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畔村

鎖定
江西省泰和縣江畔村是廬陵文化古村,也是江西贛商古村之一 [1-4] 
江畔村,位於泰和縣沿溪鎮,距縣城東北15餘公里的贛江邊,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東北方向10公里。這裏古稱浮潭村,現今也俗稱江邊村。江畔古村始於北宋真宗年間,歷經千年,為千年古村。 [5] 
江畔村興盛於明清時期,在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出現了富商孫明。他先後捐獻軍餉報效國家,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吉安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吉安府試院,善舉遍佈北京、南昌、吉安、泰和,在府史、縣史上留下了厚重墨彩。 [5]  江畔古村吸引井岡山大學、南昌大學及外省院校學者、師生實地考察實踐,被上海財經大學著名財經史專家、學者汪涵民教授稱為“贛商第一村”、“儒商典範”… [1]  [6] 
中文名
江畔村
地理位置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沿溪鎮
氣候條件
亞熱帶
開放時間
8:00-18:00
門票價格
免費
佔地面積
9 km²
著名景點
魁星塔(狀元塔)
南無橋(狀元橋)
曲水溪
浮潭
花石潭 展開
著名景點
魁星塔(狀元塔)
南無橋(狀元橋)
曲水溪
浮潭
花石潭
千年古樟
浮潭書院
江畔別墅
文潭樓 收起

江畔村簡介

江畔村東傍贛江,臨水而居,亦耕亦商,善於經營。先後在湖南、湖北、安徽、九江等地開鋪經商,成為“江右商幫”中的一支勁旅。 [2]  [5] 
該村捐獻軍餉報效國家,投身科舉和社會慈善事業,大力修建會館士館、學院書院,修築吉安白鷺洲堤岸和橋樑道路,一門三代三修吉安府試院,事蹟載入吉安府志。 [1]  [5] 
江畔村古民居
江畔村古民居(8張)
同時,外經商致富發達後,積極回饋家鄉,先後建立義公會(公益應急基金)、義祭會(公益祭祠基金)、義學會(公共書院和教育基金)、義田會(公共田地基金)和義倉會(公益糧食基金),成為“五義之村”。 [1]  [5] 
江畔村狀元塔 江畔村狀元塔
在志史上留下《孫氏義田記》、《鄉試賓興會》、《請將職員孫明捐置義田條款立案詳牘》、《南宮賓興會記》和《開設谷當禁止挾詐告示》等故事。 [7]  江畔古村先後捐修了回龍橋、早禾市橋、上諭亭、明倫堂、教署、南昌試館和澄江書院等設施,捐助了泰和縣京考、省考學子,校刊了《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6-7] 
該村修路築堤,建祠造屋和沿河岸防洪堤,村中道路全部鋪上青石板和鵝卵石,四周村口樹起30多座牌坊。和祠堂,這些房屋青磚條石黛瓦,飛檐翹角馬頭牆。村中還建有五顯廟、浮潭寺、西來庵、古戲台和古碾房,解放後還建有合作社和江畔糧站。 [2]  [5] 

江畔村主要景點

江畔村浮潭

江畔浮潭 江畔浮潭
光緒泰和縣誌記載:“泰和縣城東北沿江行三十里,有一寬十二丈、長十里的浮潭,波光盪漾。
”説的是在江畔上游處“沙洲上”位置,江面開闊,水流較緩,在靠江畔村這岸形成淺水灘,江水清澈,波光粼粼,有如深潭浮起,所以叫“浮潭”,所以,江畔村也稱為浮潭村。

江畔村花石潭

花石潭
花石潭(6張)
江畔村依山環水,北面青山為屏,山勢從東面贛江邊向西逶迤延伸至西,西面山腳下為千畝良田,村後山間依形就勢開闢出層層梯田。村莊東臨贛江,浩瀚的江水從南邊天際而來,奔流向北,碰撞在河岸的崖壁上,激起層層旋渦,形成深水的花石潭 [2] 
明朝兵部尚書尹直,多次到江畔花石潭巡檢司視察,對江畔旖旎風光留下了美好記憶,由此作詩紀念,描寫江畔沙洲、浮潭和花石潭等美景。 [6] 
去縣東逾舍,巡司扼兩河。
鹽沙堆白渚,花石蘸清波。
風動金鱗躍,星馳採鷁過。
幾回經宿處,擊節和漁歌 [6-7] 

江畔村魁星塔

位於村後東北角贛江邊上,稱為“魁星塔”,也稱“狀元塔”、“惜字塔”、“江畔村塔”。
古石塔由磚石砌置,六面五級,葫蘆頂,高15米,為泰和縣第二高塔。塔身嵌有青石陽刻“惜字”二大字,意為珍惜文字。
魁星塔(狀元塔) 魁星塔(狀元塔)
古塔旁,有一座名為“回龍橋”的單孔古石橋橫跨溪上,因為,贛江漲水時,河水倒灌溪內,有如游龍迴旋,故橋得之名。橋邊有顆被稱為“筆架樟”的數百年大樟樹,分3-4枝大樹杈,枝繁葉茂。從遠處看,石塔就象一支如椽大筆,斜架在“筆架”上。
古石塔高聳雄峙,造型優美。最上層正南面鑲嵌“文運開天”石刻匾,在塔身第五層三個窗口,有石雕“指日高升”、“魁星點鬥”、“天官賜福”等傳説故事的人物形象。
“魁星”為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主文運、文章。在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稱作“奪魁”,“魁首”,所以當地人把魁星塔也稱作“狀元塔”。 [5-6] 

江畔村南無橋

南無橋(狀元橋) 南無橋(狀元橋)
村莊前面東南方有一條進村道路,跨河有一座三孔古石橋,稱為“南無橋”,也稱之為“狀元橋“、龍湖橋”或“虹橋”,為省級保護文物。
橋由江畔村公建,高3.5米,長38米,寬3.4米,始建於清朝光緒元年,為紅米石砌置而成,橋面鋪巖條石,兩邊立有青石橋墩和欄杆,橋墩上陰刻“光緒元年洪秋吉日建”和“南無阿彌佗佛”。 [5-6] 

江畔村贛江和曲水

贛江】從泰和縣城沿贛江順流而下,過印霞江和石虎塘水利樞紐,到達江畔村。
【曲水】江畔村前有條小河,稱為“曲水”或“曲水溪”,來自“曲水流觴”。如玉帶從村前緩緩流過,再往東北向繞村而過,注入贛江,實現江河交匯。 [2] 

江畔村千年古樟

千年古樟 千年古樟
【迎客樟】江畔村口四周和房前屋後的樟樹連片,古樟有傘樟、迎客樟、筆架樟和連理樟……,
從東南向,一路進村,到橋上村口草甸上,則有一棵冠蓋如雲的大樟樹,這顆古樟有1200多年樹齡,它的歷史和古村一樣長,被當作“村寶”,古樟胸徑達10多米,樹冠足可廕庇一畝多的地面。它揮展雙臂,好似熱情歡迎來往客人,因此稱為“迎客樟”和“泰和古樟王” [2]  [6] 

江畔村書院和藏書樓

藏書樓 藏書樓
【書院】在村後東面贛江邊一座俗稱“礁背”大石山上,稱為“浮潭書院”。
【藏書樓】明清時期,江畔建有著名的藏書樓《文潭樓》,收藏有歷代經典書籍和古代善本2萬多冊。
其中有文學史和圖書史稱為泰和孫氏刻本的《金元明八大家文選》。 [1]  [6] 

江畔村古建築

連片水墨畫式的古老民居,鋪展在眼前。[6]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馬頭牆,與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既古樸又清遠。
古民居 古民居
馬頭牆,特指高於兩山牆屋面的牆垣,也就是山牆的牆頂部分,因形狀酷似馬頭,故稱“馬頭牆”。江畔村的馬頭牆高低錯落,一般為兩疊式、三疊式。較大的民居,因有前後廳,馬頭牆的疊數可多至五疊或六疊式,其中五疊式俗稱“五嶽朝天”。 [1] 
【江畔別墅】江畔古民居眾多,應該大多是明、清朝的,有獨棟豪宅,也有由多棟組成的院落式連體大宅,其中最為闊氣、最為氣派的幾棟位於村中心。 [5] 
村中心有兩口古塘,一大一小,一方正一長條形。大的正方池塘前為村中最為著名的豪宅--江畔別墅,名稱源於外牆上的兩個大字“別墅”。
“別墅”門庭寬大,厚牆高屋,門前原先有一個風雨廊,門外鋪就一整塊大紅石,門墩、門楣均為青條石,門楣上方為木雕鰲頭飛鳳。其磚牆37cm,近普通磚牆兩倍的厚度。
古民居 古民居
別墅分為前後兩堂,旁邊為廚房,整座別墅相當於3--4棟普通房屋的面積。前正廳宏偉寬敞,青磚鋪地,條石鑲邊,抬頭頂上天花板有一幅寬大的金漆古畫,大廳四周木板隔柵,上部隔柵或為鏤空刻字,或為金漆字畫。正廳兩旁為廂房,後為後堂,也相當於一棟單獨房屋,有天井、後正廳、廂房和小院落。
長方形池塘正面為排屋,前後兩排,每排3棟,共6棟組成一個深宅大院。門前為寬大紅石台階、紅石門楣。與眾不同的是,室內通向二樓的都為木踏板樓梯,廂房為隔空木地板。按中國風水,水主財運,村中心兩池塘前豪宅大院,都為當年富甲一方豪商所建。 [2] 
江畔民居大多結構規制相同,正屋一棟三進,有前廳、後廳,左右為廂房,出大門有個小院子,這些房屋一律條石鑲邊或鋪地,青磚黛瓦粉牆,飛檐翹角馬頭牆,很是氣派。室內則有金漆木雕、刻字、書畫等裝飾,一般內容為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或朱子家訓、格言箴言等…… [5] 

江畔村旅遊信息

  • 交通
泉南高速公路泰和北出口東北方向10公里,從縣城駕車25分鐘左右。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