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沙螺

鎖定
沙螺,學名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簾蛤目紫雲蛤科。分佈於我國福建和廣東沿海,生活在河口鹹、淡水交匯處 ,尤以廣東省湛江吳川鑑江產量最多,最高年產量達 5萬 kg。
中文名
尖紫蛤
拉丁學名
Sanguinolaria acuta
別    名
沙螺
西施舌
軟體動物門
雙殼綱
簾蛤目
紫雲蛤科

沙螺物種介紹

尖紫蛤肉嫩味美,營養價值高,據分析蛤肉乾含蛋白質58.65% ,糖類5.3 1% ,脂類8.75%。 90年代以來,由於大量採捕和水質污染,造成尖紫蛤自然資源瀕臨滅絕。 [1] 
傳説古代越國的范蠡西施嬉遊於五湖後,入鑑江河口,唾液而生。沙螺在清朝為貢品,因產於鑑江河口與海水交匯地方,鹹淡水交融,肉質細嫩,美味可口,是廣東有名的特產。 [1] 

沙螺外形特徵

沙螺 沙螺
沙螺貝殼較厚,後端尖瘦。無放射肋或者放射肋極不明顯。外套竇背線隆起,寬大,呈舌狀,深達殼長約3/4。外套膜腹緣呈圓棒狀,長、短相間,單行,排列稀疏。具外韌帶。被橄欖色殼皮。 [1]  絕大多數個體為雌、雄異體。 [2] 

沙螺生長繁殖

尖紫蛤全年可以生長,生長速度與年齡、季節、水温與水質有關。一般1齡蛤,殼長達5 cm左右,2齡蛤殼長為8 cm左右,3齡後,殼的生長速度緩慢。在夏、秋季節和稚貝階段,殼的生長速度較快;冬、春季節和成貝階段,增重較明顯。在洪水、颱風和寒潮的月份,水質較混濁、水温偏低,生長亦較緩慢。 [1] 
根據尖紫蛤性腺發育程度,將生殖腺發育過程分為增殖期、生長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五個時期。在福建省尖紫蛤繁殖期為9~10月,繁殖盛期在10月。温度是影響性腺發育的主要因素,絕大多數個體為雌雄異體,雌雄同體的則在同一濾泡中,雌、雄生殖細胞分區域分佈。 [1] 

沙螺地理分佈

棲息於河口附近潮間帶的泥砂灘,見於我國東海和南海。 [1] 

沙螺人工養殖

沙螺場地選擇

從尖紫蛤自然分佈的環境,養成場應建在鹹、淡水交匯,水流暢通,未受污染的河口。一般在中、低潮區或江河中能露出的小洲,底質為砂或砂泥質,常年平均水温19℃~30℃,透明度38~60cm,流速0.24~0.70m/s。 [1] 

沙螺場地整理

尖紫蛤養殖場地(俗稱埕地)的面積大小,可因地而異,一般由數畝至數十畝,在埕地的周圍,設網做標誌或修築堤壩為界。 [1] 
築堤壩可以防止洪水沖刷,保持埕面的穩定。為了操作管理方便,可將埕地劃分成若干畦,畦寬2~3 m,畦長依地形而定。在畦的兩側與一頭築堤,堤高50 cm,頂寬30 cm,另一頭留缺口,供水流進出。畦與堤之間,留有寬30 cm、深15 cm左右的水溝,供排水和操作管理用。 [1] 
在播放苗種之前,埕地需經人工整理、翻耕耙松、清除雜物和敵害生物。翻鬆的砂泥經潮水沖洗和浸泡,可以減少灘塗內的有機質。畦面要築成中央略高、兩側稍低的隆起狀,即羣眾所謂的“公路形”,使埕面在露出時不致積水。最後用木板把埕面抹平,這樣可使埕面穩定光滑,又適於尖紫蛤潛鑽。平畦一般在播種前一天或當天進行。 [1] 

沙螺蛤苗選擇

1)種苗的選擇:尖紫蛤苗主要依靠人工育苗供應,要選擇大小規格一致,殼具光澤,苗體結實,雙殼自然閉合,在水中或灘塗上能很快伸出足,潛穴迅速的優質苗。 [1] 
2)播種方法:尖紫蛤在廣東沿海,目前只有吳川鑑江進行試養,由於苗種來自人工育苗,播種時間取決於育苗情況,只要避開台風、洪水和寒潮時期,有苗就可以播。播時左手持苗筐,右手抓苗,掌心向上,將苗均勻播撒在埕內,有風則順風播。每畝播放殼長0.95cm的種苗約28萬粒。 [1] 

沙螺養成管理

尖紫蛤從播種到收成,主要是管理工作,俗話説“三分苗,七分管”,確切地闡明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 
1)埕間管理:尖紫蛤播種後,要經常下海巡視,修補堤壩,清理水溝和覆蓋在埕面上浮泥和雜物,防止羣眾踩踏埕地和船隻停泊等。 [1] 
2)敵害生物的防除:在尖紫蛤的外套腔內,常有豆蟹寄居。被豆蟹寄居的尖紫蛤,一般體質較消瘦。目前對豆蟹的寄居,尚缺乏防治的措施。此外,在尖紫蛤養成埕,還常有角眼砂蟹、細螯寄居蟹、台灣招潮等蟹類活動,河豚魚、鰩等肉食性魚類亦常常侵入埕內捕食尖紫蛤,對這些蟹類和魚類,平時要注意捕捉。 [1] 

沙螺收穫

尖紫蛤播種後,經14個月的養殖,殼長已達6cm 以上,可以開始收穫,但若能繼續養到20個月時再收穫,則肉質部會更加豐滿。收穫季節以7~8月份為宜,此時正處於尖紫蛤繁殖的前期,肉肥味美,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1] 
由於尖紫蛤穴棲較深,目前收成方法以用蛤鏟挖捕為主,估產約500千克/畝。隨着養殖技術的改進,相信收穫方法和單位產量,都能進一步提高。 [1] 

沙螺養殖問題

1)尖紫蛤的播種密度,直接關係到單位面積的產量,由於是初次試養並受苗種的限制,播種的密度稀而少,在正常的情況下,可參考縊蟶等底棲雙殼類的播種密度。我們認為在砂質埕地每畝可播殼長1cm的幼苗60萬~80萬粒,砂泥埕為40萬~60萬粒;2cm的幼苗以30萬~40萬粒為宜,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埕地,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 [1] 
2)從尖紫蛤試養觀察,從殼長0.95cm的種苗養到6cm時收成,需要14個月。若播種的苗種殼長在3cm左右,養殖週期就可以縮短在1年左右。但殼長6cm的個體尚處於生長旺期,如能養到殼長8cm、重18g左右時再收穫,效益會更高。 [1] 
3)在江河口周圍,常建有大批蝦塘,蝦塘排放的廢水,對尖紫蛤極為不利。由於受蝦塘廢水的影響,造成部分死亡。因此,尖紫蛤養殖場,必須選擇在無污染的水域。 [1] 
4)尖紫蛤鑽穴較深,一般穴深為30~50cm,最深可達70cm。在大面積養殖中,要進一步改進捕撈的方法和工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