙雞科(學名:Pteroclidae)是鳥綱、沙雞目的1科動物,體長約23-43釐米,體重150-500克。嘴基無軟膜;翅端尖形;跗骨被羽;後趾退化或全缺。該科有2屬:毛腿沙雞屬沙雞屬。沙雞體型小,有鴿子般的頭部和頸部以及壯碩的身體。兩性異形,成年雄性沙雞體型略比雌性沙雞大,顏色也比較鮮豔。快速直接飛行特點歸因於11根具有長尖翼的羽毛。強壯的翅膀肌肉讓它們能夠快速起飛與持續飛行。它們的皮膚堅韌,羽毛厚實。 [2] 
棲息於平原、稀樹草原和半沙漠等樹木稀疏的地區。是羣居動物,可集羣多達上百隻鳥。它們飛得很快,走得也很快。主要以種子為食。其他的食物包括綠芽、綠葉、球莖和漿果,偶爾也吃螞蟻和白蟻等昆蟲。由於它們的食物乾燥,所以需要定期訪問水源。像鴿子一樣,沙雞終生伴侶。雌性在地面的凹陷處產下2-3枚細長的深色卵;雄性在夜間孵化。主要分佈於非洲、歐洲和亞洲的沙漠地區。 [1-2] 
中文名
沙雞科
拉丁學名
Pterocliformes
外文名
Sandgrous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沙雞目
沙雞科
2屬 [3] 
16種 [3] 
命名者及年代
Bonaparte, 1831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無危(LC)IUCN標準 [15] 

沙雞科動物學史

由於沙雞科與真正的松雞有相似之處,沙雞科以前被歸入雞形目。然而,後來發現這些相似性都是表面的,是趨同進化的結果。沙雞後來被放置在鴿形目中,主要是因為它們能夠通過食道蠕動的“吸吮”或“泵送”動作來喝水,這是一種不尋常的特徵。但現在發現沙雞科與曾歸類為鶴形目擬鶉科關係更近,所以一些分類學者將兩者獨立為沙雞目與擬鶉目(Mesitornithiformes),成為鴿形目的姐妹羣。 [4]  [5-6] 
在2004年Fain和Houde的DNA研究中,它們與鴿形目一起被歸入日鳽目(Metaves)。 2008後在Hackett等人進行的更大規模的研究中。它們再次位於鴿形總目,但也與擬鶉目(Mesites)相近。 [7]  [8] 

沙雞科形態特徵

沙雞體長約22-40釐米,體重量範圍為150-500克。有灰色或棕色的羽毛、尖翅、短腿,大多數種類有針狀中央尾羽。沙雞有鴿子般的小頭和脖子以及堅固緊湊的身體。成鳥具有性別二態性,雄性比雌性稍大,顏色也更鮮豔。它們有十一根堅固的主羽毛和長而尖的翅膀,使它們能夠快速而直接地飛行。翅膀的肌肉有力,能夠快速起飛和持續飛行。在某些物種中,尾部中央的羽毛延伸成長點。該屬物種腿和腳趾上都長有羽毛,後腳趾離開地面不發達。 [4] 
羽毛通常呈沙棕色、灰色和淺黃色,並有各種斑駁和條紋,使鳥類能夠融入塵土飛揚的景觀中。下面有一層緻密的絨毛,有助於使鳥免受極端炎熱和寒冷的影響。腹部的羽毛特別適合吸收和保留水分。 [9] 
白腹沙雞 白腹沙雞
二斑沙雞 二斑沙雞
雜色沙雞 雜色沙雞
花頭沙雞 花頭沙雞
黑臉沙雞 黑臉沙雞
慄腹沙雞 慄腹沙雞
黃喉沙雞 黃喉沙雞
彩沙雞 彩沙雞
里氏沙雞 里氏沙雞
黑腹沙雞 黑腹沙雞
納馬誇蘭沙雞 納馬誇蘭沙雞
馬島沙雞 馬島沙雞
四斑沙雞 四斑沙雞
斑沙雞 斑沙雞
毛腿沙雞 毛腿沙雞
西藏毛腿沙雞 西藏毛腿沙雞

沙雞科棲息環境

沙雞是羣居的陸生鳥類,生活在平原、稀樹草原和半沙漠等樹木稀疏的地區。它們有着神秘的羽毛,這讓它們與周圍的環境相混淆。 [1] 

沙雞科生活習性

沙雞科行為

沙雞是羣居動物,可集羣多達上百隻鳥。由於它們的食物乾燥,所以需要定期訪問水源。不同物種的飲用時間有所不同。其中十種在黎明時喝水,四種在黃昏時喝水,兩種在不確定的時間喝水。喝水時,水被吸入喙中,然後抬起喙,讓水流到嗉囊中。通過快速重複此過程,可以在幾秒鐘內吞下足以維持二十四小時的水。當它們前往水坑時,它們會呼叫自己同物種的成員,儘管它們從分散在數千米領地上的許多不同地點匯聚在一起,但數百或數千只可同步到達飲水地點。 [10]  [11] 
它們在飲水時很容易受到攻擊,但由於有大量鳥類在周圍徘徊,捕食者發現很難選擇目標鳥類,並且很可能在接近鳥羣之前就被發現了。飲水地點的選擇受到附近地面地形的影響。沙雞傾向於避開有哺乳動物捕食者掩護的地方,它們最大的風險通常來自掠食性鳥類。 [12] 
沙雞每天都會前往通常與居住地很遠的地方的供水點,併成羣結隊地聚集在那裏喝水。這是因為沙雞的食物主要由水分含量低的種子組成,為了保持體內的水分,沙雞要長途跋涉數十千米才能到達它們的傳統水源地,並且往往會忽視定期出現的臨時水源。這顯然具有生存價值,因為乾旱地區水源乾涸可能會導致脱水和死亡。喀拉哈里沙漠中的二斑沙雞有時每天要行走160千米以上才能到達水源。並非所有物種都需要每天喝水,西藏毛腿沙雞也不需要長途跋涉去喝水,因為其棲息地有大量來自融化雪原的水。 [1]  [9] 

沙雞科食性

沙雞主要以種子為食。其他的食物包括綠芽、綠葉、球莖和漿果。螞蟻和白蟻等昆蟲食物也可能被食用,尤其是在繁殖季節。許多沙雞的食性高度專一和固定,以少數植物物種的種子為主。這可能取決於當地的植物分佈,但在其他情況下,它反映了沙雞對其他種子的實際選擇。豆科植物的種子通常是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地區,燕麥和其他穀物很容易獲得。種子要麼從地面收集,要麼直接從植物中收集。 [10]  [10] 
共存的物種之間的覓食技術各不相同,這減少了競爭;在納米比亞,二斑沙雞進食緩慢而有條不紊,而納馬誇蘭沙雞進食迅速,用喙探索鬆散的土壤並將其從側面啄開。砂粒也被吞嚥以幫助磨碎砂囊中的食物。 [10]  [14] 

沙雞科分佈範圍

沙雞科下轄二屬:
(1)毛腿沙雞屬的成員發現於中亞的草原。它們的分佈範圍從裏海穿過西伯利亞南部、西藏和蒙古,一直延伸到中國北部和中部。毛腿沙雞見於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和東北;西藏毛腿沙雞在西藏南部、四川西北部、新疆西部、青海南部和東部繁殖,冬季遷至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帶。 [9] 
(2)沙雞屬的成員主要分佈在非洲北部、東部和南部的乾旱地區,但也有一些物種的分佈範圍延伸到中東和西亞。馬島沙雞僅限於馬達加斯加。黑腹沙雞和針尾沙雞也出現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大多數物種都是留鳥,儘管有些物種會進行局部遷徙,通常在冬季遷移到較低的海拔地區。該屬中國僅分佈有黑腹沙雞1種,在天山地區繁殖,為新疆西部喀什一帶的旅鳥 [14] 
沙雞科分佈圖 沙雞科分佈圖 [16]

沙雞科繁殖方式

沙雞實行一雄一雌制。繁殖季節通常與當地雨季過後的種子收穫期一致,此時覓食的族羣往往會成對出現。築巢地點是地面上的一個輕微凹陷,有時排列着幾片乾燥的樹葉。通常每窩產下3枚雜色的卵,但偶爾也可能產下2-4枚。雛鳥毛色複雜、早熟、毛茸茸的幼鳥和卵的顏色(儘管不是形狀)與許多鴴形目動物非常相似。卵接近橢圓形。孵化職責是雌雄共同承擔;在大多數物種中,雄性在夜間孵化,而雌性則在白天坐在卵上。卵通常在20-25天后孵化。 [7]  [14] 
早成的雛鳥身上覆蓋着絨毛,一旦最後一隻雛鳥的羽毛變幹,它們就會離開巢穴。父母不為它們提供食物,它們在父母的指導下學習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雛鳥從成鳥胸部浸濕的絨毛中獲取水分。成鳥,尤其是雄性,能夠將水輸送給距離水坑數里遠的雛鳥。以這種方式可以攜帶的水量為15-20毫升。雛鳥太小,一開始無法調節體温,它們的父母會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給它們遮蔭,並在晚上保護它們以取暖。幼鳥作為一個家庭羣體與父母在一起幾個月。 [13-14] 

沙雞科下級分類

沙雞科(2屬 16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IUCN
Pterocles
Temminck, 1815
14種
1
Pterocles alchata
(Linnaeus, 1766)
無危(LC)
2
Pterocles bicinctus
Temminck, 1815
無危(LC)
3
Pterocles burchelli
W. L. Sclater, 1922
無危(LC)
4
Pterocles coronatus
M. H. C. Lichtenstein, 1823
無危(LC)
5
Pterocles decoratus
Cabanis, 1868
無危(LC)
6
Pterocles exustus
Temminck, 1825
無危(LC)
7
Pterocles gutturalis
A. Smith, 1836
無危(LC)
8
Pterocles indicus
(J. F. Gmelin, 1789)
無危(LC)
9
Pterocles lichtensteinii
Temminck, 1825
無危(LC)
10
Pterocles namaqua
(J. F. Gmelin, 1789)
無危(LC)
11
Pterocles orientalis
(Linnaeus, 1758)
無危(LC)
12
Pterocles personatus
Gould, 1843
無危(LC)
13
Pterocles quadricinctus
Temminck, 1815
無危(LC)
14
Pterocles senegallus
(Linnaeus, 1771)
無危(LC)
Syrrhaptes
Illiger, 1811
2種
15
Syrrhaptes paradoxus
(Pallas, 1773)
無危(LC)
16
Syrrhaptes tibetanus
Gould, 1850
無危(LC)
[15] 

沙雞科保護現狀

沙雞科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10月1日——無危(LC)。 [15] 

沙雞科種羣現狀

沙雞與人類的互動很少,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物種生活在乾旱的無人居住地區且密度較低。它們通常不被視為獵鳥,因為它們不是特別可口,儘管它們有時在水坑中被大量捕獲。將它們引進美國內華達州的嘗試失敗了,但它們已被引入夏威夷。儘管沙雞分佈的局部範圍有所縮小,特別是在歐洲,但該科沒有任何一個物種被認為受到威脅。慄腹沙雞的一個亞種“埃及亞種”(P.e.floweri),最後一次出現是在1979年,出現在埃及尼羅河谷。人們認為它已經滅絕,但原因不明。 [15] 
參考資料
  • 1.    Pteroclidae  .Aves do Mundo[引用日期2024-03-25]
  • 2.    Sandgrouse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4-03-25]
  • 3.    Famille des Pteroclidae 2 genres et 16 espèces.  .Oiseaux[引用日期2024-03-25]
  • 4.    G. L. Maclean Die systematische Stellung der Flughühner(Pteroclididae) (PDF)[J]. Journal of Ornithology.1967,108 (2): 203-217.
  • 5.    K. Lorenz Verhandl (PDF)[J]. Deutsch. Zool. Ges. (in German).1939,41 (Zool. Anz. Suppl. 12): 69–102.
  • 6.    F.H.J. Crome M Hutchins eds..Birds II: Columbiformes (Pigeons, Doves, and Dodos). Vol. 9 (2nd ed.)..Detroit, MI:Gale,2004:241–246.
  • 7.    Shannon J. Hackett Rebecca T. Kimball Sushma Reddy et al. A phylogenomic study of birds reveals their evolutionary history (PDF)[J]. Science. 2008,320 (5884): 1763–1768.
  • 8.    Matthew G. Fain Peter Houde Parallel radiations in the primary clades of birds (PDF)[J]. Evolution. 2004,58 (11): 2558–2573.
  • 9.    John Gooder ed..Birds of Heath and Woodland: Pteroclidae: Sandgrouse.London:Orbis Publishing Ltd,1979:2–11
  • 10.    Bruce Campbell Elizabeth Lack.A Dictionary of Birds:Buteo Books,1985:520
  • 11.    P. Ward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mass drinking flights by sandgrouse (Pteroclididae) (PDF)[J]. Ibis. 1972,114 (4): 533–536.
  • 12.    P. N. Ferns S. A. Hinsley Importance of Topography in the Selection of Drinking Sites by Sandgrouse (PDF)[J]. Functional Ecology. 1995,9 (3): 371–375.
  • 13.    France H.J. Crome.Forshaw, Joseph (ed.). Encyclopaedia of Animals.London:_Merehurst Press,1991:114–115
  • 14.    Sandgrouse family Pteroclidae  .TO BIRD FAMILIES OF THE WORLD[引用日期2024-03-25]
  • 15.    Pteroclidae - Family  .The IUCN Red List.2023-01-01[引用日期2024-03-25]
  • 16.    Pterocles Temminck, 1815  .GBIF org.[引用日期2024-03-2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