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宛

鎖定
沈宛,字御嬋,清代女詞人,浙江烏程人,嫁納蘭性德。著有《選夢詞》,在《眾香詞》中收錄其五首詞。
御嬋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烏程
主要作品
選夢詞
本    名
沈宛
信    仰
道教
丈    夫
納蘭性德

沈宛人物生平

沈宛是浙江吳興才女,在納蘭性德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時間裏,他結識了沈宛。納蘭性德雖出身於官宦世家,可他卻與一般的貴族子弟大不相同,他更中意於結交一些布衣才子、文人騷客,也因此與顧貞觀、朱彝尊等人交情甚好。沈宛便是納蘭性德通過顧貞觀結識的,而沈宛在當時也是江南小有名氣的才女,著有《選夢詞》等。因為才氣相通,沈宛自然而然成為了納蘭性德的紅顏知己。 [6] 
沈宛被納蘭性德欣賞重看,二人有情有意,遂結良緣。納蘭性德接沈宛於京城,在德勝門內置房安頓。沈宛後被納蘭性德納為妾室,但納蘭家並沒有承認她。 [3]  從沈宛的詩詞中,看得出他們心靈之間有着一種相知相惜的感情。但好景不長,納蘭性德沒有多久就去世了,留下懷有身孕又無依無靠的沈宛。沈宛產下遺腹子之後,離開納蘭家返回了江南,以詞作撫慰她心中的傷痛。

沈宛個人作品

沈宛著有《選夢詞》,她的作品有五首被收錄在《眾香詞》當中:
《長命女》
黃昏後,打窗風雨停還驟,不寐乃眠久。 漸漸寒侵錦被,細細香消金獸。添段新愁和感舊,拚卻紅顏瘦。
《一痕沙·望遠》
白玉帳寒夜靜,簾幕月明微冷。兩地看冰盤,路漫漫。
惱殺天邊飛雁,不寄慰愁書柬。誰料是歸程,悵三星。
《臨江仙·春去》
難駐青皇歸去駕,飄零粉白脂紅。今朝不比錦香叢。畫梁雙燕子,應也恨匆匆。遲日紗窗人自靜,檐前鐵馬丁冬。無情芳草喚愁濃,閒吟佳句,怪殺雨兼風。
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户雲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
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説?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
《朝玉階·秋月有感》
惆悵悽悽秋暮天,蕭條離別後,已經年。烏絲舊詠細生憐。夢魂飛故國,不能前。
無窮幽怨類啼鵑,總教多血淚,亦徒然。枝分連理絕姻緣。獨窺天上月,幾回圓。

沈宛人物爭議

沈宛遺腹子

正史可考的納蘭容若的妻妾,共有四位。原配夫人盧氏,是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成婚三年後亡故。續絃官氏,是一等公頗爾噴之女。側室顏氏,為納蘭容若長子富格的生母。最後一位就是江南才女沈宛,考證為納蘭容若去世前一年所納。沈宛被納為妾 [3]  ,在她的詞編入《選夢詞》時,都以“適納蘭”或“納蘭婦”來稱呼她。沈宛雖嫁入納蘭家,但納蘭家從未承認過她。也有説法是,沈宛並未正式嫁入納蘭家。在納蘭容若去世之後,沈宛生下遺腹子,後來她不知去向。一般認為納蘭容若的三個兒子裏最小的富森是沈宛所生,因史載其為“遺腹子”,所以有這樣的論斷。相傳納蘭容若去世,沈宛產下了遺腹子,之後就被納蘭府“送回”了江南。富森被納入納蘭的族譜,在他70歲的時候,還被邀請參加乾隆所設的“千叟宴”。 [5] 

沈宛身份之謎

有説法是,沈宛是江南歌妓。她的身份,據現存史料來看,似乎也不可直接臆斷為歌妓。因為沈宛是漢女,且不在旗,所以她和納蘭容若的結合就受到了許多幹涉。納蘭家的態度顯然也是不同意的,所以她的確與納蘭容若分離了。但到底是納蘭容若生前就離開,還是死後離開,也是有不同説法,一般認為死後離開的説法更多一些。
相傳沈宛是江南歌妓,十八歲時經朋友介紹嫁與納蘭性德為妾。兩人情深意篤,但納蘭家容不下一位藝妓,納蘭容若被迫與之分手,終究未能到白頭。 [4] 
《全清詞》(順康卷)中收錄了陳見的《風入松·賀成容若納妾》,寫有納蘭容若納沈宛為妾。 [3]  詞雲:
佳人南國翠蛾眉。桃葉渡江遲,畫船雙槳逢迎便,細微見高閣簾垂。應是洛川瑤璧,移來海上瓊枝。
何人解唱比紅兒,錯落碎珠璣。寶釵玉臂樗蒲戲,黃金釧,麼鳳齊飛。瀲灩橫波轉處,迷離好夢醒時。
桃葉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獻之的小妾,王獻之曾有詩云:“桃葉復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後來人們便用桃葉代指小妾。“紅兒”為唐代歌妓,歌喉清婉,很是動聽。此典來看,沈宛的身份或為歌妓。沈宛既是漢家女兒,又是歌妓,沒有被納蘭家族承認。所以不見於納蘭家族記載也就可以理解了。即使她為納蘭家族生下了後代,也仍然沒有逃脱在納蘭容若死後被納蘭家族拋棄的命運。 [3] 

沈宛歷史記載

清代謝章鋌的《賭棋山莊詞話》載:“容若婦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述庵詞綜不及選。菩薩蠻雲:‘雁書蝶夢皆成杳,月户雲窗人悄悄。記得畫樓東,歸驄系月中。醒來燈未滅,心事和誰説?只有舊羅裳,偷沾淚兩行’。丰神不減夫壻,奉倩神傷,亦固其所。”

沈宛藝術形象

不是人間富貴花曉松溪月/著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6年1月1日出版 [1] 
人間何處問多情曉松溪月/著 青島出版社 2016年9月1日出版 [2] 

沈宛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煙花三月》,高圓圓飾沈宛;
2006年《康熙秘史》,胡靜飾沈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