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鑑江

鎖定
鑑江,歷史上是因為水清如鏡而得名,《大清一統志》載:“……其水澄清如鏡故名。” [4]  是廣東省第三大獨立水系,粵西沿海地區最大的河流。鑑江發源於茂名市的信宜市虎豹坑,流經茂名市高州化州、在湛江市吳川沙角旋注入南海。鑑江主幹流全長232公里,由北向南,途中眾多支流匯入,構成樹枝狀水系。集雨面積大於5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曹江羅江小東江袂花江大井河。廣東省鑑江流域包括茂名市全境、湛江吳川市,流域面積9464平方公里;廣西境內675平方公里。 [15] 
鑑江平原不但風光優美,而且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從古至今人才輩出,在鑑江出海口的吳川境域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之説法。 [1] 
中文名
鑑江
外文名
The Jian River
所屬水系
廣東省西南部獨流入南海河流
地理位置
廣東省西南部
流經地區
廣東省信宜高州化州吳川
發源地
廣東省信宜市虎豹坑
主要支流
曹江
主要支流
羅江
小東江
袂花江
大井河
河    長
232 km
流域面積
9464 km²
河    口
吳川市吳陽鎮沙角旋村

鑑江幹流概況

鑑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鑑江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鑑江,南海水系河流,粵西沿海最大的河流,發源於廣東省信宜市虎豹坑(一説東鎮鎮莊垌村樟埇坑),由北向南流經信宜高州化州等縣(或縣級市),由吳川吳陽鎮沙角旋注入南海。河長232公里。 [2]  集水面積為9464平方公里,廣東境內為8734平方公里,河長232公里,河流平均比降為0.374‰。 [3] 
鑑江信宜市段 鑑江信宜市段
在信宜市,發源於東鎮鎮莊垌村樟埇坑(一説虎豹坑 [2]  )(該發源處位於花崗岩區的小山間盆地內,上游支流密佈,河牀比降大,又處於暴雨區,雨季常出現山洪暴發)。樟埇坑向東北方向流至大沙陂村,和大沙陂坑匯合成大沙垌坑。大沙垌坑與水雞坑、西山坑等支流在莊垌合水口附近匯合後流入大河。大河向東北流到安東閘轉東行,至白梅口轉東南行,與銅鼓水(集古泮水、燕水、新垌水、賀垌諸水南流至銅鼓村匯合而成)於安國附近匯合,後南行至池洞匯入東江。另一源來自信宜西北金垌嶺,向南流趨信宜城西,稱為西江。東、西兩江匯合於信宜鎮隆墟南面,始稱“竇江”。竇江向南流2公里,在高州市潭頭鎮墟北面進入高州市境。
鑑江高州段 鑑江高州段
在高州市境,南行下至大井墟與左岸大井河匯合後,河牀逐漸平緩開闊。向南流,於南塘鎮谷篢池岸有南塘河注入,再流至南塘六羅合丫口處與左岸曹江河匯合後,始稱鑑江。再折向西南流過高州市城區,經頓梭、石鼓,在沙田墟左有沙田河注入,轉向南行,入鎮江、祥山,左納良文塘河後出高州市境,入化州南盛。 [5] 
鑑江化州市右納支流羅江 鑑江化州市右納支流羅江
化州市境,經高州市祥山鎮入境。經南盛、鎮安至化州鎮與羅江匯合。轉向南流至長歧鎮入吳川市境。縣內河段45.5公里,集雨面積2104平方公里,河牀平均坡降為1.32,縣內南盛至長歧鎮段,河牀平均坡隆0.79。 [6] 
鑑江吳川段 鑑江吳川段
江入海口——沙角漩 江入海口——沙角漩
在吳川市內,從化州市長歧鎮新村入境,經梅菉、振文、黃坡、吳陽,到吳陽鎮沙角旋後注入南海。幹流全長231公里,吳川市境內46.3公里,流域面積吳川境內佔770平方公里,總落差220米,上、中游比降為0.374‰,下游比降為0.507‰,河面狹處324米,最寬處為1100米。 [7] 

鑑江水文特徵

由於鑑江源頭出於高山峻嶺,集水於峽谷深澗,溪流多且落差大,每逢暴雨,山洪暴發,大量泥石衝下河牀,中游則地勢較緩,支流眾多,河牀淤積嚴重,河道排泄不暢,造成中下游水災頻繁,形成多處澇區。據記載,從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至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443年間,鑑江曾發生過特大洪水39次,進入20世紀以後,於民國3年(1914年)7月出現大洪水,據梅菉水文站查測,洪峯流量為5830立方米每秒,相應梅菉斷面水位為7.66米。新中國成立後,最大洪水出現於1976年9月23日,梅菉洪峯流量4200立方米每秒,相應水位為6.81米,相當於原梅菉斷面洪峯流量5900立方米每秒,比1914年7月洪水稍大;最小流量出現於1956年4月,為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逕流量76.82億立方米,平均含沙量為0.56立方/公斤,年平均輸沙量為180萬噸。 [7] 
鑑江流域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676毫米,由西南向東北遞增,其變化範圍為1500-2600毫米,下游利垌站平均年雨量2778毫米,最大年雨量竟達4398毫米(1973年),而南部的梅菉站平均年雨量僅1423毫米。降雨年內分配不均,4-9月汛期雨量佔全年的80%以上,利垌站1959年5月19日雨量達858毫米,而枯季雨量稀少。
鑑江年徑流在地理分佈上與雨量相似,多年平均年徑流深變化範圍為600-1800毫米,流域平均928毫米;高州大橋頂附近年徑流深在1800毫米以上,而吳川的梅菉、黃坡等地則為650毫米左右。平均年徑流量85.7億立方米,水資源並不豐富,人均年佔有水量約2240立方米,約為廣東省人均佔有量的70%,較全國人均佔有量尚少10%。1956年4月2日梅菉站(集水面積8836平方公里)流量曾出現零值。因此,除洪澇以外,乾旱也頻繁出現。 [2] 
鑑江流域土地年侵蝕模數平均每平方公里200-500噸,水土流失面積62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輸沙量300萬噸,河道淤積嚴重,幹流高州河段自1952-1977年河牀平均抬高1.5米,尤其是鎮罡那射處20世紀80年代5年間河牀淤高0.47米。 [2] 

鑑江主要支流

鑑江干流水系集雨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共29條,其中一級支流9條,二級支流16條;三級支流4條。 [5] 

鑑江化州市段

羅江,發源於廣西北流縣,幹流長143公里,在化州城匯入鑑江,屬於廣東的流域面積有1873平方公里。 [2] 
支流凌江合江鎮段 支流凌江合江鎮段
陵江,是羅江的支流,一源出於廣西北流縣扶新區茂化鄉石屋山村的扶來山,又名浮來水;另一源頭在信宜縣高坡鎮旺將鄉大河肚村溝髻頂西南麓,兩源在北流縣扶新區匯合,南流入化州,名為陵江,至化州合江墟邊匯入羅江。陵江全長143公里,集雨面積1781平方公里,最大洪水流量為1310立方米/秒,平均洪水流量為444.9立方米/秒。 [8] 
白馬河,發源於扶新鄉茂化村的王相山,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河流高程66米,天然落差334米。年平均流量每秒5.83立方米,年徑流量32310萬立方米,最枯流量每秒0.21立方米。水力理論藴藏量5730千瓦, 規劃發電量2740千瓦,已開發電量770千瓦。規劃建水庫有效庫容1626萬立方米,已建成水庫有效庫容1332萬立方米。河流全長31.8公里,流經扶新鄉的茂化、上林、扶新、隆安和白馬鎮的金頭、黃龍、白馬、黃金、東塘、旺賀、大倫等村,流入廣東省高州市境,入陵江
清灣河,發源於清灣鄉中龍村的茂田,流域面積114.2平方公里。河流高程45米,自然落差85米。 年平均流量每秒3.72立方米,最枯流量每秒0.19立方米,年徑流量20613萬立方米。水力理論藴藏量1240千瓦,規劃發電量338千瓦,已開發電量350千瓦,已建成水庫有效庫容86萬立方米。河流全長20.8公里,流經中龍、白米、清灣、鳳塘、清平、龍南等村,流入廣東省化州縣境,匯入陵江。
六靖河,發源於石窩鄉上珍村萬丈灑(麒麟嶺),流域面積164平方公里。河流高程62米,天然落差108米。 年平均流量每秒5.34立方米,最枯流量每秒0.3立方米,年徑流量29602萬立方米。 水力理論藴藏量4180千瓦,已開發電量830千瓦,已建成水庫有效庫容1967萬立方米。河流全長32.5公里,流經大雙嶺林場、石窩鄉的上珍、大朋、旺坡、協保、水衝、大坡、黃田、坡頭等村與石窩河匯合,注入廣東省化州縣境,流入羅江。
石窩河(舊志稱東華河)。發源於石窩鄉蒙衝村的果子衝,流域面積78.7平方公里。河流高程65米,天然落差95米,年平均流量每秒2.56立方米,最枯流量每秒0.13立方米,年徑流量14205萬立方米。水力理論藴藏量890千瓦,河流全長22.4公里,流經蒙衝、河浪、石窩、龍田、東華、坡頭等村,與六靖河交匯流入廣東省化州縣境,注入羅江。
煌爐河。發源於陸川縣沙坡鄉龍灣村的石橋坳,縣內流域面積32平方公里。河流高程85米,天然落差34米,年平均流量每秒1.04立方米,最枯流量每秒0.05立方米,年徑流量5776萬立方米。 水力理論藴藏量270千瓦,規劃發電量170千瓦,已開發電量100千瓦。河流全長6.8公里, 流經陸川縣龍灣村,北流縣石窩鄉的河浪、沙田、煌爐等村,流入廣東省化州縣境,匯入羅江 [9] 

鑑江湛江市段

湛江市段匯入支流有:
沙琅江(又稱袂花江)是鑑江第二大支流,發源於電白縣鵝凰嶂,河口於吳川市梅菉鎮,流經吳川市蘭石鎮、博鋪鎮、梅菉鎮,匯入鑑江。幹流長112公里。 [2] 
雲潭河,是鑑江水系一級支流袂花江(沙琅江)上游的支流,出自三源:東源博馬河,發源於縣內海拔1335米的大轎頂,自嶺咀經詢坑村、竹山坡、鹽洞至洞心,源長8公里,主流長16.3公里,集雨面積36.4平方公里。中源大河,亦起源於大轎頂,經牛藴、聶竹、石鼓垌、垌頭、大垌、垌尾至垌心,流長12.5公里。西源黃羌河,發源於三官頂,自白馬嶺經垌塘、大垌、長塘和上、下黃羌,新塘至垌心,源長7.7公里,主流長9.1公里,流域面積15.7平方公里。三源匯合於雲潭鎮垌心村以下600米處,並注入電白縣沙琅江(黃嶺河),再匯入袂花江出海。境內控制集雨面積120平方公里,河長28.78公里,總落差705米,平均坡降24.5‰。境內多年平均降雨量2203毫米(以珍珠站為代表),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420毫米。 [5] 
小東江,又名梅江,鑑江支流。河長67公里,發源於高州市官莊嶺,河口於吳川市瓦窯村,流經吳川市蘭石鎮、博鋪鎮,集水面積1142平方公里,坡降0.64‰,流域耕地總面積6.39萬畝。
泗水河,又稱白村水,為鑑江水系一級支流梅江的支流。發源於縣內泗水鎮海拔321米高的鴨仔嶂,流經泗水鎮,在分界飛馬逕匯入茂名袂花河(梅江),流至茂名市茂南區山閣出高州市境,在吳川縣城梅菉(後屬於吳川市區)附近匯入鑑江河,全長42公里,集雨面積203平方公里。流域內多年平均降雨量1709毫米。平均徑流深851毫米。多年平均流量為5.2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為429立方米/秒(車角山站測,下同),最小流量0.02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08億立方米,豐水期(P=10%)徑流量1.63億立方米,枯水期徑流量0.51億立方米。上游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為654千瓦,下游為399千瓦。 [5] 
塘綴河 [16]  ,又名塘溪河,鑑江支流。河長47公里,發源於化州縣木威塘,河口於吳川市大岸,流經吳川市塘口鎮、黃坡鎮,集水面積414平方公里,坡降0.21‰,流域耕地總面積18.03萬畝。 [10] 

鑑江高州市段

高州市境,注入支流有:
南塘河,因河道主要流經縣內南塘鎮而得名,又稱谷篢河,屬鑑江一級支流。起源於縣內石板鎮甘帳石灘,與其他諸水源於石板公茄坳口匯合,出甘帳水庫後向東南流,再與南塘仙坑水於架澗合流後出南塘墟,向東南流經中心坡、馬落洞、柳村等地,至南塘谷篢池岸(鯉魚墳)匯入竇江。河長21.5公里,集雨面積123.1平方公里,總落差24米,河流平均比降1.1‰,河流彎曲係數1.59,平均河寬6.88米。以雨水補給為主,季節分配不均,洪枯水位相差懸殊。
大井河,是鑑江中游左岸的一級支流。一源出自高州東北馬貴鎮海拔1627.3米的棉被頂西側林坪坳的西麓;另一源出自棉被頂東南山麓深鎮仙人洞,西南行約3公里後稱深鎮河,流經深鎮墟、大仁廟墟與古丁河匯合後,稱黃塘河。沿途匯入大潮河,流經深鎮、東岸、大井等地,在大井石咀與鑑江匯合,該河為大井河的主要支流。大井河主河道長68公里,集雨面積586平方公里,總落差1149.2米,平均坡降16.9‰,年均徑流深1113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911毫米,平均年徑流總量6.74億立方米,豐水期(P=10%)徑流量12.88億立方米,枯水期徑流量3.40億立方米(P=95%)。多年平均流量20.7立方米/秒,河流彎曲係數1.57。
沙田河,屬鑑江水系一級支流,又稱金銀河。發源於縣西部荷塘鎮海拔335米的馬蹄嶺,諸源流至頓梭鎮水口合流稱都安河,經沙田大利、桃欄,過沙田墟,於沙田盧村江口合丫入鑑江。全長35公里,平均坡降1.125‰。河牀平均寬度8.56米。歷史最大流量569立方米/秒,平均流量6.25立方米/秒。平均徑流深930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1854毫米。
曹江河,又稱石骨河,是鑑江水系的一級支流,發源於高州市東北部馬貴鎮海拔1141米的尖峯嶺。諸源匯合於厚元墟,南行,稱厚元河。經馬貴墟,往南迂迴山谷,河牀狹窄陡峭,怪石磷峋,至大坡,稱馬貴河。大坡鎮以下至石龍鎮石骨段稱朋情河。石骨以下經長坡至曹江鎮稱曹江河。至長坡鎮旺利管理區納入雲爐河。再西南行,至帥堂墟與新垌河匯合,河面漸寬,從帥堂再往西南行5公里,於南塘鎮六羅管理區合叉口匯入竇江,匯合處以下稱鑑江。曹江河全長100公里,集雨面積874平方公里,總落差1016米,平均坡降10.16‰,河流彎曲係數1.57。 [11] 

鑑江流域概況

流域面積9464平方公里,其中有745平方公里在廣西境內,支流眾多,從兩岸交錯匯入幹流,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29條,其中以羅江為最大,集水面積2618平方公里;其次為沙琅江(袂花江),集水面積2516平方公里。幹流上游河道較陡,水流湍急,山洪暴發時常沖毀農田,流至高州市大井與大井河匯合後,河道逐漸開闊,地勢較平坦,加以眾多支流匯合,易發生洪水氾濫成災。全流域受洪災威脅的耕地面積達89.12萬畝,主要分佈在幹流中下游及各支流沿岸。 [2] 
鑑江流域人多地少,作物種類較多,多種經營發展較好。花生、黃麻、黃紅煙、胡椒、橡膠、香蕉、茶葉等生產在廣東均佔一定地位。耕作精細,生產水平較高。位於鑑江支流小東江上的茂名市是新興的中等城市,中國南方最大的石油基地。 [13] 
鑑江流域文化發達,民風淳樸,人才輩出, 歷史文化底藴深厚,是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鑑江秀麗的景色吸引着無數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清永安教諭鄧奇俊的《鑑江》詩曰:“山如簪碧玉,水似帶青羅,誰把秦時鏡,千秋照清波”;吳川林召棠狀元詩:“亂山圍塔小,曲水抱沙團”,這都是對當年鑑江瑰麗景色的生動寫照。
鑑江平原不但風光優美,而且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從古至今人才輩出,既有騷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以鑑江順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吳陽、塘尾、大江山、長岐等鎮街,右江則包括黃坡、振文、塘綴、樟鋪等鎮。長期以來,鑑江兩岸演繹着“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傳奇。左江出的文官,比較著名的有粵西狀元林召棠、宋進士林永、南宋解元李凌雲、清代詩翁李文泰、民間傳奇人物麥為儀等;右江出的武官有,清瓊州督撫彭玉將軍、清廣東水師提督竇振彪將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龐雄、國民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愛國將領張炎將軍、名將張世德等。 [14] 

鑑江治理開發

高州水庫 高州水庫
建國後修建了大型的高州水庫(控制支流大井河及曹江集水面積共1022平方公里,總庫容11.5億立方米)、羅坑水庫(集水面積77平方公里,總庫容1.13億立方米)及7座中型水庫,建造了855公里堤圍及分洪工程,減輕了洪水災害;但1976年出現大洪水時,化州站(集水面積6157平方公里)洪峯流量4850立方米每秒,仍造成很大損失。此外,自50年代後期至1987年,鑑江干流上結合供水、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已建成吳陽、積美、高嶺、江邊村、南盛、秧地坡和旺羅等攔河閘壩,改善了水資源利用條件;60年代在下游塘尾,建成了塘尾分洪工程,使鑑江部分洪水由塘尾直接分流出海,減輕了幹流下游兩岸洪、澇災害威脅。
支流羅江沒有較大的蓄水工程,僅興建有塱山、引凌、文樓等引水灌溉攔河閘壩。沿江易受洪水侵襲耕地面積約8萬畝。
支流沙琅江(又稱袂花江)流域建國後建成羅坑及黃沙兩座大、中型水庫,共控制集水面積127平方公里,進行了整治河道及堤圍工程,並在主流及其支流梅江上興建了名利、共青河、東江口、烏石等攔河閘壩,1960-1980年間建成並擴建了博茂減洪河工程,使沙琅江洪水改道主要經由減洪河直接排出南海。
化州河段已建攔河壩上游泥沙淤積亦異常顯著。 [2] 
高州平江攔河閘 高州平江攔河閘
高州市在鑑江干流上下游,建造了六級攔河壩,提高水位,引水灌溉,一度使流域內84%的農田得到灌溉,這些水壩起到了調節水量、滯洪、防洪、發電等多種功能。 [5] 
廣西境內支流上的水庫有:
大賢水庫,位於石窩鄉上珍村,壩址在大賢龍口黃京坑,屬鑑江流域上珍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6.62平方公里。該水庫的設計及施工均是本縣水利科負責完成。1958年12月動工,1960年4月竣工。 大壩屬粘土心牆壩型,高35.38米,長112米,頂寬6米,總庫容195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418萬立方米,死庫容57萬立方米,調洪庫容480萬立方米。
茂化水庫,位於扶新鄉茂化村,壩址在白馬河支流茂化河龍峽,屬鑑江水系,控制流域面積18.5平方公里。水庫工程是由玉林地區水電局設計處設計,縣水利電力局負責施工建成。水庫大壩採用水力衝填壩型(水墜壩) ,這種壩型為玉林地區之首建,壩高57.3米,頂長220米。總庫容1106萬立方米,有效庫容769.9萬立方米,死庫容58.5萬立方米,調洪庫容277.6萬立方米。 [12] 

鑑江航運交通

鑑江歷史上航運交通比較發達,外航經南海達港澳,內航連接四河三江,直通高州、化州、信宜。新中國成立後,先後興建了6級攔河閘壩,20~30噸船隻可上行到高州。 [7] 
在1957年以前,鑑江流域上游水源林面積較大,植被與土壤涵蓄水源能力較大。在鑑江干流上游的鎮隆墟以下,終年可通行木船;高城以下至吳川黃坡,河牀較寬,水道較深,有機動船來往,運輸貨物及載客、載重可達20噸;鎮隆至上游的北界墟與池洞墟,也常年可通行竹筏,豐水期間,機動航可通達東鎮。縣境內的鑑江干流及其可通航的一級支流大井河、曹江河、沙田河,60年代初通航里程有197公里,年貨運總量達130萬噸。60年代後由於鑑江干流河牀淤積,在上流修蓄了水庫、電站及水壩,通航受阻,到80年代末通航只限於高州城以下河段。在每年的枯水期(每年9月至次年4月)平均流量不足40立方米/秒,通航困難,年貨運量已下降到僅幾萬噸。至90年代,基本已沒有航運,原有船民,或遷居吳川,或轉謀他業。 [5] 
新中國成立前,木帆船上可通航至高州縣城(即後來的高州市區),下至吳川縣(後改為吳川市)出海。新中國成立後,在南盛、江邊村、高嶺等處建築梯級攔河閘壩,沒有深水排沙設施,加上中上游植被減少,水土流失嚴重,河牀沙泥淤積日趨升高,1950-1988年39年間,河牀普遍淤高1-2米,20世紀70年代後,在枯水期,縣內載貨機船基本停航。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