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敬夫

鎖定
沈敬夫,字燮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於江蘇省通州直隸州疊石橋溝西姜灶港(今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中國近代布商、實業家,張謇之友。少時曾中秀才,被選為海門直隸廳(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歲貢,取得了去京師國子監深造之資格。1860年左右,來到海門江邊墾荒,後又在姜灶鎮建造宅第,對海門家紡產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頗大,曾任通崇海花布總商會會長等職。他生活簡樸,樂善好施,積極捐贈慈善事業,資助教育事業。在張謇創辦大生實業(大生紗廠)最困難時伸出援手,給了張謇有力支持。宣統三年(1911年)逝世,享年71歲。 [1-2] 
本    名
沈敬夫
燮均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江蘇通州姜灶港(今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911年
主要成就
一代布商,傾力助謇
沈敬夫,字燮均,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生於疊石橋溝西姜灶港(現通州區川姜鎮)。1860年左右,沈敬夫將祖上家產讓與其弟後,來海門江邊墾荒,逐漸聚有田產,後又在姜灶建造宅第。沈敬夫對海門家紡產業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不可否定。
沈敬夫早年刻苦攻讀,以圖仕途發展。考中秀才費盡周折,又經多年努力,因成績優異,被選為海門廳歲貢,即貢獻給皇上的優秀人才,取得了去國子監深造的資格,便在當地教書,勤懇敬業。鄉里以其忠心坦直,每逢有訴訟急事,常向他傾訴曲折原委,沈敬夫經常以其淵博的學識,明辨是非,判定曲直。
清乾隆七年(1742年),原科舉制度選拔秀才進入國子監深造由7年改為12年一次。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海門很少有人被選上去京師國子監深造。1872年起兩年間,沈敬夫等海門鄉賢請求增加拔貢。當時張謇已為名士,沈敬夫逐與人拜會張謇,兩人一見如故。當沈敬夫説明來意,張謇毫不推辭,連續兩年鼎力支持沈敬夫,一起向江蘇督學黃瑞安爭取,終於得到黃的支持,同意增加學額和貢生名額,海門走科考之路的人才看到了希望。從此張、沈兩人結下友誼。 [2] 
通海地區盛產棉花,家家户户以紡織土布為生計,需要布商參與流通搞活發展。眼見有利可圖,沈敬夫便放棄科舉仕途“下海”經商,做起了土布生意,成為海門鉅商,又是南通創立同心紅大牌的恆記布莊大老闆。
隨着通海家庭紡織業的興起,布商逐漸壯大,官府紅了眼,加重了“釐捐”收費,導致布商虧本,布業日衰。於是,眾布商公推德高望重、“一言定曲直”的沈敬夫與官府交涉申請減捐。可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官府仍毫不讓步。無奈之下,光緒九年(1883年)沈敬夫又上門去向張謇求助。張謇對其促進地方產業之舉所面臨的困境十分同情,隨即親筆寫了《呈請代奏核減海門花布釐捐稟》,言之鑿鑿,據理力爭,歷經數年努力,方得遂願。
1894年,張謇高中狀元,棄官還鄉,始走實業救國之路。但很多人並不相信一個讀書人會在商海中有多少作為。沈敬夫為張謇的救國為民之心所感動,張謇也看中沈敬夫的財力、才能、威望和敬業精神。張謇與沈敬夫多次商討,擬在南通設紡織廠。可是,紡市疲落,有錢人對集資辦紗廠很淡然。 [2]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九月,張謇籌辦紗廠,資金成了困擾大生廠建設最突出的問題。張謇曾嘗試過商辦、官商合辦、紳領商辦等多種形式,股東也幾經更換。求助於江、鄂二督,未果;求助於桂嵩慶、盛懷宣等官方人士,雖滿口答應,卻屢催不應,分文不到。張謇“告急之書,幾於字字有淚”,甚至靠賣字自給,“聞謗不敢辨,受侮不敢怒”。
令張謇所感動的是,就在他困頓之時,得到沈敬夫轉輸資金。沈敬夫用自己布莊的全部資金接濟了大生紗廠,不足,又以布莊名義向上海和南通錢莊透支貸款。沈還利用他與通、海花紗布商緊密關係,動員各棉花商、布商來投資,協助張謇籌資辦大生紗廠,成為大生紗廠最早的“通滬六董事”之一。還就市場行情、經營辦法為張謇獻計獻策:“盡花紡紗,賣紗收花,更續自轉。”又擔任進出貨董,才解決了張謇的危機。張謇曾説:“通紡業之興,歸功於燮均(敬夫)之助。”然而當大生紗廠取得巨大收益時,沈敬夫卻堅決引退,自營布業,此舉名噪奉、吉、黑三省。所以張謇稱沈敬夫為“昔恃—友”“今恃一兄”“內為紡織廠事十有一,為海門拔貢事一”。兩人私交甚篤。 [2] 
宣統三年(1911年),沈敬夫逝世,享年71歲。張謇“傷痛不已”,親往姜灶港弔唁並撰寫輓聯,肯定了沈敬夫的特殊地位和念念不忘之情:“州敢雲實業開幕之先,方其作始,將伯助予,瀝膽相助之老友。”為表彰敬夫精神和人品,張謇譽稱敬夫為“惠愨”先生,“賴其事業之勤,與有表揚之責任,乃稽諡法:興利裕民曰惠,表裏如一曰愨,即以此為先生諡。”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