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江山船

鎖定
江山船,亦稱“江山九姓船”,明清時妓船的一種,航行於浙東錢塘江上。
中文名
江山船
別    名
江山九姓船
屬    性
明清妓船
航行位置
浙東錢塘江

江山船江山船來由

亦稱“江山九姓船”。明清時妓船的一種。航行於浙東錢塘江上。傳説,元末陳友諒兵改於鄱陽,明太祖朱元璋貶逐其部曲九姓之家屬於浙江嚴州建德一帶,永為賤民,不得上岸居住及與普通百姓通婚姻。此九姓子孫以舟船往來於杭州、嚴州、金華、衢州,捕魚貨運。迫於生活,多有以女為船妓者。清光緒十年,內閣學士、福建學政、宗室詩人寶廷,由水路返京時,即納一江山船妓為妾,後上疏自劾去官,一時盛傳其事。著名詩人黃遵憲七言歌行《九姓漁船曲》:“使君五馬從天來,八閩張羅網賢才。何圖滿載珊瑚後,還有西施網載回?西施一舸輕波軟,原是官船當娃館。玉女青臚隔牖窺,徑就郎懷歌婉轉”云云,即詠其事。又《孽海花》第七順:“[錢塘]江裏有一種船,叫做江山船,只在江內來往,從不到別處。如要渡江往江西,或到浙江一帶,總要坐這種船。這船上都有船孃,都是十七八歲的妖嬈女子,名為船户的眷屬,實是客商的鈎餌......做這項生意的,都是江邊人,只有九個姓,他姓不能搶的,所以又叫”江山九姓船’。”

江山船江山船史料記載

吳恭亨《對聯話》載,江山船之後艙“皆有漁婦,率以豔妝對客”,此即“同年嫂”也。因其遊玩於桐廬嚴州一帶,始稱“桐嚴嫂”,後漸諧音為“同年嫂”。同年嫂傅粉施朱,淺斟低唱,舟中客鮮不被其蠱惑者。”江山船往往“南北倒行”一而再,再而三,拖延時日,舟中客醉於酒,惑於聲,迷於色,而蹉跎時光。此乃船家掏船客腰包之故伎也。也有因此惹禍者,清宗室侍郎寶廷督學漸江時,曾乘江山船遊,納同年嫂自行,而棄同僚於不頤。事發被朝廷奪職。有人諷之以聯日:
“ 江山九姓美人伴客;
宗室八旗督學丟官。”

江山船中國歷史上的大船

1.大翼戰船:最早出現於春秋時代的吳國,中國最早的戰船,也是春秋時代體積最大的戰船。船長28米,寬3.6米,可配備作戰士兵91人,靠划槳驅動,主要活動於長江流域。在技術上,大翼戰船已領先世界,成為後來中國船稱雄世界的基石。
2.橫隔艙:是隋唐時中國特有的船體內部構造,用倉板將船體分割成互不相通的倉區,即使船體進水,也可避免沉沒。歐洲真正實現橫隔艙技術,比中國晚1300年。
3.千里船:由南北朝科學家祖沖之設計,利用踏板原理以人力驅動踏板行船,速度很快。此船最早作為水戰中的快速衝鋒舟,在唐宋兩代幾經改良,變成宋代中國內河主力戰艦———“車船”,在宋金戰爭中屢立奇功。現代輪船的雛形以及最早的螺旋槳驅動原理,皆從此船中演變而來。
4.蜈蚣船:原為葡萄牙殖民者開闢新航路和拓展東方殖民地的戰船。葡萄牙人曾以這種戰船,在廣東番禺等地與明朝海軍交手,儘管被明朝海軍擊敗,但其船隻的優越性能,“撼”倒了當時的中國人。16世紀中葉,明朝大規模仿製此類戰船,因其外形似蜈蚣而得名。
5.火龍出水:明清時代中國海軍主戰火器之一,現代艦對艦導彈的雛形、二級火箭技術鼻祖,因外形似火龍而得名。龍頭和龍尾各有火藥桶,由二級引信連接。 中國航母瓦良格下水試航,不但在軍事層面上有重要意義,而且標誌着中國人的艦船發展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回首歷史,中國古代的大船一度稱霸世界。鑑於此,本報特邀請青年文史學者、作家張嶔撰寫了關於中國古代大船的文章。
公元1572年,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發出石破天驚的詠歎:“曾經有與我們一樣的大船,他們從日出之地遠遠而來,那裏有聰明勇敢的人民,在莫桑比克的海岸線上往返。”事實上,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並非和西方“一樣”,而是遙遙領先。 那些古代的大船,今天或許已成文物,或許僅留有文字圖紙的身姿。在炎黃文明的演進中,這些大船,到底留下了怎樣的風情萬種?
1.大船,在春秋孕育發展 中國最早大規模使用船隻,要追溯到武王伐紂,當時動用了47艘戰船,主要是運送糧食物資。春秋時期中國最大的船“大翼”長度只有23米。後來秦始皇巡遊的“巨型龍舟”長度也只有30米,而且比起歐洲人的多層帆槳船,那時的中國船隻有一層船槳,且甚少有風帆。 之所以如此,還是因為實用價值不同。那時的中國人,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原內地,就算造船,也是在江河裏活動。打仗主要是陸戰。西方國家不同,他們靠海吃海,爭的是海洋霸權。但當西方大船縱橫地中海時,中國人的技術潛力卻註定了:春秋的中國人,在建築工藝、冶煉乃至天文曆法方面都早已確立了獨特優勢。就好比今天一個現代國家在電子核心科技上擁有技術優勢,那麼在任何一個高科技產業上的井噴,都是遲早的事,古中國造船業的井噴,也同樣是這樣。
2.樓船:漢代戰艦高大如樓 兩漢時代,中國造船業“井噴”了,如美國軍事史學家杜普伊曾所説:“在公元1世紀到3世紀,隨着古羅馬的衰落,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裏。” 代表這時中國古船“新科狀元”角色的,就是著名的漢代樓船。 樓船,就是高大如樓的大船,其樣貌也名副其實。漢朝的樓船,船體分三到五層,船上建樓,因此稱為樓船。通常高達十餘丈,比如東吳孫權的樓船“飛雲”號,可承載3000名士兵。 在中國樓船面前,古羅馬、希臘時期的所謂“槳帆船”,徹底成了小兒科。人力驅動上,西方戰船划槳,中國樓船搖櫓,划水效率和推進速度遠勝於槳,因此樓船的人力驅動速度,比西方船快得多。在航行操控上,西方人多用側槳,中國樓船已開始用舵,比起洋船來既省時又省力。更大優勢是船體和船帆,中國樓船船底為平底,船身似矩形,不但可以避免擱淺,同樣的船體容量更大。此外,中國船帆抗風暴能力更強,多根桅杆交錯配置,能剋制逆風行船,還能增大航速。實戰效果也比外國好,武器配置主要是硬弩和投石機,在這兩樣武器的專利技術上,中國同樣全球領先。 中國水師的所向披靡,從此開始。
3.大福船:南宋時期世界上最穩的船 漢朝後中國曆代造船師開動腦筋最多的,是“風力大小無常”問題,船造大了開不動,造小了不經刮,開慢了耽誤事,開快了容易翻。在這樣的“糾結”中,從南北朝至宋元,中國造船業突飛猛進。“糾結”出的成果很多,例如南北朝最傑出的科學家祖沖之開發了“千里船”,嘗試淘汰船櫓,改用人力踏板。這種船用踏板驅動,是現代輪船的前身。到宋朝,“糾結”已久的中國船終於突破原有活動範圍,成功遠航到非洲東海岸,最著名的就是南宋時期的中國“大福船”。 比起中國古船演變中各種細節上的改造,福船最大變化在於倆字:骨架。南宋時的中國造船業,已有了“龍骨結構”理念,造一艘船首先要“定龍骨”,即以貫通首尾的龍骨支撐船體,就像人有了骨頭能站得牢,船有了骨頭,也就行得穩。有了骨頭的大福船,成了當時地球上最穩的船。風帆設計上,採取四桅帆船的方式,行駛速度更快———以上諸種,都是西方人在幾百年後才實現的。 這樣的船行在海上,又安全又不好惹,自然暢通無阻,從唐至元,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同時代的阿拉伯國家,因此有了一句著名的諺語:為人做事,要像中國船航海一樣。
4.鄭和寶船:永樂時期海上的巨無霸 又好用又威猛的福船,在宋元時幾經演變,到明朝永樂年間,成功變身為鄭和寶船。締造七下西洋偉業的鄭和船隊,其頂級戰艦寶船,正是以大福船為基礎改裝而來。基本製造原理一脈相承,但體積更大,技術更細化,船的操控用的是更加輕巧的平衡舵,可以説是舉重若輕。船隻行進,除了空前的11桅杆大帆外,在帆布選擇上,採用硬帆結構,可承受更強風力。人力驅動上,船的兩舷和尾部有入水極深的尾櫓,相當於現代船隻上的螺旋槳,用人力踏動,驅動力在當時可謂最強。就算無風也能保持航速。放在當時,堪稱全自動操控的巨無霸級戰艦。 這種巨無霸戰艦上的裝備也極其先進,鄭和寶船主戰武器為火炮。行動迅速的巨型戰艦,外加殺傷力極強的火炮,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難有對手。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幾次小規模的陸上摩擦外,遭遇的真正海戰只有一次:巨港海戰。對手是當地海盜頭子陳祖義。這夥海盜盤踞東南亞十年,船隊規模超過萬人,周邊國家皆向他們朝貢。自我感覺良好的陳祖義竟叫板鄭和船隊,結果戰鬥半夜打響清晨結束,陳祖義的海盜船隊被擊斃5000多人,本人被生擒,所屬戰船全被擊沉,立馬全軍覆沒了。
5.明清海禁,落日餘暉 鄭和死後的明朝,嫌下西洋費錢,把船隊裁撤了。叱吒全球的鄭和寶船,拆的拆,毀的毀。16世紀早期的明朝海軍,已遠遠落後西方。與荷蘭戰艦交過手的晚明名臣南居益,認為明朝水師比荷蘭戰艦“萬難接濟戰”。明朝與荷蘭人爭奪澎湖列島的“澎湖水戰”雖然慘勝,但十二艘荷蘭戰船,擊毀明朝戰船七十多艘。最後在明朝數萬水師重圍下安然離去。明王朝之所以對荷蘭霸佔台灣無奈,歸根結底還因海軍實力。 然而卻有一支艦隊橫空出世,再次捍衞了中國戰船的尊嚴———鄭家水師。它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鄭成功,而它的締造者,卻是鄭成功之父鄭芝龍。海盜出身的鄭芝龍積極學習荷蘭人的造船技術。明朝官員説他的戰船“皆制自外番(荷蘭人),艨艟高大堅緻”。他接受明王朝“招安”成為福建副總兵後,在料羅灣海戰和湄洲島海戰中兩次重創荷蘭艦隊,確立了海上霸權。
當時北至日本北海道,南至印度尼西亞的海洋航線,各國船隻都必須購買鄭家的“令旗”才可平安通行。晚明的最後十五年,按照西方人的説法,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銀湧入中國,中國商品遠銷世界。強大的鄭家艦隊,捍衞着中國古代海洋最後的繁榮。 明王朝的滅亡,卻令鄭家艦隊的聲威到達歷史頂點。鄭成功於1661年收復台灣,以南明“延平郡王”的身份在當地建立“明鄭政權”。
這時代鄭家艦隊已經出現了“熕船”,即長100多米,配備大小火炮上百門的頂級炮船。這種戰船以中國傳統福船為基礎,吸收西方同時期在火力配置技術上的優點,其名字中的“熕”,正是一種改裝自西方加農炮的巨炮,重達3000斤。在每艘熕船上,千斤重量以上的火炮多達20門。堪稱當時世界海洋的巨無霸戰艦。 憑這樣強大的艦隊,“明鄭政權”不但繼承了鄭芝龍時代的海洋霸權,更通航世界。他們與印度的英國人建立貿易往來。這是自鄭和下西洋後,中國海軍再次進入印度洋流域。除了與清王朝的戰爭外,明鄭艦隊還曾兩次與荷蘭艦隊的碰撞。一次是公元1668年,明鄭艦隊以熕船為先鋒,驅逐了竄犯台灣基隆的荷蘭艦隊,次年春天,一支20艘戰船規模的荷蘭艦隊前來複仇,結果在澎湖外海看到明鄭艦隊的風姿後,嚇得一炮不放就逃了。
清王朝收復台灣後,明鄭艦隊或被裁撤,或被轉為陸軍,比如明鄭艦隊的名將林興珠,後來還以陸軍的身份參加了對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再後來的清王朝更是閉關鎖國,裁撤海軍。清朝鴉片戰爭前中國海軍的船隻,最大的長度不過27米,乾隆時代,英國馬嘎尼使團訪華,回去後狂妄地説:一艘英國戰艦就可以征服整個中國海。不到半個世紀,他們就説到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