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百先

鎖定
沈百先(1896-1990年),浙江湖州人,1915年考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赴美留學並獲碩士學位,回國後在河海工科大學、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等單位任職任教,並先後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一至六屆董事、七至九屆會長和國民政府水利部政務次長,抗戰勝利後被派往台灣接收水利事業。晚年赴美國定居。 [2] 
中文名
沈百先
外文名
Bazin Shum
別    名
沈在善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6年7月3日
逝世日期
1990年5月21日
畢業院校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主要成就
中國河工專業創始人之一
中國水利學會創始人之一
國民政府水利部次長
出生地
浙江湖州
代表作品
《論水利事業》
《水資源工程概論》
《中華水利史》等

沈百先人物生平

沈百先名在善,字百先,其意為“百善孝為先”。沈百先出身於湖州沈氏望族。他的祖父渠汀公繼承典當祖業,對於地方上的公益事業如育嬰、養老、救濟、修橋鋪路等也都很盡心盡力。渠汀公教育子孫要勤儉、和睦、遵循道理,他們家的宗祠內有一副對聯,上聯是:“言易招尤,對朋友少説幾句”;下聯是:“書能益智,勸子孫多讀數行”。他們家族還定下了“文光在華國,德澤可傳家”10 個字,作為歷代子孫取名的依據,週而復始。小時候,沈百先受祖父的影響最深,他一生的為人處世都是遵循祖訓,不敢稍有違背。
沈百先在5 歲的時候開始接受啓蒙教育,11歲考入湖州程安小學,14歲畢業升入湖州中學,17歲中學畢業後進入北京工業專科學校,但由於水土不服以致身體不適,於是輟學返回湖州。
1915 年,我國近代著名政治家、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在教育救國、實業救國思想的推動下,力主培養人才、治水導淮,在他出任北洋政府實業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期間,倡導並在南京創建了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所培養水利技術人才的高等學府,也是我國當今唯一以水利為特色的全國重點大學——河海大學近百年辦學歷史的肇始。這一年,19 歲的沈百先以優異的成績考進河海,成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成立後招收的首屆正科生(正科生讀四年,特科生讀兩年)。
沈百先 沈百先
原先,沈百先的父親積夫公想讓他繼承典當業,但是沈百先堅持棄商學工。渠汀公不但沒有責怪他,而且在他考取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後,親自把家裏珍藏的兩本孤本書《東南水利略》和《五種遺規》交給他。《東南水利略》為清道光13 年(1833 年)凌介禧所著,詳細論述了太湖流域的來龍去脈;《五種遺規》是清乾隆八年(1743 年)陳宏謀輯著,是修身、養性、治家、為官、處世的言行準則。
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學習為沈百先的水利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沈百先以四年求學、多年執教的親身感受對母校讚譽有加:“水利之有正式專門學校教育,始於民國四年南通張公季直(謇)在其實業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任內首創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歐美教育及工程專家來校參觀,驚為世界僅有之水工大學,讚譽我政府賢明遠大之措施,以水國著名之荷蘭,且派員觀摩,計劃仿辦,對倡辦人謀國之忠、眼光之遠,備致敬佩。”
1923 年,27 歲的沈百先赴美國留學,進入以水利學科著名的愛荷華大學(現多稱衣阿華大學)研究院,主科選修防洪工程與水工設計,副科為道路工程。沈百先是第一個進入這個學校讀水利工程的中國人,後來中國留學生逐年增多,沈百先便聯合其他同學籌建中國同學會。由於這所學校的中文譯名很不一致,沈百先和同學們一起將這所學校的中文名字定為“愛我華大學”,這樣既與英文校名的發音相似,又寓意愛我中華。沈百先自己又取一個英文名字叫Bazin,因為一個名為Bazin 的法國人創立了水力流速公式,Bazin 發音與百先相近,從此沈百先就以字代名,表示以後要以水利建設服務國家,後人亦以其字百先稱之。沈百先用一年半的時間獲得了碩士學位後,又到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前蘇聯等國考察多項水利工程,以為投身中國水利建設的借鑑。
從政從教都離不開水利
沈百先從l915 年進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到1973 年退休,58 年來,目標堅定,矢志不移,終身從事於水利建設與教育事業。
1919 年,沈百先從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畢業後,先後就職於太湖流域水利工程處、華北子牙河水利工程處、上海浚浦局、廣東韓江水利工程處等單位,赴美留學歸來後又先後在河海工科大學、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中央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河南大學等單位任職任教,在大學講授“河工學”以及“治河工程”、“水電工程”、“渠港工程”等課程,其間還擔任或兼任導淮委員會高級水利職業學校校長、江蘇省水利局局長、江蘇省建設廳廳長、福建省政務委員會委員兼建設廳廳長、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央大學土木系主任以及代理復旦大學理學院院長和土木工程系主任等職,並曾擔任我國土力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水工結構和岩土工程專家黃文熙院士在清華大學主修河工專業時的導師,還受國民政府行政院委派視察和督導全國各地區、各水系的水利建設。沈百先通過教學、考察和管理的實踐,對水利建設在治國安邦中的重要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發表了大量呼籲和提倡加強水利建設的言論和著作,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太湖流域水資源開發計劃芻議》、《廣東韓江治河概況》、《中國西北水利考察報告》、《江蘇省之水利建設》、《導淮為民生建設之首要工程》、《實業計劃之水利建設》、《河西視察報告》、《戰後導淮工程十年實施計劃》、《論水利事業》等。
1931 年,沈百先參與了成立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的籌備工作。同年4 月,中國水利工程學會在南京正式成立,沈百先被推選為學會6 名董事之一(會長為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首任教務長李儀祉),並連任至六屆,期間還主持學會下設的“國父實業計劃研究組”的工作;1941 年在學會第七屆年會上當選為會長,並連任至九屆。1945 年6 月,國民政府水利委員會改組為水利部,沈百先被任命為水利部政務次長,同時兼任水利工程學會副會長。同年,為紀念和表彰沈百先為中國水利工程學會及中國水利事業作出的貢獻,中國水利工程學會設立了“百先獎學金”。
1945 年8 月,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在堅持八年後終於取得偉大勝利,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並向中國歸還寶島台灣,沈百先被國民政府派往台灣接收水利事業。
l949 年,沈百先應台灣大學之聘任該校教授,時間長達24年,這期間還兼任中原大學、中興大學、台北工專教授,講授“水工學”等課程,出版了《視察台灣水利報告》、《水資源工程概論》、《中南美各國水利建設述要》、《中華水利史》、《縣水利建設》、《水利工程名詞》等專著,並主編《台灣水利》季刊22 年,直至l973 年77 歲的時候才退休。
與陳果夫搭檔治淮
説沈百先,就不能不説另一位湖州人、沈百先的大舅子加親家陳果夫。民國時期湖州最著名的是陳氏家族,陳氏家族中最著名的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人們多知道陳氏兄弟長期處於國民黨中央的決策層,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説,但對陳果夫曾主持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工作多年可能知之較少。自1194 年黃河奪淮入海以來,千里淮河兩岸“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成為洪、澇、旱俱全的重災區,“數千百萬之全淮民眾,無日不淪於饑饉,無刻不泣對洪波”。1929 年,國民政府成立導淮委員會,蔣介石為示重視親任委員長,沈百先先後任秘書長、副委員長等職。後蔣介石因實在無暇顧及,遂於1932 年又加任陳果夫為副委員長,具體負責導淮委員會工作。蔣介石為什麼要將長期從事黨務的陳果夫調去負責水利工程呢?原來,湖州一帶早年也常遭水災,汪洋恣肆的大水、船覆人亡的場景在陳果夫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陳果夫的妹妹陳順夫嫁給沈百先後,陳果夫即經常向沈百先詢問水利方面的問題,從而瞭解到一些水利工程知識,並通過沈百先結識了不少水利專家。1929 年,沈百先任職於新成立的導淮委員會後,陳果夫也關注起淮河治理工程,閲讀了許多相關書籍,並時常向沈百先請教。有時,沈百先有重大問題要報告蔣介石,便請陳果夫代為轉呈。陳果夫在轉呈時常和蔣介石談及導淮工程的情況,談話中既表現出對導淮工程的熱心,也顯露出對水利工程的熟悉,使蔣介石下了派陳果夫負責導淮工程的決心。
在陳果夫主持下,導淮委員會先後開展了一系列疏浚河道、建造水閘以及導淮入海工程的建設,特別是1933 年後陳果夫兼任江蘇省主席、沈百先兼任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後使工程大為加快,至1937 年大部分工程竣工。這期間陳果夫也積累了一些治水的經驗,他在總結中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治水必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強調“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種力量,即滲透力、衝擊力、浮載力,這三種力量都要儘量利用,使它發揮最大效用,才算是水利”;
二是治水必須上下游兼治,認為“水與旱相反而實相成,上游患旱,就因為下游患水,反之亦然。所以上游的水能積蓄起來,則上游也不致患旱,下游亦不會成災,雙方都有利益”;
三是建水利工兵,建議在徵召民工修建水利工程的同時,“將軍隊拿出10 萬人改編成水利工兵,每師增置技監1 人,每旅增置技正1 人,每團增置技士1 人,每營增置技佐1 人,均各敍以師長、旅長、團長、營長相等之軍職,協同指揮。照此辦理,能保持常年有人管水利,也能較快地完成一些艱鉅的水利任務”。陳果夫的這些主張應該説是有一定見地的,但其中恐怕不乏沈百先的影響與幫助。
勤儉温順的賢內助
沈百先和陳順夫兩人的結合可以説是天作之合,更是名副其實。沈百先孝敬長輩,勤勞善良,對自己要求很嚴格,同時又為人大方,待人誠懇,盡力培養和提拔有才幹的人;陳順夫則知書達禮,勤儉温順,尊老愛幼,自從進入沈家之後,受到上下人的尊敬,尤其受到祖父渠汀公的喜愛。沈百先有三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他們都比沈百先小好幾歲,凡是有關弟妹們的教育、就業甚至嫁娶,沈百先夫婦都是悉心照顧,不遺餘力。幾個小弟妹們跟隨兄嫂在一起生活,親如骨肉。陳順夫還很關心和愛護別人,受惠之人都很感動。沈百先秉性剛直,但是他不善辭令,常常因此而得罪人,全靠夫人陳順夫善意規勸,從中周旋,最終使很多事情得到圓滿解決,所以沈百先夫婦深得親友、同事及學生的敬愛與稱道。由於陳順夫勤儉持家,悉心教養弟妹,撫育子女,使沈百先沒有後顧之憂,對丈夫的事業和成就幫助極大,是一個典型的賢內助。沈百先夫婦助人為樂的事情很多,這裏僅以沈百先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讀書時的兩位老同學寫的詩為例。第一首詩是章光彩(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18 級正科生,與沈百先共事多年)寫的。當時章光彩就職於台中工程處,一次受到誹謗中傷,當局準備將他撤職查辦,他的親朋好友勸他早一點到香港避禍,沈百先認為這樣不行,遂仗義執言,為章光彩討還公道。後來終於查明事實真相,章光彩的冤屈得到平反。章光彩寫詩以示感激之情:“幾人正義幾同情,利害關頭各自營。落井無援還下石,見危莫顧任犧牲。當仁弗讓聖賢體,仗義不平俠客聲。色厲從來多內荏,剛強終究屬書生。”
第二首詩是汪胡楨(河海工程專門學校1915 級特科生,亦與沈百先共事多年,主持修建了我國第一座鋼筋混凝土連拱壩佛子嶺水庫大壩,後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於l989 年在北京面贈沈百先的。汪胡楨的詩寫道:“少時窗友老相逢,萬里歸來詣更濃。治水江淮成舊夢,梯航運道只書空。連年戰事天涯隔,不斷飛鴻信尚通。最憶犬兒蒙難日,承君援手得成龍。——贈老友沈公百先”。
當時沈百先不知道最後兩句所指的是什麼事,但又不好意思問汪胡楨。回去後沈百先拿出這首詩問表弟蔡作翔,蔡作翔告訴沈百先,抗戰時導淮委員會內遷並駐在四川省綦江縣的時候,汪胡楨的兒子汪胡熙曾經一個人逃難過境,生活無着,處境十分困苦,幸虧得到沈百先夫婦的援助,休養生息好多天之後,才得以重整行裝上路。事情過去了半個世紀,汪胡楨竟然還記得補謝,而沈百先反倒早已忘記。
赴美定居和回國省親
陳果夫夫婦一生沒有生育兒女。1926 年,陳果夫的二妹陳敬夫生了一個女兒,這個女兒就過繼給陳果夫,取名為陳澤寶。後來陳澤寶嫁到姑父沈百先家,與沈百先和陳順夫夫婦的過繼兒子沈華祝結婚,於是陳、沈兩家親上加親。
沈華祝生於1929 年,字頌衢,是沈家同祖同宗的一個侄子過繼過來的。沈華祝於台灣大學農業機械專業畢業後去美國留學,在伊利諾州立大學獲得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後,到伊利諾州卡特比突柴油機公司擔任工程師,定居芝加哥並加入了美國國籍。他與陳澤寶有三個孩子,兒子沈國陽、沈國安,女兒沈國美,均在美國。
證書 證書
1975 年,耄耋之年的沈百先偕夫人陳順夫離台赴美與兒孫們團聚,共享天倫之樂。那時,沈百先的四弟沈平先一家也已在美國西海岸的加里福尼亞州生活了好幾年。
1989 年5 月,沈百先以93 歲的高齡,在離開祖國大陸40 年後,在沈華祝、陳澤寶夫妻的陪同下回國探親掃墓,到了北京、上海和湖州三個地方。在北京,沈百先除了與堂妹沈在餘、表弟蔡作翔以及大妹沈在曉的兒子全家歡聚一堂外,還應北京水利界的邀請舉行了座談會。在上海,沈百先和五妹沈在義、七妹沈在珍全家歡聚,他住在五妹在義家,錢家歡(河海大學岩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創建人和帶頭人,第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從南京專程前往上海看望。在湖州,沈百先住在三弟家,二弟沈在仁和三弟沈在和已亡故,三弟媳及6 位侄兒女熱情地接待了他。祭掃祖墓的那一天,晚輩們專門用一把椅子當作轎子,輪流抬着沈百先上山。到祖墓前,沈百先一一祭拜,實現了他幾十年來的心頭夙願沈百先還特別拜訪了湖州名宿、著名畫家譚建丞,兩位老人從小就是好夥伴和“湖中”同學,彼此40 餘年不見,乍然重逢,抱在一起歡呼雀躍不止。譚建丞請沈百先坐在輪椅上,由他在後面推着行走,並且拍照留念。當時譚建丞也已經是92 歲的高齡了,但還是比沈百先小一歲,因此譚建丞對他人説:“今日我見百先兄,猶孔子之見老子也。”
在湖州時,親朋好友用輪椅推着沈百先遊覽了市容。湖州雖是沈百先的生長之地,但是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早已面目全非。他既為整齊寬闊的街道、安居樂業的鄉鄰、修復一新的陳英士陵園(在民國要人墓地中規模僅次於南京中山陵)感到欣慰,也為位於臨月河新開河畔的故居始德堂、達德堂、貽德堂、鳴應檔等建築被佔用以及因年久失修而破敗感慨萬千(更可惜的於1994 年被毀)。湖州絲綢、王一品毛筆、諸老大粽子、震遠同酥糖、丁蓮芳千張包都是湖州的著名特產,沈百先專門到這些門店前攝影留念,思鄉之情溢於言表。

沈百先人物逝世

回國省親後整一年,1990 年5 月21 日,沈百先在美國芝加哥逝世,享年94 歲。
1997 年至1999 年,本着“葉落歸根”之旨,沈華祝、陳澤寶等沈、陳兩家後人先後將客逝於美國和台灣的沈百先夫婦、陳果夫夫婦以及沈積夫(沈百先父親)、陳其業(陳果夫父親)、陳其美(即陳英士,陳果夫二叔)夫人姚文英及其兒子陳惠夫、陳其採(陳果夫三叔)夫婦等親人的骨灰送回老家湖州,歸葬於距陳英士陵園不遠的靈安公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