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汪力成

鎖定
汪力成,男,1960年9月生,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人,碩士。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浙江省十屆人大代表、浙江大學MBA研究生特聘導師、全國工商聯第九屆執行委員、浙江省工商聯副會長。曾獲“全國勞動模範”、“中國第二屆創業企業家”、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2001年度中國大陸商界風雲人物”、“2003年度首屆浙江商人年度風雲人物”、“2004年度浙江省優秀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等榮譽稱號。2015年10月24日,當選為浙商總會第一屆理事會副會長。 [1] 
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2] 
2018年10月24日,入選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名單》。 [3] 
2024年3月25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以95億人民幣財富位列榜單2573位。
中文名
汪力成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0年9月
職    業
企業家
出生地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汪力成人物履歷

汪力成
汪力成(2張)
1978年起加入華立。1987年起擔任華立法定代表人。歷任餘杭儀表廠廠長、華立電氣集團公司總經理、華立集團公司總經理、華立集團董事長兼總裁,2002年被評為《財富》雜誌中文版8位“中國商人”的第一位。2006年4月,華立集團收購武漢健民原第一大股東武漢國資持有的1411.034萬股國家股,持有武漢健民總股本的23.647%,為其第一大股東。
2017年11月27日,當選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十二屆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 [5] 
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第十三屆執行委員會委員。 [6]  [8]  浙江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9] 

汪力成個人成就

汪力成是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 將一個僅有14萬的餘杭儀表廠,變成一個擁有11家核心子公司、27家分公司、6 家上市公司、年銷售收入近百億,產業涉及儀表、系統信息電子、醫藥、房地產等多個領域,資產數十億元的華立集團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被《財富》雜誌稱為“中國第一商人”。在打造“世界最大電能表製造企業”,在對上市公司的併購與整合,在資本運作與實業運營巧妙結合方面,他所表現出的超凡能力,讓世人無不歎服,被世人譽為商界魔術師。他獲得“浙江省十大傑出青年”、“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第二屆創業企業家”等諸多榮譽。目前他還是全國工商聯第九屆執行委員、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理事、浙江省工商聯副會長、浙江省直屬商會會長、杭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長、杭州市第十屆人大代表、浙江省第十屆人大代表。
2019年10月10日,汪力成以46億元位列《2019年胡潤百富榜》第902位。 [4] 
2022年,以50億元人民幣財富位列《2022年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1221位。 [7] 
2024年3月25日,胡潤研究院發佈《2024胡潤全球富豪榜》,以95億人民幣財富位列榜單2573位 [10] 

汪力成企業成就

汪力成在辦公室 汪力成在辦公室
汪力成,浙江省杭州市人。20世紀80年代中葉,中國電能表市場嚴重供過於求,年僅27歲、技術員出身的汪力成受 命於臨危之時,從產品升級創優、技術進步等10個方面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終於渡過難關並積蓄力量,逐步成為全國同行業的“領頭羊”並正朝着跨國企業的方向大步前進。汪力成認為,只有企業不斷髮展,才能向國家繳納更多的税金,想當初——“華立”的前身是以14萬元人民幣起家的餘杭儀表廠,一年能向國家繳納多少税金?而現在,“華立”已成為擁有超過40億資產的中國最大的電能表生產企業,為國家所作的貢獻,為社會承擔的責任就越來越在。僅以餘杭區的“華立”計算,2003年至2005年的3年間,“華立”所繳的地税累計為15985.62萬元,成為餘杭區光榮的納税大户。
成績是顯赫的,顯赫的成績蓋源於汪力成謀求發展的膽略和策略。在中國電能表市場競爭愈演愈烈之時,汪力成謀劃出“兩手抓”的戰略,第一隻手抓“西部大開發”,向西部進軍;第二隻手抓“走出去”,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經過幾年資本運作都取得了成效。於是,在國內,汪力成被稱為“洗殼高手”。汪力成在9年之中頻頻出手收購,他收購了4個上市公司,累計加起來流出的資金有4個億。1996年,“華立”以500萬元的代價收購了連續虧損3年、資產2000萬的重慶電度表廠。1999年下半年,“華立”通過資產置換成為ST川儀(後更名為華立控股)的第一大股東。2000年,汪力成成功拿下ST恆泰(後更名為華立科技),成為其第一大股東。2001年,華立集團在美國設立的公司收購控股了在NASDAQ上市的太平洋系統控制技術公司,同年,華立又收購了飛利浦位於美國的CDMA項目。2002年,“華立”收購昆明製藥。2003年7月,“華立”通過昆明製藥收購了雲南金泰得三七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同年8月全面收購昆明中藥廠有限公司。2005年8月4日,汪力成又以1.33億元的代價將武漢健民收入囊中。
汪力成談西部開發 汪力成談西部開發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早在上個世紀末,“華立”就制定了“二十一世紀國際化戰略”。對汪力成來説,全球化絕不是簡單的進行國際銷售或在國外辦廠,他看中的是全球的資源。“華立”的全球化核心概念就是要真正實現包括市場、技術、人力、資金在內的資源配置的全球化。1990年成立的國際貿易部到繼而改組而成立的進出口公司,到1997年海外事業部的正式掛牌,華立集團為最終的大踏步“走出去”一點一點積蓄着力量和經驗。2000年,“華立”進入美國,在硅谷投資設立了獨資企業——華立控股(美國)有限公司,並以該公司為母體在美國發展。2001年初,舉目四望之下,汪力成通過美國華立收購了太平洋系統公司(PFSY)58%的股權,從而成為這家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的控股公司。這次收購使汪力成擁有了實現海外擴張的平台,事實證明,汪力成收購的PFSY公司成了進軍美國的“橋頭堡”。通過“走出去”掌握人家的核心技術,再“拿回來”重新進入中國的資源配置,商戰的勝算便這樣被汪力成掌握了。於是,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評為“2001中國商人”第一位。從此,在他的眾多頭銜中又多一個“中國第一商人”稱號。
“華立”步入發展的快速道,企業越變越強大。以“華立”在餘杭區的那塊而言,2003年,“華立”營業收入超過60億,所以繳納地税2537.27萬元;2004年,營業收入突破100億元,繳納地税5229.43萬元;2005年,營業收入又有大增,繳納地税8218.92萬元。“華立”的飛速發展,也培育了税源,每年大幅增長的税金證實了汪力成“發展才是第一‘税’務”的觀點是十分正確的。
2005年,“華立”進入中國製造業企業500強。而在2005年《福布斯》中國富豪榜上,汪力成以個人資產8億人民幣排第246位。然而,汪力成則不認為自己是商人,而是一位企業家,因為企業家一定有比賺錢更崇高的責任和目的,為國家、為社會多繳税就是他的責任和目的之一。比如,汪力成和“華立”的其他成員,繳納個人所得税就是一種樂趣。2003年至2005年的3年間,汪力成及“華立”其他成員累計繳納個人所得税2685.67萬元。近百年來年“華立”的發展,所繳個人所得税也大幅增長。2003年,繳個人所得税791.96萬元;2004年,繳個人所得税867.73萬元;2005年,繳個人所得税1025.98萬元。“華立”的發展與税收增長同步,這就是汪力成的税賦觀。

汪力成經營策略

汪力成 汪力成
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最近炙手可熱。3月5日,在美國《財富》中文版所評選的“2001年度中國商人”中,汪力成名列首位。瞄準主業為房地產的上市公司:“目前我們正在和一些主業從事房地產業務的上市公司談判,從而使華立房產進入A股資本市場”。4月13日,華立集團董事長、華立控股(000607)董事長、華立科技(600097)董事長汪力成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坦言,華立的發展都是“以資本運營為手段”,進入任何一個領域都不能從零起步,必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汪力成最近炙手可熱。3月5日,在美國《財富》中文版所評選的“2001年度中國商人”中,汪力成名列首位,風頭超過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而他説:“別人比我優秀,我只是巧合”,當然,“這也説明要敢於挑戰”。這種巧合與挑戰,就是他不久前正式收購了飛利浦集團所屬的在美國聖荷塞的CDMA移動通信部門(包括美國達拉斯和加拿大温哥華的研發分部),獲得了飛利浦在CDMA無線通信方面的全部知識產權(IP)、研發成果、研發設備、研發工具和一大批有經驗的研發人員,在此基礎上設立了美國華立通信集團公司,藉助與飛利浦半導體 的戰略伙伴關係,專業從事手機芯片軟件及手機整套技術解決方案的設計開發,並通過浙江華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直接面向中國市場,為中國及世界各地的手機制造廠家提供核心芯片及整套技術解決方案。
華立集團因汪力成做事十分低調,甚至有人用“雪藏15年”來形容他。其實,翻開華立集團的結構圖,不難發現A股上市公司的身影。“也曾想IPO,但作為民營企業,總也輪不上”。於是,汪力成“火了”,收購A股上市公司,走曲線上市之路。
控股兩家A股上市公司:最早以做竹器、雨傘起家的華立集團多年來是國內最大的電能表生產商,近年來它除了積極參與杭州的房地 產開發外,還在國內和國外展開了一系列的資本收購運作;在國內,華立收購了ST川儀和ST恆泰,華立控股(000607)、華立科技(600097)誕生了。在美國,華立收購了太平洋系統控制技術公司(PFSY)這家納斯達克的上市企業。2001年華立集團營業收入28億,實現利税4億,利潤2.6億。
汪力成 汪力成
對於中國的兩隻買殼上市公司,汪力成都通過自己的遊説成功地把殼洗得乾乾淨淨。特別是1998年開始談判的“ST川儀”收購,華立開創了“債務全剝離、資產全置換、人員全清退”的記錄,這是迄今為止上市公司收購案中剝離最乾淨的案例。其時,他對重慶市政府説,如果你肯剝離置換,國有資產會增加一倍,這個上市公司則繼續留在重慶市,不會搬走。這是華立首次進入中國資本市場,當時華立以每股3元的價格協議受讓中國四聯儀器儀表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深市上市公司重慶川儀國有法人股7078萬股中的4432萬股(佔總股本的29.1%),成為重慶川儀(現華立控股)的相對控股股東。
“華立控股”經過三年時間的發展,經營業績和二級市場的表現有目共睹,經過全體股東同意,股東大會決議,確定華立控股的未來發展主業為以青蒿素系列產品為基礎的廣譜抗病毒藥。現在,華立控股在青蒿素系列產品的發展上,按“整合產業”原則制定企業的產業規劃,通過資本運營等方式,收購、兼併、聯合、擴建、新建同類企業及“上、下游”企業,形成完整的以資本為紐帶的“產業鏈”,進入了收獲期,並形成華立控股的“核心競爭力”。
2000年5月,華立開始對ST恆泰重組,9月,以每股1.10元的轉讓價格受讓海南恆泰3300萬法人股,成為其 第一大股東。汪力成把海南恆泰説成是一家“很爛的公司”。在收購ST恆泰時,他對海南人説:“我把上市公司遷走,但大部分資產留在海南”。汪力成成立了一家農業公司留在海南,讓它承擔大部分債務。華立收購恆泰後,把註冊地也遷到了杭州——華立的發家之地。
恆泰的重組比川儀要難得多,這是華立當初沒有想到的。“我不知道水有多深。面對ST恆泰當時5個多億的沉重債務及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恆泰所有債務都有三家以上的銀行查封,曾經有一段時間感覺被拖進去了。幾次想退出來又怕華立的信譽受影響,最後沒辦法只有硬着頭皮幹下去,前後共花了18個月時間。汪力成強調“一定要為對方着想”。
通過更名遷址,華立科技將從ST恆泰脱胎換骨,定位於電力系統自動化,今後還將逐步向石油化工等行業自動化系統拓展,使之重新變為一個績優公司。
汪力成 汪力成
華立科技進軍電力自動化的第一步是收購浙大中程計算機公司,儘管它當時還是一個概念,很多先進技術還未轉換成產品,但畢竟突破了一個技術平台。中程計算機公司很多浙大老師現在成為華立科技的骨幹。第二步,就是收購北京卡斯特公司,其背景為北美著名的電力自動化技術拉森集團。雖然北京卡斯特規模不大,但它在國內有很多客户以及許多成功的項目業績,而且最重要的是搭建了一個技術平台。這一步,對華立科技中長期的發展可以説有深遠的影響。2001年實現全年淨利潤1223萬元,每股淨利潤0.1元,實實在在的業績再次證明華立集團對ST恆泰的跨地區重組的成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