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沃爾夫岡·泡利

鎖定
沃爾夫岡·泡利(全名:沃爾夫岡·恩斯特·泡利,Wolfgang Ernst Pauli,1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物理學家,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生前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5] 
沃爾夫岡·泡利於1918年中學畢業後直接在慕尼黑大學阿諾德·索末菲的研究生;1921年獲得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1922年在哥廷根大學擔任馬克斯·玻恩的助教;同年受到尼爾斯·玻爾的邀請前往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1923年至1928年擔任漢堡大學講師;1928年擔任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理論物理學教授;1935年為躲避法西斯,移居到美國;1940年受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理論物理學訪問教授 [9]  ;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  ;1946年加入美國國籍,同年重返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理論物理系主任;1949年被授予瑞士國籍 [5]  ;1958年12月15日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 [4] 
沃爾夫岡·泡利主要從事量子力學、量子場論和基本粒子理論方面的研究 [7] 
中文名
沃爾夫岡·泡利
外文名
Wolfgang Pauli
Wolfgang Ernst Pauli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奧地利維也納
出生日期
1900年4月25日
逝世日期
1958年12月15日
畢業院校
慕尼黑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25年提出泡利不相容原理
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性    別
學位/學歷
博士
全    名
沃爾夫岡·恩斯特·泡利

沃爾夫岡·泡利人物生平

年輕的泡利
年輕的泡利(3張)
1900年4月25日,沃爾夫岡·泡利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位醫學博士的家庭裏,從童年時代就受到科學的薰陶,在中學時就自修物理學 [4] 
1918年,中學畢業後帶着父親的介紹信,到慕尼黑大學訪問物理學家阿諾德·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要求不上大學而直接做阿諾德·索末菲的研究生,由於沃爾夫岡·泡利的才華,他成為慕尼黑大學最年輕的研究生。
1921年,以一篇氫分子模型的論文獲得慕尼黑大學博士學位。
1922年,在哥廷根大學擔任馬克斯·玻恩(Max Born)的助教;同年秋天,受到尼爾斯·玻爾的邀請,前往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23年—1928年,在漢堡大學(Universität Hamburg)擔任講師。
1928年,前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
1931年,擔任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訪問教授 [3] 
1935年,為躲避法西斯,移居到美國。
1940年,受聘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理論物理學訪問教授,並擔任理論物理學系主任 [3] 
1941年,擔任密歇根大學訪問教授 [3] 
1942年,擔任普渡大學訪問教授 [3] 
194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4] 
1946年,加入美國國籍,是美國科學發展協會的創始人之一;同年,重返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理論物理系主任。
1949年,被授予瑞士國籍 [5] 
1958年12月15日,在蘇黎世逝世,享年58歲 [1] 

沃爾夫岡·泡利主要成就

沃爾夫岡·泡利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沃爾夫岡·泡利
沃爾夫岡·泡利(5張)
1918年,沃爾夫岡·泡利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是關於引力場中能量分量的問題 [15] 
1919年,在兩篇論文中指出韋耳(H.Wegl)引力理論的一個錯誤,並以批判的角度評論韋耳的理論 [15] 
1921年,為德國的《數學科學百科全書》寫了一篇長達237頁的關於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的詞條 [15] 
1922年,在哥本哈根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期間,先與克拉默斯(H.A.Kramers)共同研究了譜帶理論,然後專注於反常的塞曼效應,根據朗德(Lande)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朗德因子 [15] 
  • 泡利原理
1925年1月,沃爾夫岡·泡利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Pauli’s exclusion principle,又稱泡利原理、不相容原理),為原子物理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泡利不相容原理是指:在原子的同一軌道中不能容納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電子。一個原子中不可能有電子層、電子亞層、電子雲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如氦原子的兩個電子,都在第一層(K層),電子雲形狀是球形對稱、只有一種完全相同伸展的方向,自旋方向必然相反。每一軌道中只能容納自旋相反的兩個電子,每個電子層中可能容納軌道數是n個,因此每層最多容納電子數是2n個 [10] 
  • 泡利矩陣
1927年,沃爾夫岡·泡利引入了2×2泡利矩陣(Pauli Matrix)作為自旋操作符號的基礎,由此解決了非相對論自旋的理論。他的結果引發了保羅·狄拉克發現描述相對論電子的狄拉克方程式 [11] 
  • β衰變
1930年,沃爾夫岡·泡利考慮了β衰變中能量不守恆的問題,12月4日在一封給莉澤·邁特納的信中,他向邁特納等人提出了一個當時尚未觀測到過的、電中性的、質量不大於質子質量1%的假想粒子來解釋β衰變的連續光譜 [12]  。1934年,恩里科·費米將這個粒子加入他的衰變理論並稱之為中微子 [13]  。首次證實中微子存在性的是1956年弗雷德裏克·萊因斯(Frederick Reines)和克萊德·考恩(Clyde Cowan)的實驗 [14] 

沃爾夫岡·泡利人才培養

  • 指導學生
根據2023年9月數學譜系項目網站數據,沃爾夫岡·泡利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先後指導16名學生,具體信息如下 [16] 
時間
姓名
畢業學校
1931年
亞歷山大·魯斯特霍爾茨(Rusterholz, Alexander)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
1932年
保羅·古廷格(Güttinger, Paul)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37年
莫里斯·普賴斯(Pryce, Maurice)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
1935年
尼古拉斯·凱默(Kemmer, Nicholas)
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
1938年
安德烈亞斯·瓦爾科(Valkó, Andreas)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46年
約翰·布拉特(Blatt, John)
普林斯頓大學
1946年
菲利克斯·維拉爾(Villars, Felix)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49年
馬克斯·沙夫羅斯(Schafroth, Max)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1年
讓-皮埃爾·布拉澤(Blaser, Jean-Pierre)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1年
薩利赫·塞利姆-尤尼斯(Selim-Younis, Saleh)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2年
漢斯·埃普利(Aeppli, Hans)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2年
阿莫斯·德沙利特(de Shalit, Amos)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2年
阿明·塞隆(Thellung, Armin)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2年
比特·特羅施(Troesch, Beat)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5年
菲利普·喬誇德(Choquard, Philippe)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1956年
查爾斯·恩茨(Enz, Charles)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參考資料來源: [16] 

沃爾夫岡·泡利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31年
洛倫茲獎章(Lorentz Medal)
荷蘭皇家藝術和科學院(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1945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2年
富蘭克林獎章(Franklin Medal) [3] 
富蘭克林研究所(Franklin Institute)
1953年
英國皇家學會院士(Fellowship)
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1956年
馬泰烏奇獎章(Matteucci Medal)
意大利科學院(Italian Society of Sciences)
1958年
普朗克獎章(Max Planck Medal)
德國物理學會(German Physical Society)
參考資料來源: [1] 

沃爾夫岡·泡利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泡利與朋友
泡利與朋友(9張)
沃爾夫岡·泡利的父親沃爾夫岡·約瑟夫·泡利(Wolfgang Joseph Pauli)是維也納大學物理化學教授,主要研究膠體化學;母親伯塔·卡米拉·舒茨(Berta Camilla Schütz)是一位作家;教父是物理學家兼哲學家恩斯特·馬赫(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 [1] 
  • 婚姻家庭
1929年,沃爾夫岡·泡利與凱特·瑪格麗特·德普納(Käthe Margarethe Deppner)結婚,但不到一年後兩人就離婚了 [1] 
1934年,沃爾夫岡·泡利與弗朗西斯卡·伯特倫(Franca Bertram)結婚,兩人一直生活到他去世。他兩次婚姻都沒有孩子 [1] 
  • 健康狀況
1929年,沃爾夫岡·泡利的母親去世對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讓他患有嚴重的抑鬱症,之後得到瑞士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的幫助,直到1934年再次結婚後結束了卡爾·榮格的治療,之後兩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有通信 [1] 
1958年,沃爾夫岡·泡利在一次演講中,突然感到一陣劇烈的疼痛。幾周後死於胰腺癌 [1] 
  • 人物軼事
沃爾夫岡·泡利的同事,尤其是實驗物理學家所擔心的一種現象:“泡利效應(Pauli effect)”。這種效果表現於沃爾夫岡·泡利在場時技術設備突然壞了:實驗失敗,機器放棄了幽靈,電器壞了。奧托·斯特恩(Otto Stern)想拒絕沃爾夫岡·泡利進入他的研究所,因為害怕發生這樣的事故 [8] 

沃爾夫岡·泡利人物評價

沃爾夫岡·泡利對二十世紀的理論物理學做出了許多重要貢獻,包括解釋塞曼效應,首次假設中微子的存在,並發展了後來被稱為泡利不相容原理的理論(Wolfgang Ernst Pauli made numerou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wentieth-century theoretical physics, including explaining the Zeeman effect, first postulat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neutrino, and developing what has come to be known as the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 [1] (國家磁實驗室評)
“善良,直率,不妥協的原則,他(沃爾夫岡·泡利)是物理學的良心”(Kind, forthright, and of uncompromising principles he was the conscience of physics) [2] (伊西多爾·拉比(Isidor Rabi)評)
沃爾夫岡·泡利為現代原子物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Wolfgang Pauli did much to shap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tomic physics) [7]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評)

沃爾夫岡·泡利後世紀念

  • 沃爾夫岡·泡利講座
沃爾夫岡·泡利講座(Wolfgang Pauli Lectures)是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以沃爾夫岡·泡利的名字命名的一年一度的系列講座,交替進行物理、數學和生物學方面的演講 [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