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納馬誇蘭沙雞

鎖定
納馬誇蘭沙雞(學名:Pterocles namaqua)是沙雞科、沙雞屬的中型鳥類。體長28釐米,體重143-192克。身體豐滿,頭小,腿短。雄性有橙色的淺黃色頭部、喉嚨和胸部,周圍有一條明顯的白色和深棕色窄帶。背部和翅膀呈棕色斑駁,有大的白色斑點,橄欖棕色的尾巴上延伸出兩條長長的黑色絲。雌性和幼年的顏色更加複雜,通常是帶有白色斑點的各種深淺的棕色圖案。 [5] 
生活在非洲西南部的乾旱地區,棲息地具有沙質或石質土壤,且草叢間距較大,草叢低矮。是羣居鳥類,尤其是在築巢季節之外,水坑附近的沙雞羣可達30只,有時甚至數百隻。主要以小幹種子為食。偶爾也吃昆蟲、水果和軟體動物。每窩產2-3枚卵,孵化期持續21-23天。分佈於安哥拉、博茨瓦納、萊索托、納米比亞、南非和津巴布韋。 [1]  [5] 
中文名
納馬誇蘭沙雞
拉丁學名
Pterocles namaqua
別    名
那馬瓜沙雞
外文名
英文 Namaqua Sandgrouse [1] 
法文 Ganga namaqua [1] 
國際瀕危等級
無危(LC)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沙雞目
沙雞科
沙雞屬
納馬誇蘭沙雞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Gmelin, 1789)

納馬誇蘭沙雞動物學史

1789年,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在卡爾·林奈的《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的修訂版和擴展版中正式描述了納馬誇蘭沙雞。他將其與所有其他類似松雞的鳥類歸入"Tetrao"屬,並創造了二項式名稱"Tetrao namaqua"。格梅林的描述基於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於1783年在其《鳥類概要》中描述的“納馬誇蘭沙雞”。納馬誇蘭沙雞現已與其他13個物種屬於沙雞屬,由荷蘭動物學家科恩拉德·雅各布·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於1815年引入。該屬名結合了古希臘語"pteron"(意為“翅膀”)和"-klēs"(意為“顯著”或“輝煌”)。具體的種名詞"namaqua"來自納馬誇蘭,是納米比亞和南非的一個地區,即模式產地。該物種是單一型的:沒有識別出任何亞種。 [3-4] 
納馬誇蘭沙雞被認為是單一類型的。然而,北部種羣有時被稱為“ngami”,而南部種羣則被稱為“furvous”。這些區別不被視為有效的亞種名稱。 [5] 

納馬誇蘭沙雞形態特徵

納馬誇蘭沙雞體長28釐米,體重143-192克。在光線良好的觀賞條件下,這種黑色羽毛的小型南非沙雞不會與佔據大致相同領地的雜色沙雞二斑沙雞混淆。 [5] 
雄性有兩條狹窄的胸帶,上面的一條是白色的,下面的一條是紅棕色的。腹部呈灰色,尾下呈淺黃色。頭部和上體,包括胸部和披羽,形成一個淡黃色的整體,根據位置的不同,有赭色或橄欖色的色調。頭部幾乎沒有裝飾性圖案,與肩部、翼覆羽和第三級飛羽不同,後者有許多帶有棕色邊框的銀色斑點。大部分呈橄欖棕色的尾巴末端有兩條長長的黑色絲。 [5] 
雌性有多彩的羽毛。上體有豐富的斑點,下側有非常細的條帶。翅膀上覆蓋着豐富的白色、黑色和淺黃色。 [5]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具有更明顯的圖案,突出了羽毛的多彩特徵。 [5] 
虹膜深棕色,周圍有黃色的眼環。喙呈淺灰色角,跗節呈淺黃色。 [5] 
納馬誇蘭沙雞

納馬誇蘭沙雞棲息環境

納馬誇蘭沙雞主要棲息在年降雨量不超過50釐米的地區。特別發現於開闊的草原和類似的景觀中,這些地區具有沙質或石質土壤,且草叢間距較大,草叢低矮。該物種喜歡適應乾旱的灌木叢,但有時也生活在植被較茂密的地方。 [5] 

納馬誇蘭沙雞生活習性

納馬誇蘭沙雞行為

納馬誇蘭沙雞是羣居鳥類,尤其是在築巢季節之外,水坑附近的沙雞羣可達30只,有時甚至數百隻。這些潮濕的地方似乎是交換信息的地方,因為大多數聚集在那裏的鳥羣並不在那裏飲水。不同的地區分佈的族羣有不同的習性:北部的種羣是留鳥或遊牧的,而南部的種羣則是遷徙的,向北飛到博茨瓦納和納米比亞北部。納馬誇蘭沙雞形成共同羣落。它們在日落前一小時到達休息地點,不同的小羣在彼此相距不遠的地方安頓下來。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都在覓食地點度過,但它們的作習時間會根據季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在再現期之外,族羣表現出比一年中其他時間更高的嚴謹性和更高的同步性,這種習性無疑是由於資源更加稀缺而造成的。 [5] 

納馬誇蘭沙雞聲音

納馬誇蘭沙雞成鳥發出的許多叫聲被記錄下來:一系列高亢尖鋭的“quip”聲、在警報時發出的“ki-kii”聲、在飛行中發出的三音節“kwelkiewyn”聲。還可以聽到尖鋭的叫聲,用來引誘捕食者離開巢穴。一系列快速而温和的“quip”被用來召呼幼鳥。 [5] 

納馬誇蘭沙雞食性

主要以直徑1-2毫米的小幹種子為食。這些主要是生長在南部非洲的灰毛豆屬植物和喀拉哈里沙漠的黃尾蓬屬(Lophiocarpus)植物中。偶爾也以隨機發現的昆蟲、水果和軟體動物為食,還攝取沙子或砂粒以方便消化。 納馬誇蘭沙雞在早上8點到1點之間飲水,它們經常在晚上返回取水點。 如果條件允許,這些鳥非常有耐力,能夠連續幾天不喝水。 [5] 

納馬誇蘭沙雞分佈範圍

納馬誇蘭沙雞原產於南部非洲。分佈區域從安哥拉西部和中部經納米比亞、博茨瓦納和津巴布韋南部,延伸至南非開普省等各省。 [5] 
納馬誇蘭沙雞分佈圖 納馬誇蘭沙雞分佈圖 [1]

納馬誇蘭沙雞繁殖方式

納馬誇蘭沙雞的築巢季節非常依賴降雨,而且似乎非常分散。在納米比亞,一年中每個月都會產卵。在南非,除了3月和5月外,情況也是一樣。然而,高峯期發生在8-11月之間。在喀拉哈里沙漠,降雨後繁殖可以持續長達5個月。通常每個繁殖季只產一窩。納馬誇蘭沙雞選擇繁殖季節更多的是基於沒有捕食者,而不是食物資源豐富。 [5] 
通常會在裸露的地面或沙子、石頭、草叢或灌木叢的中間挖一個小凹陷。該物種有時會在小而鬆散的羣體中繁殖,巢穴之間的距離不超過20米,但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單獨築巢。雌性產2-3枚卵,卵呈粉灰色,帶有棕色或灰色斑紋。每隔一兩天產一枚。產卵完成後,才開始孵化,孵化期持續21-23天。 [5] 
雄性在孵化和育雛過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夏季夜間育雛時間超過14小時,冬季則約18小時。雌性在產卵上的時間不會連續超過10個小時。兩個夥伴之間的接力在清晨或晚上進行。 [5] 
幼鳥都是早熟的。它們在孵化後24小時內離開作為巢穴的小凹陷並自行進食。三週後,它們的生長已完成一半,羽毛也已完全長成。幼鳥在1個月大時就可以獨立,並在6周大時能夠飛走。幼鳥在4-5個月大時就獲得了成鳥的羽毛。 [5] 

納馬誇蘭沙雞保護現狀

納馬誇蘭沙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10月1日——無危(LC)。 [1] 

納馬誇蘭沙雞種羣現狀

納馬誇蘭沙雞的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在其分佈範圍內的大部分地區都很常見(del Hoyo et al. 1997年)。趨勢理由:在沒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脅的證據的情況下,認為種羣數量保持穩定。 [1] 
在其分佈範圍內被認為是常見或當地豐富的。在許多地區,它們似乎在下降;這種印象無疑是錯誤的,因為在過去的50年裏(截至2016年),由於供水點數量增多,種羣變得更加分散。南非最近的一項研究更合理地解釋了納馬誇蘭沙雞的衰落:根據這份報告,由於貓鼬的捕食,育雛成功率極低。養羊户對猛禽和豺狼的迫害可能使貓鼬變得更加猖狂。在南非,過度狩獵可能被認為是對該物種的不利因素。儘管存在所有這些威脅,但它被歸類為不會造成任何極具下降的問題。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