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蘇海安

鎖定
海安 [1]  隸屬於江蘇省南通市,位於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望長江,靠江靠海靠上海,是蘇中水陸交通要衝。
中文名
海安
外文名
hai'an
所屬地區
江蘇省
面    積
1184 km²
海安縣位於江蘇省東部的蘇中地區,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東臨黃海,南望長江,是蘇中水陸交通要衝。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雨水充沛,河道成網,物產豐富,魚米之鄉。
海安歷史源遠流長,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青墩先民刀耕火種、繁衍生息。春秋時期魯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吳侯會衞侯於鄖(今立發橋),建發繇亭以示紀念。漢代開上官運鹽河過縣境。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始設縣,此後,縣治幾度興廢。唐代淮南節度使李承實沿海築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導修築海堤數百里,過境40多里。明朝海防兵備副使劉景韶、副將邱升率兵民抗倭,斬敵數千餘人,保證了百姓的安寧。
海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一度為蘇北抗戰的指揮中心。劉少奇、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海安留下光輝足跡。解放戰爭初期,聞名中外的蘇中“七戰七捷”,即以海安為戰略中心展開,其中兩戰報捷於境內。陳毅詩云:“海陵勝地多人傑”。在長期革命鬥爭中,海安湧現出一大批英雄人物,聞名全國的“蘇中劉胡蘭”高鳳英、淮海戰役中的一等功臣儲友富,上海戰役中的特等功臣胡正法等均為海安人。近現代史上,曾任江蘇民政長、江蘇省長兼督軍的韓國鈞,被譽為中國研究“組合數字”鼻祖的楊冰,中國著名語言學家、領導編纂《新華字典》(第一版)的魏建功等著名人物,都出生於海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海安人民弘揚尚武保國精神,造就了聞名全國的民兵勁旅——角斜“紅旗民兵團”。
海安縣農林牧副漁業生產名播遐邇,處於全省全國前列。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安人走出一條“種養加出”、綜合經營的新路子,被國內眾多媒體譽為“海安之路”。海安是全國著名的“繭絲綢之鄉”,擁有中國最大的優質蠶繭生產基地。蠶繭產量連續24年居江蘇省之冠,連續三年位居全國縣級之首,“鑫緣”牌真絲綢成為南通市唯一的中國名牌產品。海安家禽飼養業興旺發達,是中國“禽蛋之鄉”,2004年成功克服外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負面影響,家禽飼養量有所增加,禽蛋總產突破22萬噸,比上年增加11482噸。我縣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省少有、全市唯一的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弱筋小麥產業化開發獲農業部成果展示獎。在國家林業局公佈的73家“中國名特優經濟林之鄉”中,我縣喜獲“中國湖桑之鄉”稱號,這是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縣。,中洋河豚無公害養殖被列為省級標準化示範區,禽蛋無公害標準綜合示範區被列為國家級示範區。全縣農產品超市銷售額比上年增長88%。
海安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為上海輻射地帶。海安縣上世紀80年代即被列為江蘇省綜合改革試點縣和沿海對外經濟開放縣。機械行業生產規模、加工能力在江蘇省縣級建制中名列前茅;紡織、絲綢形成織造、印染、成衣一條龍生產線,勾針衣聞名世界,曾被外商譽為“東方珍品”;素質優良,裝備先進的建築隊伍遍及全國,走向世界,被譽為“建築之鄉”。2005我縣在全國縣域經濟社會綜合發展實力排名中提升45位,位列144,首次進入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和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行列。2005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89億元,增長17.1%。工農業總產值502億元,增長39%。財政總收入12.5億元,增長27.9%。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8億元,增長39.7%,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