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穎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輕元素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鎖定
江穎,1982年7月出生於四川樂山,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輕元素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11] 
江穎於2003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2006年至2007年擔任德國尤里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200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0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10年回到中國,擔任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助理教授;2016年晉升長聘副教授;201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8年晉升長聘教授,同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2020年出任北京大學輕元素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主任;2021年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2023年獲得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 [12] 
江穎研究領域為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主要從事表面科學和掃描探針顯微學的研究 [2] 
中文名
江穎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樂山
出生日期
1982年7月
畢業院校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性    別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江穎人物經歷

1982年7月,江穎出生於四川樂山。
1999年9月—2003年7月,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2003年9月—2008年7月,就讀於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2006年11月—2007年6月,擔任德國尤里希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2008年3月—2010年12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從事博士後研究。
2010年1月,擔任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助理教授。
2016年2月,晉升長聘副教授。
201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8年2月,晉升長聘教授;同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
2020年,出任北京大學輕元素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主任;10月2日,與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學之聲合唱團參加中央電視台綜藝頻道(CCTV-3)“回聲嘹亮”欄目“向經典的文藝作品致敬”國慶特別節目,聯袂演唱了《共和國之戀》 [16] 
2021年,擔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2023年1月,參月加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製作的中國青年電視公開課節目《開講啦》 [6]  ;10月,獲得第二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 [7] 

江穎主要成就

江穎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江穎的研究領域為:凝聚態物理,物理化學,表面科學,掃描探針顯微學 [2]  。研究課題為:低維水/冰的複雜形態和物性。非平衡態下的新物態和效應。納米尺度量子傳感和顯微成像。輕元素體系的核量子效應 [2] 
江穎長期致力於尖端掃描探針顯微術的自主研發,以實現電子態、核量子態、振動態、光子態、自旋態等多自由度的極限探測和操控,以及這些技術在單分子和低維材料研究方向的應用。相關顯微鏡專利技術成功實現轉讓並完成了國產化樣機,核心參數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 [2] 
(1)研發了一套新型qPlus掃描探針顯微術,刷新了掃描探針顯微鏡的分辨率和靈敏度,以原子級精度揭示了水/冰的複雜形態和新奇效應。(Science 377, 315 (2022),Nature 577, 60 (2020),Nature 557, 701 (2018),Nat. Commun. 9, 122 (2018),Science 352, 321 (2016),Nat. Phys. 11, 235 (2015),Nat. Mater. 13, 184 (2014),Nat. Commun. 5, 4056 (2014))
(2)研製出中國國內首台超快掃描隧道顯微鏡,同時實現飛秒級時間分辨和原子級空間分辨,在原子尺度上跟蹤金屬氧化物表面單個極化子的非平衡動力學過程。(Phys. Rev. Lett. 124, 206801 (2020),Surf. Rev. Lett. 25, 1841003 (2018),Chin. Phys. B 27, 077301 (2018))
(3)研製了國際上首台qPlus型掃描量子傳感顯微鏡,創新性地將掃描探針技術用於精準操控單個固態量子比特(金剛石氮—空位色心),實現了單個金剛石色心電荷態和相干性地可重複操控,並利用金剛石色心探針首次獲得了外電場地納米級空間分辨成像。(Nat. Phys. 18, 1317 (2022),Nat. Commun. 12, 2457 (2021))
(4)將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鏡應用於多種二維材料結構和物性的原子級表徵,在拓撲物態、強關聯效應、催化、防腐蝕、場效應管等方向取得系列進展。(Nature 586, 390 (2020),Nature 406, 581 (2020),Angew. Chem. 132, 18094 (2020),Nat. Commun. 10, 1348 (2019),Sci. Bull. 64, 1750 (2019),Nano Lett. 18, 2937 (2018),Adv. Mater. 30, 1702944 (2018),J. Am. Chem. Soc. 139, 10216 (2017),Science 333, 324 (2011)) [2] 
  • 學術論著
根據2024年4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網站數據,江穎先後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多篇文章,其中包括:《科學(Science)》3篇、《自然(Nature)》7篇、《自然》子刊10餘篇,受邀在《自然評論(Nature Reviews)》系列、《地表科學報告(Surface Science Reports)》《化學研究報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表面科學進展(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化學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等期刊上撰寫綜述文章 [2]  [5] 
  • 學術交流
根據2024年4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網站數據,江穎先後受邀在美國物理學會年會、德國物理學會年會、美國化學學會年會、國際真空大會、美國真空學會年會等100餘個重要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其中20餘次主旨/大會報告) [2] 
  • 知識產權
根據2024年4月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網站數據,江穎先後申請中國專利10項,其中授權8項、轉化2項 [2]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16年
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部) [17] 
2016年
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2018年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科技部) [13] 
2018年
揭示水合離子的原子結構和幻數效應
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2019年
原子尺度下水的複雜形態與全量子化效應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 [8] 
2021年
揭示水的原子結構和新奇效應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科技部) [25] 

江穎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江穎認為新任博士生導師必須格外重視第一批博士生的培養,師生教學相長,並形成自己特有的實驗室文化。在指導過程中,導師應當引導博士生髮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量身定製研究計劃和方向,努力挖掘他們的閃光點,不斷磨鍊他們嚴謹的作風和思辨的能力,最終使每個博士生在畢業前掌握一門獨特的實驗技術或者形成自己的研究風格 [27] 
  • 指導學生
2011年,江穎開始指導博士生。截至2018年4月,有4名已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指導的1篇博士論文被評為北京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並被授予Springer Thesis Prize。指導的博士生中2人獲德國洪堡學者稱號,1人獲國家首批博士後創新人才支持計劃,1人獲“鍾盛標”研究生學術論壇特等獎,1人獲北京大學“學術十傑”稱號,1人獲北京市優秀畢業生稱號,3人獲國家獎學金,2人獲邀出席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 [4] 

江穎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6年
新興領導者(Emerging Leaders)
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
2016年
中國十大新鋭科技人物 [19]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知社
2016年
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北京大學
2018年
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數理科學獎) [3]  [18] 
陳嘉庚基金會
2018年
北京大學教學優秀獎
北京大學
2018年
第十五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4] 
2019年
美國物理學會會士(APS Fellow) [15] 
2020年
全球青年領袖
2020年
第五屆馬丁·伍德爵士中國物理科學獎(Sir Martin Wood China Prize)
英國牛津儀器集團
2020年
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24]  [26] 
2020年12月
仁科芳雄亞洲獎(Nishina Asia Award) [20] 
日本仁科紀念基金會
2021年
亞洲成就獎(Achievement in Asia Award) [10]  [23] 
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hinese Physicists and Astronomers)
2021年
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獎
北京大學
2022年9月
第四屆科學探索獎 [22] 
騰訊基金會
參考資料來源: [1-2] 

江穎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9年
中國真空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事 [28] 
——
——
——
中國物理學會表面與界面物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
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
美國物理聯合會中國顧問委員會委員
——
——
《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數理學科編輯工作組成員
——
《研究(Research)》編委
——
《化學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編委
——
《物理化學雜誌(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編委
——
《化學物理學(Chemical Physics)》編委
——
《先進量子技術(Advanced Quantum Technologies)》編委
——
中國物理快報(Chinese Physics Letters)》編委
——
《中國物理B(Chinese Physics B)》編委
——
科技導報》編委
——
科學通報》編委
——
物理學報》編委
——
化學學報》編委
——
物理化學學報》編委
——
結構化學》編委
參考資料來源: [1-2] 

江穎人物評價

江穎在高階靜電力的新型掃描探針顯微術相關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 [9]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評)
江穎“在低維水和冰的實驗研究方向作出了開創性貢獻”(For his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low-dimensional water and ice) [10] (全球華人物理與天文學會評)
江穎為了推進水分子的掃描探針顯微鏡和光譜學,以及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和水合的結構和動力學作出了開創性貢獻(For seminal contributions advancing the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of water molecules, an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and hydration at the atomic scale) [15] (美國物理學會評)
江穎在原子尺度上理解界面水結構和動力學方面作出了開創性貢獻(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interfacial water on the atomic scale) [20] (日本仁科芳雄紀念基金會評)
江穎對發展高分辨掃描探針顯微術,在原子尺度上理解低維水/冰的結構和動力學,特別是核量子效應的影響方面作出開創性貢獻(for his seminal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to the atomic-scale understanding of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low-dimensional water/ice, in particular the nuclear quantum effects) [21] (英國牛津儀器集團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