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遼

鎖定
沈遼(1032年-1085年),字叡達(一作睿達), [3]  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官員沈括之侄,北宋詩人沈遘之弟,中國北宋詩人。“錢塘三沈”之一。 [2] 
沈遼年少時即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才能,長大之後積極進學。因兄長沈遘的原因到壽州監察酒税。熙寧初年,為審官西院主簿。出監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寺奉禮郎,改監杭州軍資庫,攝秀州華亭令。由於華亭縣民眾因事相互打官司,言辭之中牽扯到沈遼,於是轉運使便羅致沈遼的罪名。沈遼因此被捕下獄,剝奪官職流放到永州、池州,在齊山上修築房屋,取名“雲巢”,優遊山水間。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沈遼卒,年五十四。 [2] 
沈遼是北宋書法大家。著有《雲巢編》20卷。今存明覆宋刊本(《四部叢刊》據以影印),《四庫全書》本、浙江書局本等。王安石贈詩謂其“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宋史·沈遼傳》)。 [2] 
睿達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錢塘(餘杭)
出生日期
1032年
逝世日期
1085年
主要作品
《雲巢集》
本    名
沈遼
宋史·沈遼傳
遼字睿達,幼挺拔不羣,長而好學尚友,傲睨一世。讀左氏、班固書,小摹仿之。輒近似,乃鋤植縱舍,自成一家。趣操高爽,縹縹然有物外意,絕不喜進取。用兄任監壽州酒税。吳充使三司,薦監內藏庫。熙寧初,分審官建西院,以為主簿,時方重此官,出則奉使持節。遼故受知於王安石,安石嘗與詩,有“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之稱。至是當國,更張法令,遼與之議論,浸浸咈意,日益見疏,於是坐與其長不相能,罷去。  久之,以太常寺奉禮郎監杭州軍資庫,轉運使使攝華亭縣。他使者適有夙憾,思中以文法,因縣民忿爭相牽告,辭語連及,遂文致其罪。下獄引服,奪官流永州,遭父憂不得釋。更赦,始徙池州。留連江湖間累年,益偃蹇傲世。既至池,得九華、秋浦間,玩其林泉,喜曰:“使我自擇,不過爾耳。”既築室於齊山之上,名曰雲巢,好事者多往遊。  遼追悔平生不自貴重,悉謝棄少習,杜門隱几,雖筆硯亦埃塵竟日。間作為文章,雄奇峭麗,尤長於歌詩,曾鞏、蘇軾、黃庭堅皆與唱酬相往來,然竟不復起,元豐末,卒,年五十四。
《宋史·沈遼傳》譯文
沈遼字睿達,年少時即表現出不同於常人的才能,長大之後積極進學交友,更加認為自己的才學無人匹配,把一切都不放在眼裏。 在他讀《左傳》《漢書》時,便模仿其中的一些寫法。不久覺得相似了,便拋棄《左傳》《漢書》的筆法,在寫法上自成一家。沈遼志趣情操高尚曠達,志向超然有超脱世俗的想法,非常不喜歡求取功名。因兄長沈遘的原因到壽州監察酒税,吳充主管三司時,又舉薦他監管內藏庫。熙寧初年,朝廷將審官分為東西兩院,建立西院後,任用沈遼為主簿,當時朝廷非常重視這個職位,外出即身負重要使命。沈遼以前很受王安石賞識,王安石曾經為他寫了一首詩,詩中有“風流謝安石,瀟灑陶淵明”這樣稱讚沈遼的句子。等到王安石執政的時候,大舉更改法令,沈遼與王安石議論法令,王安石總感覺不能合自己的心意,日益與沈遼疏遠,於是王安石因和他的兄長不和便罷免了沈遼。  過了一段時間,沈遼以太常寺奉禮郎監管杭州軍資庫,轉運使派遣沈遼出任華亭縣。而其他的轉運使很久便有派人去華亭縣的打算,於是便想着給沈遼羅織罪名,由於華亭縣民眾因事相互打官司,言辭之中牽扯到沈遼,於是轉運使便羅致沈遼的罪名。沈遼因此被捕下獄,剝奪官職流放到永州,遭逢父親去世也沒有被允許回家。經歷赦免之後,沈遼開始遷居池州。幾年間沈遼在流連山水,性情更加孤傲。到了池州之後,在九華山和秋浦那些地方玩味山水,高興地説:“讓我自己選擇一個地方,也不過就是這裏了。”於是便在齊山上修築房屋,取名“雲巢”。喜好山水的人大多都喜歡到他那裏遊玩。  在池州時,沈遼追悔悔平生不能夠看重自己,於是便全部拋棄年輕時所學的東西,杜門謝客專心讀書,即使是筆和硯也整天都蓋着塵土,偶然寫一篇文章,便文辭雄奇瑰麗,並且非常擅長詩歌,曾鞏、蘇軾、黃庭堅都和他相互唱和往來,但是卻最終沒有被重新任用。沈遼在元豐末年去世,時年五十四歲。
經歷
熙寧初(1068)任審官西院主簿,因與王安石意見不合被免職。不久以太常寺奉禮郎監杭州軍資庫,任轉運使。派至華亭縣主持地方政事,因縣民紛爭受嫌株連,罷官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後改徙池州,到貴池,喜曰:“使我自擇,不過爾耳。”築室貴池齊山上,名曰云巢。輯所錄為《雲巢集》,原有20卷,現存10卷。為文雄奇峭麗,長於詩詞歌賦,詩文自成一家。尤其精於書法。以為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資講學。少時學其家傳師,晚自雲學王獻之。妙於楷、隸、行諸書,備古今體,寸墨尺紙,落筆輒為人爭取。卒年五十四。《宋史本傳》、《攻槐集》、《東坡集》、《夢溪筆談》等有其人物傳記。與哥哥沈遘、沈括合稱“三沈”。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