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丹林之戰

(1605年的戰役)

鎖定
丹林之戰,又稱沙廉之戰,是1605年阿拉幹王朝與在沙廉割據的葡萄牙人領袖菲利浦·德·布里託之間的戰役。由於菲利浦·德·布里託作為阿拉幹王朝曾經的封臣擺脱阿拉幹王朝統治,阿拉幹國王明耶娑基執發兵討伐沙廉,結果遭遇大敗,王儲也被俘虜,被迫和沙廉議和。
名    稱
丹林之戰
地    點
緬甸東南部港口沙廉
參戰方
葡萄牙人;阿拉幹王朝
結    果
葡萄牙人獲勝
參戰方兵力
葡方200名葡萄牙人和數千僕從軍;阿拉幹王朝4000餘人
傷亡情況
阿拉幹損失慘重,王儲被俘
主要指揮官
菲利浦·德·布里託,雷戈-皮涅羅
發生時間
1605年

目錄

丹林之戰背景介紹

菲利普的領主地位 首先源自阿拉幹國王冊封 菲利普的領主地位 首先源自阿拉幹國王冊封
1605年的緬甸,依然因戰亂而四分五裂。但丹林(又譯作沙廉)無疑是最為特殊的地方,其在戰前的基本格局源自大航海時代本身。雖然在名義上為西部的阿拉幹王朝國王所佔領,卻在實際上成為傭兵隊長菲利浦·德·布里託的私人王國。他由最初的3艘小船和50名僱傭軍起家,迅速博得了對方君主信任,並榮升本地的封建領主。但野心膨脹很快讓他決定自立門户,轉而向遠在果阿印度總督效忠。這不僅打破了他對阿拉幹國王的效忠誓言,也為自己惹來了戰爭。
整個緬甸都因歷史問題而容易陷入紛亂 整個緬甸都因歷史問題而容易陷入紛亂
作為阿拉幹歷史上的著名統治者,時任國王的明耶娑基執對西方武器印象深刻。除了招募少量葡萄牙人為自己作戰,也引進了一些歐式槍炮和小型戰船。阿拉幹軍隊也依靠葡萄牙人,成功地在東籲王朝孟加拉穆斯林之間周旋,成為控制大片領地的區域小強。對於菲利普的冊封,是他東進控制更多海岸的既定方針。倘若縱容對方輕易脱離,無疑會對個人權勢造成破壞性影響。

丹林之戰經過

盛極一時的阿拉幹君主 明耶娑基 盛極一時的阿拉幹君主 明耶娑基
緬甸沿海的本地船舶 緬甸沿海的本地船舶
考慮到沙廉的葡萄牙人已擴充了傭兵數量,明耶娑基本想聯合中緬甸的內陸勢力,對逆臣進行海路夾擊。但原本要走水路抄近道的外交船隊,卻在內格雷角被葡萄牙船隻攔截。於是就只能完全依靠自己,並派自己的兒子和其他 2位王子去共同領兵。全軍包括約4000多名戰士,準備從水路直接靠近沙廉。除了用100艘本土小船搭載主力,還有10艘加利奧特船和5艘福斯塔戰艦作為護航部隊。
相比之下,沙廉的菲利普麾下只能出動3艘加利奧特和4艘福斯塔,並可以獲得數量同樣不多的小艇支援。在指揮官雷戈-皮涅羅的率領下,再次埋伏在重要的交通十字路口--內格雷角。這樣就可以利用地形掩護,讓阿拉幹艦隊在遭攻擊前都不清楚自己存在。但對於究竟能夠突襲獲勝,雷戈和他的部下們也都心裏沒底。
阿拉幹艦隊的東征路線 阿拉幹艦隊的東征路線
雙方的主力都是 利奧特船和福斯塔船 雙方的主力都是 利奧特船和福斯塔船
這年1月22日,抵達埋伏陣位的葡萄牙人發現,有數個風帆出現於海平面上。那是10艘作為先頭部隊的阿拉幹帆船。這些船在速度上明顯優於其他小船。若非船員刻意減速,很容易在兩者之間拉開較大空檔。首先抵達關鍵位置的這批阿拉幹人,無疑就是屬於此種情況。然而,一旦意識到岸邊停有敵艦,就立刻按標準操作降下風帆,轉而以短距爆發力強的兩排划槳推進。但在他們完成集體轉向前,雷戈率領的葡萄牙艦隊以搶先從弱側逼近過來。
在隨之而來的混戰中,亡命之徒出身的僱傭軍們,顯然比來自地方村舍的徵召壯丁善戰。許多人先前就在印度南洋羣島泰國服役,至少遭遇過2種以上的不同文明對手。阿拉幹人則往往自恃有制海權優勢,以不對稱戰略威逼周圍強鄰。所以就很難適應同等級別的水面對抗,迅速為不足200人的葡萄牙傭兵打垮,手裏的船隻被依次佔據,大部分武器也落入對方之手。那些遠遠落在後頭的主力,卻根本不清楚前方發生了什麼事情。
加利奧特船之間的交戰 加利奧特船之間的交戰
在緬甸海岸航行的葡萄牙小船 在緬甸海岸航行的葡萄牙小船
隨後,雷戈又下令所有船隻回到原先位置上,準備繼續埋伏第二批阿拉幹艦隊。但由於沒有獲得前一批戰艦回覆,阿拉幹王子也不免對即將遭遇的事情有所警覺。他命令超過百艘的艦隊全部抱團,組成彼此平行的2個分隊,以便在遇敵後立刻製造出陣列寬度優勢。
次日,當如此龐大的阿拉幹艦隊駛過內格雷角,果然給葡萄牙人以巨大震撼。雷戈因擔心己方數量太少,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於是主動下達了撤退命令。10艘被佔據的地方艦船,也連同上面的武器和補給品一同被帶回沙廉。由於擁有較快速度,讓他們在抵達基地後又多出數日準備下一場戰鬥。
阿拉乾的貴族或軍官座艦 阿拉乾的貴族或軍官座艦
阿拉幹艦隊的火炮 阿拉幹艦隊的火炮
1605年1月28日,由王子率領的阿拉幹主力才終於看到沙廉。整個船隊隨即又兵分兩路,讓部分船隻跑去封鎖海港的出入口。餘下人馬沿着河水逆流而上,從另一個方向形成合圍態勢。雷戈則率領擴編後的艦隊,在大海與河口之間拼死阻擊。由於雙方的小船完全擁擠到一塊,使得整個場面異常混亂。在槍炮射擊之餘,還能以投擲火藥桶的方式直接摧毀單艦戰力。又因為雙方的船隻樣式類似,讓很多後來加入戰局的阿拉幹水兵迷失目標,朝着友軍船隻射擊。加上沙廉城頭的岸防火力支持,讓戰鬥迅速陷入僵局。
阿拉幹王子一直乘坐自己的那艘加利奧特船觀戰,並在發現局勢不妙後就立刻下令後撤。但隨即又以重組的艦隊再次殺回,企圖將整片錨地控制下來。但再次嘗試很快就演變為無可奈何的二次後退。等到王子親率全軍做第三次嘗試,也就意味着艦隊連一個能縱覽全局的指揮中樞也因此喪失。恰逢有2艘來自南方的葡萄牙小船靠近沙廉,就在極度紊亂的阿拉幹人之間引發巨大恐慌。許多受傷的小船奪路而逃,將邊上友軍的隊列撞亂,也造成前方部隊的後路截斷。以至於王子本人的座艦隻得逆流而上,與阿拉幹海軍分隊匯合,連同部分為之保駕護航的戰船一起,被徹底困死在遠離出海口的內河位置。

丹林之戰結果

阿拉幹人因巨大混亂而分頭跑路 阿拉幹人因巨大混亂而分頭跑路
次日,菲利普下令數量已超過20艘的艦隊追擊,很快就趕上了數量依然龐大的阿拉幹殘部。失去鬥志的緬甸海民,在最後的抵抗中一觸即潰,任由王子本人被蠻族傭兵們拖拽下船。整場沙廉之戰,便以進攻者的全面失敗而告終。除了抓獲重要的俘虜,葡萄牙人還從戰場各地找到了6艘棄船、上百支被丟下的火槍和更多用於支撐圍攻的糧秣彈藥。許多逃入附近森林的潰兵,也因人生地不熟而很快選擇返回投降。
消息傳回阿拉幹,不可一世的明耶娑基只能選擇與菲利普求和。為了能順利換回自己的接班人,而被迫承認對方擁有獨立地位,用50000達克特金幣將王儲贖回。後者的聲望,也迅速在整個孟加拉灣安達曼海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