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沁州三絃書

(非物質文化遺產)

鎖定
沁州三絃書是流傳於晉東南沁縣武鄉、沁源、襄垣晉中左權榆社等地的傳統曲藝形式,是北方鼓書藝術中歷史比較悠久的一種。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9年11月12日,入選調整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2] 
中文名
沁州三絃書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山西省沁縣
遺產編號
Ⅴ-64
遺產類型
曲藝

沁州三絃書歷史源流

三絃書是一種説唱藝術。早期的沁州三絃書表演者主要是盲藝人,他們為維護自己的權益、規範行內言行,於1653(清順治十年)成立了“三皇會”,並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即傳説中的“三皇爺”生日那天在沁州舉行藝術賽事,當地民間把這一天稱為“老州會”。又因古沁州轄區不只有今天的沁縣,還包括今武鄉和沁源兩縣,後世俗稱“老州”,故在“老州會”演出的沁州三絃書,又被老百姓稱作“老州調”。
沁州三絃書藝人傳承譜系,最遠可以上溯到清代中葉的1778年,傳承至今已有9代。由於傳承地域的不同,藝人間又分為北會、南會、新成會(新成立的)三個支脈。在當地的民間祭祀和民俗禮儀中,沁州三絃書藝人表演求雨、求安的神書和祈求五穀豐登、牲畜興旺的牛王書、馬王書和羊王書等,其中寄託和表現的不只是簡單的娛樂消遣與審美需求,更是一種崇尚神聖的社會理想和生命意識的特殊表達。

沁州三絃書演出形式

沁州三絃書的演出形式早期為一人懷抱三絃,腿綁摔板,兼用小鐃,遊 [3]  走四方,説唱乞食,餬口謀生。後因一個人出門難處甚多,便開始收帶徒弟,並在搭檔行藝中發展形成了一人彈三絃併兼用摔板和小鐃説唱,另外一人拉二把伴奏並輔助説唱的表演形態。還有一人為主、多人分持摔板、小鐃、反二把、笛子、四胡、二胡、琵琶、笙和洋琴等伴奏樂器輔助説唱的情形。傳統的表演主要為坐着説唱。後來的一些高台演出,也有主要説唱者站立表演,其他伴奏和輔助説唱者坐着演出的情形。表演前,通常先要演奏一段器樂曲牌,接着吟誦四句“提綱”,然後“起板”或稱“叫板”,之後轉入“正書”説唱。傳統節目以長篇為主,一部大書如《清列傳》就有45回。一般節目也大都在30回至60回之間,可連續演出一至兩個月。

沁州三絃書曲本體裁

沁州三絃書的曲本體裁為散韻相間體,以韻文為主。其中的韻文唱詞,有七字句式的,也有十字句式的。曲本的篇幅長、中、短篇均有,以中長篇為主。短篇曲本多為純粹的韻文體式。沁州三絃書的唱腔曲調為板腔體,由月調和平調兩類組成。其中,月調包括平板、垛板、顫板、哭板等板式和唱法;平調唱腔由六個腔句構成,主要用來説唱一些短篇的小段節目,曲調優美。

沁州三絃書演出書目

沁州三絃書書目豐富,分為長篇、中篇、短篇小段。據沁縣文化館1987年的統計,流傳在沁縣盲藝人口中的長篇大書共16部、599回,其中的《綠牡丹》、《汗衫記》、《金屏扇》三部大書因師傅過世而失傳。另有72個短篇小段得以保留。二十一世紀以來,民間還可演出的書目有《吳閣老私訪武昌府》(45回)、《金鐲記》(51回)、《五色雲》(50回)等,較1987年調查的數量又減少了很多。

沁州三絃書傳承意義

圖1 沁縣盲人藝術團的藝人慄四文 圖1 沁縣盲人藝術團的藝人慄四文 [4]
抗日戰爭時期,沁州三絃書藝人身殘志堅,自發組織和成立了“盲人曲藝宣傳隊”,自覺宣傳抗日思想,表現了這種藝術的獨特價值和民間藝人的愛國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沁州三絃書推陳出新,改編完成了《呂梁英雄傳》、《紅燈記》和《智取威虎山》等新節目,並有更多的明目人和女性加入到説唱表演沁州三絃書的行列,使這一藝術形式呈現出新的氣象。
但是,沁州三絃書的狀態非常令人擔憂,處於自生自滅的發展狀態。其自身的文化生態鏈條異常脆弱,缺乏穩固的現代傳承機制,尤其是年輕傳人稀少,使這一藝術的傳承隨時面臨斷流,亟待保護傳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