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和下西洋

(明朝歷史事件)

鎖定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麪(即明代所謂“西洋 [1]  ),故名。
在七次航行中,三寶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至福建福州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 [2-3]  ,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4]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5]  。然而,關於鄭和船隊的航海目的、航行範圍等史實以及對七次航行的評價,仍存在爭議。(概述內圖片來源:《中國史稿地圖集 [6] 
中文名
鄭和下西洋
外文名
Zheng He's Voyages [7] 
次    數
7次
寶船數
一説63號 [8] 
人    數
27550人(第七次) [9] 
使    節
鄭和、侯顯王景弘
起止時間
1405年-1433年
主要人物
朱棣、鄭和
出發地
南京龍江港、太倉劉家港、福州長樂太平港

鄭和下西洋事件背景

鄭和下西洋外交背景

大明混一圖 大明混一圖
明初的外交有意沿襲元代的規模, [10]  但在邦交理念上有所不同。明太祖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並在《皇明祖訓》中開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的理想世界秩序。 [11]  有觀點認為,明廷以此為基礎形成了和平外交模式,影響有明近三百年。 [12]  也有觀點認為,“不徵”是明朝對內設定的最優外交目標,並不意味着完全排斥武力;明朝的目的在於以武力為後盾,力爭以不動兵戈的方式實現威服眾邦,構建以明帝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格局; [13]  而具體交往模式的選取,又與交往對象在明朝外交層級中的位置有關。 [14] 
靖難之役中奪得皇位的朱棣,鋭意溝通域外國家。在鄭和之前,他派遣尹慶於永樂元年(1403年)出使了古裏 [15]  滿剌加(當時尚未建國),又於永樂二年(1404年)出使了爪哇和蘇門答臘。 [16]  在鄭和下西洋初期,明成祖又南征安南,將之納入明王朝版圖。“郡縣安南”之後,明朝從陸路近可制占城,遠可控滿剌加,為鄭和後續的下西洋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西洋朝貢體系得以順利建立和鞏固。 [17] 

鄭和下西洋經濟背景

明代初期,由於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勵精圖治農業經濟恢復了。在手工業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礦冶紡織陶瓷造紙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此外,元末時江南地區已有相當規模的海船建造業,到明初更建立起了規模龐大的官營造船業,除南京龍江寶船廠外,在蘇州、松江、鎮江等地均設有官廠。 [18]  明初工商業的恢復和發展,宋、元以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達,對外移民的增加,所有這一切,都為鄭和下“西洋”準備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19] 

鄭和下西洋科技條件

造船業的發達,羅盤的使用,航海經驗的積累,大批航海水手的養成,航海知識的增加(明太祖於1389年編制的《大明混一圖》就是實例),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條件。
造船技術
鄭和寶船模型 鄭和寶船模型
在鄭和下西洋前,中國造船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約在唐代,中國人已經發明水密隔艙車船 [20]  平衡舵開孔舵 [21]  在船型方面,宋元時期,中國海船的船型已經定型,其中以福船沙船廣船最為著名,被認為中國古代的三大船型,又尤以福船應用最廣、影響最大。在海船船殼結構上,中國海船採用搭接法,形成“魚鱗式”結構(亦稱“錯裝甲法”結構),從而使船殼板聯結緊密嚴實,整體強度高, 且不易漏水。船舶載重量也相當可觀,南宋時已可達萬石以上; [20]  在載客量上,大海船可載乘客千人,在船舶人居環境上,中國海船可以做到生活設施齊全,配備洗漱設施, [21]  設有可以攜帶家屬的幽雅客房, [20]  備有充裕的食品, 甚至在船上養豬、種菜、種藥材 [21]  、釀酒,以及種植盆景以供觀賞。 [20] 
航海技術
根據《鄭和航海圖》,鄭和使用海道針經(24/48方位指南針導航)結合過洋牽星術(天文導航),在當時是最先進的航海導航技術。鄭和的船隊,白天用指南針導航,夜間則用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於對船上儲存淡水、船的穩定性、抗沉性等問題都作了合理解決,故鄭和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險惡條件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繫。
在天文航海技術方面,中國很早就可以通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
在地文航海技方面,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
關於航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 [22] 

鄭和下西洋事件起因

鄭和下西洋諸説總述

鄭和下西洋的起因眾説紛紜,《明史·鄭和傳》同時提供了尋找建文帝和宣揚大明威德的説法, [23]  此外還有防範帖木兒帝國、獲取海外朝貢以及出於宗教目的 [24-25]  等説法。

鄭和下西洋尋建文帝説

明成祖畫像 明成祖畫像
建文元年到四年(1399-1402年),燕王明成祖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後攻下國都應天(今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在明代,顧起元曾引述他人之語,稱建文帝亡命海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含有尋找建文帝的用意 [8]  [26]  鄭曉沈德符等也均有此懷疑。 [26]  [27-29]  此後,查繼佐罪惟錄》、傅維鱗明書》以及清代官修《明史》之《鄭和傳》 [23]  與《胡濙傳》 [30-31]  均收錄這種説法, [32]  近現代學者如許立羣范文瀾也曾加採用。 [33] 
此種説法受到不少批評。明人朱國禎認為,建文帝為人“仁弱”,即使未死而竄入異域,也不再對朱棣的皇位構成威脅。 [34]  [35]  還有研究者指出,鄭和下西洋次數多、時間長,朱棣的皇位在此過程中早已穩固下來,不可能歷次都為了尋訪建文帝。 [33]  此外,這種説法也缺乏可靠原始史料作為支撐,《明史》就此還有自相矛盾之處。 [36]  儘管如此,也不排除尋找建文帝是一個可能的動因。 [37] 

鄭和下西洋宣揚威德説

如果説尋找建文帝下落的説法主要出於猜測,那麼宣揚國威説則有原始史料根據。 [38]  對於宣揚威德這一點,學界有多種解讀。其一,認為下西洋是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 [39]  ,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並認為所謂 “耀兵異域”的説法應該有所修正。其二,認為這從根本上出於明成祖本人的好大喜功,即以天朝上國自居,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40]  其三,認為下西洋並非出於“誇多鬥靡”的目的,而重在宣揚德化。 [41] 

鄭和下西洋軍事目的説

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是針對帖木兒帝國而採取的行動,具體又包括聯絡印度抗擊帖木兒等説法。 [42]  但鄭和下西洋開始時,帖木兒本人已經去世,其繼承者則同明朝關係友好,加之該國已經開始分裂,帖木兒帝國不再對中國西陲形成威脅。 [43] 
此外,朱國禎認為鄭和下西洋有避免張士誠舊部通倭的用意。 [34]  [35]  鄭一鈞進一步指出,明初對南糧北運採取海運方式,永樂年間則先後改為海陸兼運和單行漕運,讓不再負責運糧的海員參加鄭和船隊,可以解決他們的出路問題,並避免他們鋌而走險、勾結倭寇等等;但他同時認為,這些只是鄭和下西洋的積極效果,而非其動因。 [32]  李新峯則結合下西洋與明成祖北伐在時段上的關係,推測朱棣或許對以南方軍士為主體的水軍缺乏信任,故在皇帝離京、北伐時儘量派水軍出洋以消除隱患。 [44] 

鄭和下西洋事件經過

鄭和下西洋第一次

鄭和下西洋路線示意圖 鄭和下西洋路線示意圖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鄭和第一次受命下西洋。 [45-46]  途經麻喏八歇國時,該國東西二王交戰,西王誤殺鄭和船隊登岸人員。事件發生後,西王派使者謝罪。鄭和鑑於西王請罪受罰,對該事件予以剋制。 [47] 
三佛齊舊港,鄭和招諭當地海盜陳祖義,陳祖義詐降,圖謀襲擊鄭和船隊。鄭和擊敗了他,殺敵五千餘人,燒燬敵船十艘,俘獲敵船七艘,生擒陳祖義等三人。 [48]  [49]  其後,鄭和任命廣東華僑施進卿為舊港之主。 [50]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船隊攜諸國使者、押陳祖義等俘虜還朝。明成祖下令斬殺了陳祖義等三人, [48]  [51]  又寬恕了謝罪的西王, [47]  並對鄭和此行感到滿意, [52]  賞賜了舊港之戰的有功將士; [53]  又因鄭和稱航海期間天妃多有感應,遣朱焯加以祭告。 [54-55] 

鄭和下西洋第二次

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 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
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準備,這次遠航的主要是送外國使節回國,規模較小。鄭和船隊在永樂五年(1407年)奉命出發,訪問了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羅(今泰國)、爪哇和蘇門答剌北部,然後再一次駛往印度洋,以柯枝和古裏為目的地。明朝使節們正式冊封古裏王,並在古裏刻石立碑以紀念這一盛事。這次的回國途中有一部分船隊訪問了暹羅和爪哇。 [5] 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佈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 [56]  永樂七年(1409年)夏,鄭和船隊還朝。
這次下西洋,《明實錄》及《明史》均未記載,上述永樂五年至七年的出訪時間系據《天妃之神靈應記》 [57]  ,學界就此仍存有爭議。

鄭和下西洋第三次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前三次下西洋路線圖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候顯率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艘,從太倉劉家港啓航,敕使占城賓童龍真臘暹羅,假裏馬丁,交闌山,爪哇,重迦羅,吉里悶地,古裏滿剌加彭亨,東西竺,龍牙迦邈,淡洋蘇門答剌,花面,龍涎嶼,翠蘭嶼,阿魯,錫蘭小葛蘭柯枝榜葛剌,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蘇祿等國。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
滿剌加當時是暹羅屬地, [58]  正使鄭和奉成祖命招敕,賜給當地酋長雙台銀印,冠帶袍服,樹碑並建立滿剌加國,暹羅自此不敢侵擾滿剌加。 [59]  滿剌加國王感念明朝的幫助,後曾於永樂十三年(1415年)親赴明帝國朝覲。 [58]  [60]  滿剌加九洲山盛產沉香黃熟香;鄭和等差官兵入山採香,得直徑八九尺,長八九丈的標本6株。
鄭和訪問錫蘭山國時,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被鄭和覺察,離開錫蘭山前往他國。回程時再次訪問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誘騙鄭和到國中,發兵五萬圍攻鄭和船隊,又伐木阻斷鄭和歸路。鄭和趁敵軍傾巢而出,國中空虛,帶領隨從二千官兵,趁夜突襲亞烈苦奈兒王城,破城而入,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 [61]  [62-63] 
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鄭和船隊還朝。成祖赦免了亞烈苦奈兒,下詔另擇賢君, [61]  [62]  進一步提高了明帝國在東南亞的威信。 [64]  對於下西洋將士,成祖下令在太倉宴請犒勞。 [65-66] 
此次航行,《明史》及《明實錄》均作永樂六年(1408年)九月成祖派遣鄭和等出發, [67-68]  且《明史》將此作為鄭和第二次下西洋。一説,《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是在這次航行中樹立的。 [64]  [69] 

鄭和下西洋第四次

《瑞應麒麟圖》 《瑞應麒麟圖》
永樂十年(1412年)十一月,成祖命正使太監鄭和,副使王景弘等奉命統軍二萬七千餘人,駕海舶四十,出使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柯枝古裏,南渤裏,彭亨吉蘭丹加異勒,勿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等國。 [70-71]  船隊於永樂十一年(1413年)出發,使團中包括官員868人,兵26800人,指揮93人,都指揮2人,書手140人,百户430人,户部郎中1人,陰陽官1人,教諭1人,舍人2人,醫官醫士180人,正使太監7人,監丞5人,少監10人,內官內使53人其中包括翻譯官馬歡,陝西西安羊市大街清真寺掌教哈三,指揮唐敬、王衡、林子宣、胡俊、哈同等。
鄭和先到占城,奉帝命賜占城王冠帶。到蘇門答剌時,蘇幹剌剛剛弒君篡位,明朝方面認為他是“偽王”,他則惱怒明廷不賞賜自己,遂率大軍截殺鄭和船隊。鄭和率明軍以及當地部隊奮戰並獲勝,追擊到喃渤利國,生擒了蘇幹剌。 [72]  [73]  (費信稱鄭和是奉明成祖消滅蘇幹剌 [74]  ,恐誤)船隊還曾在三寶壟休整一個月,期間鄭和、費信常在當地華人回教堂祈禱。鄭和命哈芝黃達京掌管佔婆華人回教徒。此後,船隊首次繞過阿拉伯半島,航行東非麻林迪(肯尼亞)。
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鄭和船隊回國。 [75-76]  九月,鄭和等人獻俘於北京,明廷誅殺蘇幹剌,賞賜立功將士。 [72]  [77]  同年十一月,麻林國等國使者嚮明廷進獻“麒麟”等獸。 [78-79]  (此前,榜葛剌特使也於永樂十二年(1414年)進獻“麒麟”。 [80-81]  )此“麒麟”被認為可能是長頸鹿,顯示出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56]  次年,成祖御製碑文,樹立“天妃宮碑”以示對天妃庇佑下西洋船隊的感謝。 [82] 

鄭和下西洋第五次

鄭和第四、五、六次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第四、五、六次下西洋路線圖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明成祖命鄭和等人護送古裏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裏、卜剌哇、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裏沙裏灣泥彭亨各國使者及舊港宣慰使歸國。 [83-84]  據署名蒲和日所立的“鄭和行香碑”,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1417年5月31日),鄭和在泉州行香。 [85]  [241]  同年秋後,鄭和率船隊出發, [86]  隨行有僧人慧信,將領朱真、唐敬等。鄭和奉命在柯枝詔賜國王印誥,封國中大山為鎮國山,並立碑銘文。忽魯謨斯進貢獅子、金錢豹、西馬;阿丹國進貢“麒麟”;祖法爾進貢長角馬;木骨都束進貢花福鹿、獅子;卜剌哇進貢千里駱駝、鴕雞;爪哇古裏進貢麾裏羔獸。鄭和船隊約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七月回國, [87]  當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朱棣下詔,按等級對下西洋將士進行賞賜。 [88] 

鄭和下西洋第六次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 [89-90]  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卜剌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麻林古裏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裏蘇門答剌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尼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剌和阿丹等國使節。 [91-93] 

鄭和下西洋暫停期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明成祖命鄭和前往舊港賜施進卿之子施濟孫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親的位置。 [94-95]  同年七月,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聞訊後即位,隨即調整了其父的擴張政策,對內採取措施減輕民困,對外進行戰略收縮。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的即位詔書中,明仁宗宣佈停止下西洋。 [96-97]  《明史》稱,鄭和是在返航後方才得知成祖去世,本次出航也是《明史》記載的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98]  另説鄭和未及成行,成祖即已去世,鄭和的使命被改交他人 [5] 
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鄭和被任命為南京守備,率下西洋的明軍鎮守南京。 [99] 

鄭和下西洋第七次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路線圖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路線圖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出使西洋忽魯磨斯、錫蘭山、古裏、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 [100-101]  (據《天方至聖實錄》等書,七月二十七日(8月15日),宣宗還曾就製造舟船等事下詔。 [102-104]  )隨行有太監王景弘、李興、朱良、楊真,右少保洪保等人。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根據明代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記載,有官校、旗軍、火長、舵工、班碇手、通事、辦事、書弄手、醫士、鐵錨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 [9] 
宣德六年二月七日(1431年3月20日),明宣宗因獲悉滿剌加國王欲親自前來朝貢、但被暹羅阻礙,故令鄭和向暹羅國王傳達敕諭,要求暹羅與鄰為善。 [105-106]  二月二十六日(4月8日),鄭和船隊抵達福建長樂港,在長樂停留約半年,在此期間,鄭和曾率領興平三衞指揮千百户和州府官員,到福建湄州嶼,賣辦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宮。又在長樂縣南山三峯塔寺之旁,修建長樂天妃宮(十一月建成),樹立《天妃靈應之記》碑 [107]  並鑄造銅鐘一口,銘文:“永遠長生供養,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監鄭和,王景弘同官軍人等,發心鑄造銅鐘一口。”
這次航行,鄭和船隊從竹步西行,最遠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峽。 [108]  一説鄭和在這次航行的過程中去世。 [109] 

鄭和下西洋事件結果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宣德九年(1434年),王景弘率船隊出使蘇門答臘等南洋國家, [109-111]  船隊約在年末回國。 [112-113]  宣德十年(1435年),宣宗去世,明英宗繼位。同年,隨王景弘船隊入貢的蘇門答臘國王之弟哈尼者罕奏國王老耄,明廷嘉許老王,令老王之子嗣位。 [114-115] 
正統元年(1436年),明廷遣古裏、蘇門答臘等十一國使臣隨同爪哇使臣出航,並請爪哇國王分送其他國家的使者回國。 [116-117]  一説,輔政大臣還曾於該年以明英宗的名義命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停罷採買營造,並由此終止下西洋貿易; [118-119]  這與《明實錄》原文有出入,或為誤讀。 [120-121]  但無論如何,下西洋已然落幕。 [109] 
天順二年(1458年)至三年(1459年),太監福安幾次嚮明英宗派陳奏自下西洋停罷後珍珠、黃金等奢侈品不足, [122-125]  並曾請求派官員下西洋採購黃金,為明英宗所拒。 [126-127] 

鄭和下西洋事件影響

鄭和下西洋政治

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也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幹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有學者認為,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而這種政治秩序由於是基於傳統的“王者無外”、“懷遠以德”的觀念,故總體上是非侵略性的。 [128] 
拓展朝貢體系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5]  這種朝貢體系是非霸權(無論是軍事、政治、經濟還是宗教、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 [129]  鄭和也被視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130] 

鄭和下西洋經濟

開拓海外貿易
鄭和船隊購買的金錠(出土於梁莊王墓) 鄭和船隊購買的金錠(出土於梁莊王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
朝貢貿易以奢侈品(例如香料)為大宗,甚至有學者認為尋找海外香料、滿足國內需求,是促成鄭和下西洋的一個根本原因。 [19]  官方貿易是在官方主持下展開,遵循平等自願、等價交換等原則,其使用的“擊掌定價法”傳為美談。民間貿易則由私人自發展開,例如據考證鄭和船隊的官兵便可以攜帶商品在沿線國家展開貿易。 [22] 
改進國內生產
學界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例如,性堅質細的海外硬木因鄭和下西洋而進入中國,使中國匠師們對於硬木操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131]  在陶瓷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而進口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 [132]  ,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一説,景泰藍的發展也與鄭和下西洋有關。 [133] 
引發財政危機
鄭和下西洋以朝貢貿易為主,“政治掛帥”而忽視經濟實利,有“厚往薄來”之説 [38]  ,從而也使得遠航難以為繼。有報道稱,鄭和下西洋以及朱棣對這些外邦朝貢者的大量賞賜,引發了帝國的恐慌,僅耗費銀兩一説即達600萬兩, [134]  還不包括對兩萬官兵的嘉獎。由於船隊攜帶銅錢出國收購,致使銅錢大量外流,造成國內“錢荒”,嚴重消耗了國庫儲備,引起錢幣的大規模貶值。 [135] 

鄭和下西洋文化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也留下了介紹沿岸國家、地區情況的地理著作以及航海圖。
宗教文化
有觀點認為,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傳播, [136]  《三寶壟華人編年史》被認為是這方面的一項證據。 [137]  在伊斯蘭教的輸入方面,鄭和船隊的分船隊曾經到達天方國,帶回了該國大清真寺的寫真畫本, [138]  加強了中國和伊斯蘭教文化區的聯繫。 [139]  鄭和船隊也在海外傳播佛教,《佈施錫蘭山佛寺碑》就是這方面的例證。還有推測稱,以天妃信仰為代表的道教也隨鄭和船隊在海外傳播。 [140] 
地理著述
鄭和航海圖
鄭和航海圖(24張)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瞭解。航海的參與者中,馬歡留有《瀛涯勝覽 [141] 費信有《星槎勝覽 [142] 鞏珍有《西洋番國志》,介紹下西洋途徑諸國的情況。 [1]  在地理認識上,鄭和下西洋後,“西洋”一詞的含義更為擴大,有了泛指海外諸國、外國之意。 [143] 
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明代中晚期茅元儀將之收錄在《武備志》中,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羣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羣島(石塘)、中沙羣島(石星石塘)。《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 [144]  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1]  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 [22] 
《鄭和航海圖》拼接註釋版全圖
此外,有觀點認為《兩種海道針經》中的《順風相送》的成書也與鄭和下西洋有關。 [145-146] 

鄭和下西洋事件評價

  • 顧起元:按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後此員外陳誠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駕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裏,而遍歷二十餘國者也······惜哉!其以取寶為名,而不審於《周官·王會》之義哉! [26] 
  • 何喬遠:葢太監鄭和與王景弘、侯顯輩領之有歲。當是時,四夷君長,執贐獻琛,頂踵相望。賜宴之日,有忭舞天日,稽首闕庭,嘆未嘗有,譯鞮之館,充牣旁皇,奕然壯觀矣。然而往來使送接伴賞賚,費亦不貲。 [147] 
  • 茅元儀·:夫勞近以務遠,君子不取也。不窮兵,不疲民,而禮樂文明赫昭異域,使光天之下,無不沾德化焉,非先王之天地同量哉。唐起於西,故玉關之外將萬里;明起於東,故文皇帝航海之使不知其幾十萬裏。天實啓之,不可強也。 [148] 
  • 萬斯同等《明史稿》:①諸邦憚其兵威,且貪中國財物,莫不稽顙稱臣,厚禮使者。是蠻邦絕域、前代所不賓者,亦皆奉表獻琛,接踵中國;或躬率妻孥,梯航數萬裏,面謁闕庭。殊方珍異之寶,麒麟、獅、犀、天馬、神鹿、白象、火雞諸奇畜,鹹充廷實,天子顧而樂之,益泛海通使不絕,中國物力亦頗為之耗焉。②和將命絕域,三擒賊魁,威震海外,自是諸番益欽其威信,凡所號令,罔敢不服從,而番人利中國貨物,益互市通商,往來不絕。③所至頒中華正朔,宣揚文教,俾天子聲靈,旁連於無外。自古奉使絕徼,擒王摧敵,數建奇勳,未有若和之盛者也。自宣德以還,中華聲教,漸不及遠,殊方雖以時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年老且死,不復能奉使矣。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示外蕃,故俗傳三寶太監下西洋,為明世盛事雲。(諸版本文字有差異,此據南京圖書館藏清佚名《明史稿・鄭和傳》) [149] 
  • 張廷玉等《明史》: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23] 
  • 梁啓超:①鄭和之後,再無鄭和。②鄭和之業,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③其希望之性質安在,則雄主之野心,欲博懷柔遠人、萬國來同等虛譽,聊以自娛耳。 [150] 
  • 伯希和:十五世紀初中國人的偉大海上旅行。 [151] 
  •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152] 
  • 蔡東藩:雖宣威異域,普及南洋,為中國歷史所未有,然以天朝大使,屬諸閹人,褻瀆國體,毋亦太甚。且廣齎金帛,作為招徠之具,以視西洋各國之殖民政策,何其大相徑庭耶?人稱鄭和為有功,吾獨未信。 [153] 
  • 呂思勉:自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對於南方的航行,更為熟悉,華人移殖海外的漸多,近代的南洋,華人成為其地的主要民族,其發端實在此時。然此亦是社會自然的發展,得政治的助力很小。 [10]  [154] 
  • 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繫,很多國家都在和他的接觸之後派使者來中國貿易。鄭和下西洋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在他的影響下,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鄭和的歷史功績是不能磨滅的。 [155] 
  • 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鄭和的出使遠航,在古代中國對外關係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見的壯舉,它增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1] 
  • 柏楊:他們(鄭和與張騫對國家的貢獻和東西方文化交流,有偉大的功績。不過,張騫處在一個朝氣蓬勃的時代,而鄭和卻處在一個暮氣日增的時代,所以結局完全不同。 [156] 
  • 斯塔夫裏阿諾斯:①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②15世紀早期明朝航海業的異乎尋常的歷史,提供了中國官方對海外活動報消極態度的最富戲劇性的實例。這些航海範圍驚人,顯示了確實證明中國在世界航海業中居領先地位的技術優勢。隨之而來的是,皇帝下達的禁止進一步海外探險的命令和官方對這一命令的立即執行。③正是體制結構和向外拓展的動力方面的方面的根本差別,在世界歷史的這一重要轉折關頭,使中國的力量轉向內部,將全世界海洋留給了西方的冒險事業。由此,不可避免的結局是偉大的“天朝”在數世紀內黯然失色,而西方蠻族此時卻嶄露頭角。 [157] 
  • 劍橋中國明代史》:鄭和的這些遠航背後的目的實現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們是要尋訪建文帝,那麼,它們獵取的是一個虛幻的目標,並且失敗了。如果這些壯舉是意在揚永樂帝的聲威於殊方異域,在於顯示中國的兵力,在於增長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在於保護華人的利益,或者在於再找些新的民族參加朝貢系統,那麼,它們的目的當然都已實現,儘管明朝政府此後沒有繼續實現這些目的而充分加以利用。 [5] 
  • 鄧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 [158] 
  • 黃菊:鄭和下西洋傳播了中華文明,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經貿往來,擴大了中外友好關係,為世界航海事業和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既是中國人民的光榮,也是全人類的自豪。 [159-160]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沒有侵佔別國一寸土地,帶給世界的是和平與文明,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國與有關國家和人民加強交流的誠意。 [161] 
  • 胡錦濤:中華民族歷來愛好和平,主張強不凌弱、富不侮貧,主張協和萬邦。早在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龐大船隊4次到達非洲東海岸。他們給非洲人民帶來的是和平的願望和真誠的友誼,而不是刀劍槍炮和掠奪奴役。 [162] 
  • 李卓輝:歷史上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艦隊這麼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而是調解糾紛,打擊海盜。 [163] 
  • 新華社:①28年間,鄭和船隊造訪了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等地的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儘管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船隊,但他們並沒有侵佔、掠奪,而是始終對所有國家、民族以禮相待,友好交往。②鄭和,這位航海史上的先驅,以智慧為舵,揚起和平的風帆,締造了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厚植了“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色與民心基石,書寫了中國同其他國家友好交往的千古佳話。 [164] 

鄭和下西洋事件爭議

鄭和下西洋爭議概況

鄭和下西洋作為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在近代以來得到中外學者的重視,然而由於歷史資料缺乏或彼此有出入,加之評價標準、分析路徑等的差異,學界就鄭和下西洋爭議頗多。其中,僅涉及鄭和本人的,就有關於其主要宗教信仰(有伊斯蘭教説 [165-166]  、佛教説 [167-170]  、道教説 [171]  、多元信仰 [172]  等等觀點 [173-174]  )、“海權思想” [175]  [175-182]  、死亡的時間地點 [183]  等的爭議,這些詳見詞條“鄭和”,本詞條主要梳理其他有關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的爭議。

鄭和下西洋寶船大小

寶船模型 寶船模型
關於鄭和航海船隻(尤其是寶船),《西洋番國志》等均概言其巨大,但缺少具體尺寸。 [184-185]  不過,《皇明紀略 [186-188]  、《客座贅語》 [8]  [26]  等也有零星記錄。其中,馬歡所撰《瀛涯勝覽》一書,部分版本的卷首記載稱:“寶船六十三號,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 [184]  這段記載提供了寶船具體的尺寸,《明史·鄭和傳》的説法與此相同。 [23]  在明代南京龍江船廠遺址上,兩次出土了全長超過11米的巨型舵杆 [184]  ,似可與之相符。而支持存在大“寶船”的鄭和研究學者,也為數不少,如鄭鶴聲、鄭一鈞 [189] 莊為璣 [190]  等著名學者均持此説。
學界也存在反對觀點。通過對《瀛涯勝覽》多種版本的比對,有學者指出寶船尺寸的記載很可能並非出自馬歡本人之手,而是後人的附會。 [191]  而附會的來源,可能是小説《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192] 

鄭和下西洋檔案去向

據《殊域周咨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憲宗成化年間,皇上下詔命兵部查三保舊檔案,兵部尚書項忠派官員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車駕郎中劉大夏事先藏起來。項忠追問官員,庫中檔案,怎麼能夠失去?當時在場的劉大夏説:“三保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萬計,就算取得珍寶有什麼益處?舊檔案即使還在,也當銷燬,怎麼還來追問?。” [193-194] 客座贅語》則稱劉大夏焚燬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 [8]  [26] 
百家講壇2017/07/23期:鄭和下西洋(1)不翼而飛的檔案截圖 百家講壇2017/07/23期:鄭和下西洋(1)不翼而飛的檔案截圖
對於劉大夏銷燬檔案説, 也有學者提出了質疑。其一,《大明律》嚴禁銷燬官文書,如果劉大夏銷燬官文書,不可能不受懲罰,但劉大夏反而平步青雲;其二,劉大夏的墓誌銘只記載了其藏匿徵安南檔案而沒記載其銷燬下西洋檔案;其三,綜合判斷下,所謂劉大夏銷燬下西洋檔案有移花接木之嫌,可能是根據劉大夏藏匿徵安南檔案而虛構的故事。 [195-196]  即使是《殊域周咨錄》的記載,也並未指明是劉大夏銷燬了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而只是他表明自己對於下西洋的態度。
《鄭和出使水程》應當包括大量原始資料,如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制、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大批鄭和檔案如果沒有被劉大夏銷燬,則其去向仍然是個謎。大批鄭和檔案失蹤,給鄭和研究帶來很大的困難和限制。

鄭和下西洋航行範圍

中國學界一般認為,鄭和航海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即今肯尼亞和坦桑尼亞一帶。域外存在不同看法。李約瑟曾引地圖學家弗拉·毛羅所言,稱1420年鄭和艦隊已越過好望角。澳大利亞人菲茨拉德認為,鄭和的船隊有可能到達澳大利亞西北的達爾文港。.馬來西亞學者祖菲加提出,鄭和艦隊於1422年到達了南極。 [197] 
天下全輿總圖 天下全輿總圖
在2002年出版的暢銷書《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中,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又提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實現環球航行、且先於西方發現美洲和大洋洲的論點。其證據包括所謂鄭和船隊繪製的世界地圖、《異域圖志》所繪製的各地動物、考古證據以及DNA分析等。 [198]  其中的世界地圖即中國律師劉鋼收藏的《天下全輿總圖》。劉鋼稱該圖是永樂十六年(1418年)《天下諸番識貢圖》的複製品。他本人又撰寫了《古地圖密碼》一書加以論證。 [199] 
中國學界對上述外國學者的觀點普遍持否定態度,尤其反對孟席斯的觀點。 [197]  外國也有學者對《天下全輿總圖》提出了質疑。 [200]  反駁理由包括當時的中國人幾乎無人接受地圓説,不可能嘗試環球航行;經緯線繪圖法尚未傳入中國,著名的《鄭和航海圖》也只是一字排開繪製而成的,等等。 [201-202]  反駁者並且指出,脱離史實的宣揚不僅不能激發激發中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反而“只能是對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的嘲弄”。 [203] 

鄭和下西洋停罷原因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細節 明代東西洋航海圖細節
從1405年開始,鄭和先後七次下西洋,之後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漸終止,在鄭和最後一次航行回到國內(1433年)之後80年,葡萄牙人來到了澳門,原來行駛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經被歐洲人控制了。對於下西洋活動停罷乃至中國航海事業衰落的原因,學界多有討論。
戰略重點轉移
有觀點認為,明初時海外威脅受到重視,故有鄭和下西洋之事。然而,或許鄭和過於成功了,“他的海軍滿載榮譽勝利歸來,並確認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因此“鄭和與他的隨從也可以説失去了繼續遠航的意義”(“永樂年間中國的海上世界”,《王賡武自選集》)。由於不再擔心來自海上的威脅,明朝帝國的安全戰略便轉向北方。 [204]  也有學者認為,是頑固的封建思想以及農業帝國的土地觀念戰勝了海洋觀念,導致下西洋的終止。 [135] 
虛耗靡費太甚
鄭和所刻《佛説摩利支天菩薩經》卷末 鄭和所刻《佛説摩利支天菩薩經》卷末
中國航海史研究會認為,明帝國是出於財政上的考慮,停止了海上遠航。在明朝帝國內部,從一開始就存在着對遠航的不同意見。這是一項投入很大的事業,據統計,永樂年間,新建和改建約二千艘海船,其中每隻寶船造價約五六千銀兩,船上裝載的各種賞賜物品花費很大。 [204]  鄭和艦隊寶船之大,並不完全取決於實際需要的載重量,而是為了給人“巍如山丘,浮動波上”的觀感。為了保證造船質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 [205]  “支費浩繁,庫藏為虛”,被認為是下西洋終止的直接原因。 [135] 
不過,有學者認為明朝在洪武、永樂的基礎上達到仁宣之治,單從財力上講,此時遠航的物質條件應該較永樂年間更為充足。 [1] 
歷史人物相關因素
除以上種種因素外,學者論及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
  • 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爭權奪利,以鄭和為代表的宦官集團失敗; [135]  [157] 
  • 仁宗、宣宗二帝在閲歷及個人能力上遠遜於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會的穩定,他們無力也無心向外開拓發展,轉而以守成為主; [1] 
  • 鄭和的去世,使下西洋失去了“最重要的領導者”,船隊無法再連續出航。 [32] 
無論如何,中國就此和人類社會史上一次偉大的轉折擦身而過。

鄭和下西洋中西對比

15世紀的中西方遠航活動地圖(《全球通史》附圖) 15世紀的中西方遠航活動地圖(《全球通史》附圖)
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最後到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開闢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航線。這一系列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創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蹟。總而言之,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其船舶技術之先進,航程之長,影響之巨,船隻噸位之大,航海人員之眾,組織配備之嚴密,航海技術之先進,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罕有其匹的。他們的航海成就顯然絲毫不比西方人遜色,甚至在航海時間,船隊規模以及航海技術諸方面,均是哥倫布等人的航海活動所望塵莫及的。
大航海時代中的鄭和下西洋 大航海時代中的鄭和下西洋
然而也有學者指出,鄭和遠航與西方人開闢新航路有着截然不同的後果。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雖然聲勢浩大,但明成祖和鄭和死後不久,中國船隊便絕跡於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國的航海事業突然中斷了,這使得中國與西洋各國業已建立起來的聯繫戛然而止。從此,中國人傳統的海外貿易市場逐漸被歐洲人所佔據,並最終退出了正在醖釀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場。相反,哥倫布和達·伽馬開闢新航路後,在西歐激起了遠洋航海的熱潮。在中國,作為國家的政治任務,鄭和下西洋對於中國的經濟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東方的商品和航海貿易的利潤直接加速了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
還有觀點着眼於鄭和下西洋中含有的國家壟斷海洋的傾向,認為,從表面上看,鄭和船隊每次出海,“雲帆蔽日”,浩浩蕩蕩,但從實質上看,卻是“孤帆遠影”,它的後面沒有,也不許跟隨民間海商的船隊。明成祖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一再下令“仍禁頻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禁頻海民私通海外諸國”,對於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嚴厲的海禁危及沿海居民的生計, [206]  而且導致在停止國家組織的鄭和下西洋活動的同時 [204]  ,海洋也被封閉起來了。亦即,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滿足,一旦他們聽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從國家層面到百姓層面,徹底地封鎖了海洋,以至於造成了在世界史的關鍵時期海洋在中國近代史上的缺位。 [204] 
也有論者提出,學界在鄭和下西洋的研究偏好中西對比,尤其是傾向於用西方的航海模式否定東方,可能是受到“歐洲中心論”束縛的體現。 [207] 

鄭和下西洋後世紀念

鄭和下西洋紀念地名

1993年中國南海地區地圖 1993年中國南海地區地圖
南海島礁
1947年、1983年,中國政府以明成祖、明宣宗兩位下西洋發起者的年號,以及鄭和等下西洋領導者、參與者以及其他相關人物的姓名,命名南海西沙羣島南沙羣島的諸島礁。
西沙羣島:永樂羣島宣德羣島,分別是西沙羣島中位於西部和東部的兩組羣島。
南沙羣島:鄭和羣礁尹慶羣礁尹慶:配合鄭和行動的明朝宦官);馬歡島費信島鞏珍礁(鞏珍礁為1983年首次命名);景宏島晉卿島道明羣礁楊信沙洲(紀念施進卿梁道明、楊信等相關人物)。 [208] 
海底地物
2015年,中國命名的124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中,涉及鄭和下西洋的有鄭和海嶺鞏珍海丘羣鞏珍圓海丘 [209-210] 
2016年《南海地質地球物理圖系(比例尺1:200萬)》標註的南海海底地名中 [211]  ,涉及鄭和下西洋的包括馬歡海丘、費信海丘、尹慶海山、景宏海山等。此外,還有以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命名的長寧海丘,以鄭和船隊的船隻類型命名的寶船海丘、戰船海丘和水船海丘。 [208] 
此外,在印度尼西亞等國,也留下了與鄭和有關的地名(例如三寶壟),還有以鄭和命名的寺廟等等。 [212]  此類地名詳見詞條鄭和

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

為紀念鄭和在航海史上的偉大功績,中國郵政部門曾於1985年7月11日發行了《鄭和下西洋580週年》紀念郵票一套4枚。2005年7月11日,中國郵政又發行了《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郵票一套3枚,小型張1枚。 [213] 

鄭和下西洋紀念活動

靜海寺今景 靜海寺今景
2005年7月11日,被確定為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日。中國舉行包括文物展、紀念大會 [160]  [214]  在內的系列紀念活動。 [215]  國務院也正式批准將每年的7月11日(也即鄭和下西洋的決策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 [216]  同年連戰訪問大陸時,胡錦濤總書記贈以象徵和平開放的“鄭和七寶寶船”模型。 [217-218] 
在境外舉行的有關鄭和下西洋的紀念活動也有很多。例如,2006年“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展覽在津巴布韋舉辦。 [219]  2019年1月15日,“鄭和下西洋”圖片展在法國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總部開幕。 [220] 

鄭和下西洋藝術作品

鄭和下西洋小説戲劇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插圖(萬曆刊本) 《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插圖(萬曆刊本)
羅懋登著《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221] 
明無名氏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 [222] 
晚清彭鶴齡小説《三保太監下西洋》; [223] 
此外,當代中國還有話劇《鄭和下西洋》 [224-226]  和同名交響京劇、 [227]  滇劇 [228]  ,以及歌劇《鄭和》、歌舞劇《鄭和與海》等等; [229]  域外藝術家也以包括木偶劇在內的多種形式演繹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 [230] 

鄭和下西洋影視作品

1977年金翁執導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231] 
1987年中菲聯合出品電影《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232-233] 
1985年朱祖貽編劇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234-235] 
2005年陳騫 、王俊執導紀錄片《1405鄭和下西洋》; [236]  同年,還有美國紀錄片《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 [237] 
2008年美國紀錄片《海神》; [238] 
2009年吳建榮執導動畫片《鄭和下西洋》; [239]  馬驍執導電視劇《鄭和下西洋》。 [240] 
參考資料
  • 1.    第四節 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  .語文備課大師[引用日期2018-09-29]
  • 2.    福建:鄭和史蹟--靜靜"等風來"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16-01-18]
  • 3.    "鄭和碑"碑文糾正《明史》多處錯誤 曾戰亂中遺失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16-01-18]
  • 4.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和經事三朝,先後七奉使,所歷占城、爪哇、真臘、舊港、暹羅、古裏、滿剌加、渤泥、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大葛蘭、小葛蘭、西洋瑣裏、瑣裏、加異勒、阿撥把丹、南巫裏、甘把裏、錫蘭山、喃渤利、彭亨、急蘭丹、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兒、沙裏灣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兒,凡三十餘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廢亦不貲。自宣德以還,遠方時有至者,要不如永樂時,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後,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故俗傳三保太監下西洋,為明初盛事雲。
  • 5.    劍橋中國明代史·永樂統治時期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9]
  • 6.    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0年:第77-78頁
  • 7.    Anchor Location of Zheng He's Voyages  .中國日報網.2017-08-25[引用日期2019-12-28]
  • 8.    《客座贅語》卷一之《寶船廠》:今城之西北有寶船廠。永樂三年三月,命太監鄭和等行賞賜古 裏、滿剌諸國,通計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書手共二萬七千八 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 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所經國,曰占城,曰爪哇,曰舊港,曰 暹羅,曰滿刺伽,曰阿枝,曰古俚,曰黎伐,曰南渤裏,曰錫蘭,曰裸形, 曰溜山,曰忽魯謨斯,曰啞魯,曰蘇門答剌,曰那孤兒,曰小葛蘭,曰祖 法兒,曰吸葛剌,曰天方,曰阿丹。和等歸建二寺,一曰靜海,一曰寧 海。按此一役,視漢之張騫、常惠等鑿空西域,尤為險遠。後此員外 陳誠出使西域,亦足以方駕博望,然未有如和等之泛滄溟數萬裏,而 遍歷二十餘國者也。當時不知所至夷俗與土產諸物何似,舊傳冊在 兵部職方,成化中中旨諮訪下西洋故事,劉忠宣公大夏為郎中,取而 焚之,意所載必多恢詭譎怪、遼絕耳目之表者。所徵方物,亦必不止 於蒟醬、邛杖、蒲桃、塗林、大鳥卵之奇,而《星槎勝覽》紀纂寂寥,莫叮 考驗,使後世有愛奇如司馬子長者,無復可紀,惜哉!其以取寶為名, 而不審於《周官·王會》之義哉!或曰: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 海上諸國者,假此蹤跡之。若然,則聖意愈淵遠矣。
  • 9.    前聞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9]
  • 10.    中國通史 第四十七章 明朝的盛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20]
  • 11.    陳文源. 明朝與安南關係研究[D]. 暨南大學, 2006.
  • 12.    萬明. 明太祖“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念與實踐[J]. 人民論壇, 2017(10).
  • 13.    鄭寧. “不徵之國”與明初國際秩序的構建[J].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49(5):62-69.
  • 14.    安藝舟. 十五"不徵之國"新論——兼談明太祖的地緣政治理念[J]. 東南亞研究, 2015(5):98-105.
  • 15.    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列傳第二百十四·外國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21]
  • 16.    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11-21]
  • 17.    楊永康, 張佳瑋. 論永樂“郡縣安南”對“鄭和下西洋”之影響[J]. 文史哲, 2014(5):106-114.
  • 18.    李伯重. 明清江南地區造船業的發展[J].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9(1):24-30.
  • 19.    嚴小青, 惠富平. 鄭和下西洋與明代香料朝貢貿易[J]. 江海學刊, 2008(1).
  • 20.    □ 魏巍. 古代航海技術與鄭和下西洋[J]. 中國水運, 2005(9):54-55.
  • 21.    許亞洲. 為下西洋奠定基礎的中國曆代造船技術[J]. 鄭和研究, 2007(3):62-68.
  • 22.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航程與功績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05-15]
  • 23.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24.    談譚. 鄭和下西洋動因新探[J]. 世界宗教研究, 2005(2):99-107.
  • 25.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驚人發現 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網易新聞.2005-05-24[引用日期2018-09-13]
  • 26.    (明)顧起元撰;孔一校點.歷代筆記小説大觀 客座贅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1
  • 27.    鄭曉撰.鄭端簡公今言類編 (一至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283
  • 28.    《萬曆野獲編》卷一之《建文君出亡》:建文君出亡再歸。其説不一。陸文裕謂從雲南到闕。有故臣太監吳誠識之。遂留之內廷。以壽終。葬金山。鄭端簡之説亦如之。獨薛方山憲章錄雲。正統十二年。廣西思恩州獲異僧楊應能。升州為府。以土知州岑瑛為知府。異僧即建文也。亦以吳誠為證。初不言其偽。實錄則雲。正統五年。有僧年九十餘。自雲南至廣西。語人曰。我建文帝也。張天師言我四十年苦。今數滿宜返國。詣思恩自言。岑瑛送之京師。會官鞫之。其姓名為楊應祥。鈞州人。洪武十七年度為僧。遊兩京雲貴。以至廣西。上命錮錦衣獄而死。同謀僧十二人俱戍邊。凡三説俱不同。弇州獨以實錄為真。而薛所紀相近。又云。思恩故府。未聞某年升州為府。則大不然。按思恩本元邕州。屬田州府路。本朝洪武間。土官岑永昌歸附。授思恩知州。仍屬田州府。永樂初改屬布政司。永昌死。子瑛襲。至正統四年。瑛以殺賊功。升田州府知府。仍管思恩州。 【 升府事。見正統四年十月。實錄內可查。】 瑛欲並有田州。與知府岑紹交惡。總兵官柳溥議升思恩為府。益以諸峒。詔從之。尋改稱軍民府。瑛累升參政。改都指揮使。傳至孫濬。又與田州知府岑猛交兵逐之。濬後敗。其妾入官為婢。即故相焦泌陽所嬖者。至正德七年。始改流官。以至於今。然則思恩本以州改府甚明。薛仲常謂為獲僧而改固誤。弇州以為無改府事。則又誤之誤矣。大抵少帝之出。存亡不可知。其來歸也。為真為偽。亦未可臆斷。但建文帝以洪武丁巳年生。至正統初不過六旬。而楊應祥自稱九十餘。則假託立見。不待鞫已明矣。史官撰實錄。自宜用雋不疑縛成遂故事。以正國體。即真如陸文裕、鄭端簡所言。亦不過令終其天年。英宗聖主。薛文清、李文達輩賢相。處分似亦宜然。但懿文太子之祀不廢。而少帝猶然。若敖之鬼。是在聖子神孫。用故主事楊循吉。及近年庶子王祖嫡。通政司沈子木等之議。續其烝嘗。若子產所謂。有以歸之斯可矣。至唐隱太子巢刺王立後故事。未敢輕議也。近年陳南充議開局修史。言官因請復建文紀年。上命建文朝事。俱附太祖本紀之末。而不沒其年號。會修史中輟。不果行。○少帝自地道出也。蹤跡甚秘。以故文皇帝遣胡濙託訪張三丰為名。實疑其匿他方起事。至遣太監鄭和浮海。遍歷諸國。而終不得影響。則天位雖不終。而自全之智有足多者。當時倘令故臣隨行。必立見敗露。近日此中乃有刻致身錄者。謂其先世曾為建文功臣。因侍從潛遁為僧。假稱師徒。遍歷海內。且幸其家數度。此時蘇、嘉二府逼近金陵。何以往來自由。又賡和篇什。徜徉山水。無一譏察者。況胡忠安公之出使也。自丁亥至丙申。遍行天下。凡十年而始報命。觀忠安傳中雲。窮鄉下邑。無不畢至。胡為常州人。去此地僅三舍。且往來孔道也。豈建文君臣。能羅公遠隱身法耶。所幸偽撰之人。不曉本期典制。所稱官秩。皆國初所無。且妄創俚談。自呈敗缺。一時不讀書不諳事之人。間為所惑。即名士輩。亦有明知其偽。而哀其乞憐。為之序論。真可駭恨。蓋此段大謊。又從老僧楊應祥假託之事。敷演而成。若流傳於世。誤後學不小。又傳信錄雲。宣宗皇帝。乃建文君之子。傳至世宗。皆建文之後。此語尤可詫。蓋祖宋太祖留柴世宗二子。及元末所傳順帝為宋端王合尊幼子二事。而附會之耳。乃不自揆。僭稱傳信。此與近日造二陵信史者何異。庸妄人自名為信。他人何嘗信之。此皆因本朝史氏失職。以至於此。○甲戌年。今上御日講。問輔臣以建文君出亡事。張居正對曰。此事國史無考。但相傳正統間。於雲南郵壁題詩。有流落江湖數十秋之句。一御史異而詢之。自言建文帝。欲歸骨故土。遂驛召入宮養之。時年已七八十。後不知所終。蓋江陵亦不曾記憶英錄中有此事也。
  • 29.    萬曆野獲編卷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1]
  • 30.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濙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母喪乞歸,不許,擢禮部左侍郎。十七年復出巡江浙、湖、湘諸府。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 31.    明史·卷一百六十九·列傳第五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1]
  • 32.    鄭一均著.論鄭和下西洋 第2版修訂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31-235,309
  • 33.    韓振華. 論鄭和下西洋的性質[J]. 廈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58(1):172-188.
  • 34.    《皇明大政記》卷九:西洋之遣,亦因高皇之緒而申之。太倉原有張氏所存海船,兵亦不少,既與海相習,便與海寇相通,倭亦乘之內犯,遂因盡驅之出洋。洋中諸國與西域相望,陳誠、李達等從陸,鄭和等從海。和之行,亦歸之建文。聖人行事,絕非為一端。揆因之諮訪,理亦有之。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竄人蠻夷中,其何能為?文皇豈見不及此,乃搖於聲影,有此舉動?······至謂珍奇競牣天府,則聖人之意,斷不在此
  • 35.    (明)朱國禎.皇明史概 上中下.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2:158
  • 36.    閻崇東. 鄭和下西洋有關問題之反思[J]. 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1):74-81.
  • 37.    温功義著.明代宦官.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49-51
  • 38.    紀念鄭和航海六百週年:歷史教訓同樣珍貴  .搜狐網.2005-07-11[引用日期2019-04-18]
  • 39.    範金民. 鄭和下西洋動因初探[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 1984(4):129-135.
  • 40.    桂棲鵬. 鄭和下西洋的文化歷史背景[J].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1):13-17.
  • 41.    馬敬《瀛涯勝覽序》:洪惟我朝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鹹命太監鄭和率領豪俊,跨越海外,與諸番貨,其人物之豐偉,舟楫之雄壯,才藝之巧妙,蓋古所未有。然也二帝之心,豈真欲誇多鬥靡於遠方哉!蓋聲名施及蠻貊,使普天之下,含靈蠢動悉沾德化,莫不知有其君而尊親焉。
  • 42.    池子華, 郭琳. 鄭和下西洋目的辨析[J]. 社會科學家, 1998(s2):86-88.
  • 43.    薄海昆. 鄭和時代的世界[J]. 世界知識, 2005(14):48-53.
  • 44.    林曉東,巫秋玉主編.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文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568-576
  • 4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四十三 永樂三年 六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46.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四十三》:(永樂三年六月)己卯 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往諭西洋諸國並賜諸國王金織文綺彩絹各有差
  • 47.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永樂五年九月)癸酉 爪哇國西王都馬板遣使亞列加恩等來朝貢謝罪先是爪哇國西王與東王相攻殺遂滅東王時朝廷遣使往諸番國經過東王治所官軍登岸市易為西王兵所殺者七百十人西王聞之懼至是遣人謝罪 上遣使齎敕諭都馬板曰爾居南海能修職貢使者往來以禮迎送朕當嘉之爾比與東王構兵而累及朝廷所遣使百七十餘人皆殺此何辜也且爾與東王均受朝廷封爵乃逞貪忿擅滅之而據其地違天逆命有大於此乎方將興師致討而遣亞烈加恩等詣闕請罪朕以爾能悔過姑止兵不進但念百七十人者死於無辜豈可已也即輸黃金六萬兩償死者之命且贖爾庶幾可保爾土地人民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安南之事可鑑矣
  • 4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永樂五年九月)壬子太監鄭和使西洋諸國還械至海賊陳祖義等初和至舊港遇祖義等遣人招諭之祖義降詐降而潛謀要卻官軍和等覺之整兵堤備祖義率眾來劫和出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餘人燒賊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二顆生擒祖義等三人既至京師命悉斬之 蘇門答剌古裏滿剌加小葛蘭阿魯等國王遣使比者牙滿黑的等來朝貢方物賜其使鈔幣銅錢有差仍命禮部賜其王錦綺紗羅鞍馬等物
  • 49.    費信《星槎勝覽·舊港》:永樂三年,我朝太宗文皇帝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舟師往諸番國。海寇陳祖義等聚三佛齊國,抄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被我正使深機密策,若張網獲獸而殄滅之,生擒厥魁,獻俘闕下,由此海內振肅。
  • 50.    馬歡《瀛涯勝覽·舊港國》:昔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全家逃於此處,充為頭目,甚是豪橫,凡有經過客人船隻,輒便刼奪財物。至永樂五年,朝廷差太監鄭和等統領西洋大寶船到此處。有施進卿者,亦廣東人也,來報陳祖義兇橫等情,被太監鄭和生擒陳祖義等,回朝伏誅,就賜施進卿冠帶,歸舊港為大頭目,以主其地。本人死,位不傳子,是其女施二姐為王,一切賞罪黜陟皆從其制。
  • 5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永樂五年 九月 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52.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和獻所俘舊港酋長。帝大悦,爵賞有差。舊港者,故三佛齊國也,其酋陳祖義,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諭,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和大敗其眾,擒祖義,獻俘,戮于都市。
  • 53.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永樂五年九月)己卯賞使西洋官軍舊港擒賊有功者指揮鈔一百錠彩幣四表裏千户鈔八十錠彩幣三表裏百户所鎮撫鈔六十錠彩幣二表裏醫士番火長鈔五十錠彩幣一表裏校尉鈔五十錠綿布三疋旗軍通事軍伴以下鈔布有差
  • 54.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七十一:戊午新建龍江天妃廟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時太監鄭和使古裏滿剌加諸番國還言神多感應故有是命
  • 5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七十一 永樂五年 九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56.    鄭和航海重大事件  .搜狐網[引用日期2019-04-13]
  • 57.    《天妃之神靈應記》:一‧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珎寶珎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廻還。
  • 58.    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自占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到龍牙門。入門往西行,二日可到。此處舊不稱國,因海有五嶼之名,遂名曰五嶼。無國王,止有頭目掌管。此地屬暹羅所轄,歲輸金四十兩,否則差人征伐。永樂七年己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寶船〕齎詔勑,賜頭目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刺加國,是後暹羅莫敢侵擾。其頭目蒙恩為王,挈妻子赴京朝謝,貢進方物,朝廷又賜與海船回國守土。
  • 59.    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賜以雙台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域,為滿剌加國,其暹羅始不敢擾。
  • 60.    費信《星槎勝覽·滿剌加國》:永樂十三年,酋長感慕聖,挈妻攜子貢獻方物,涉海朝謝,聖上賞勞歸國。
  • 61.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六》:(永樂九年六月)乙已 內官鄭和等使西洋諸番國還獻所俘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並其家屬和等初使諸番至錫蘭山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及和歸復經錫蘭山遂誘和至國中令其子納顏索金銀寶物不與潛發番兵五萬餘劫和舟而伐木拒險絕和歸路使不得相援和等覺之即擁眾回船路已阻絕和語其下曰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乃潛令人由他道至船俾官軍盡死力拒之而躬率所領兵二千餘由間道急攻土城破之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頭目番軍復圍城交戰數合大敗之遂以歸羣臣請誅之 上憫其愚無知命姑釋之給與衣食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立為王以承國祀
  • 62.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六 永樂九年 六月 十六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63.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柰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二千餘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柰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於朝。帝赦不誅,釋歸國。是時,交阯已破滅,郡縣其地,諸邦益震讋,來者日多。
  • 64.    費信《星槎勝覽·錫蘭山國》: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齎捧詔敕、金銀供器、彩妝、織金寶幡,佈施於寺,及建石碑以崇皇圖之治,賞賜國王頭目。其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我正使太監鄭和等深機密策,暗設兵器,三令五申,使眾銜枚疾走,夜半之際,信炮一聲,奮勇殺入,生擒其王。永樂九年,歸獻闕下。尋蒙恩宥,俾復歸國,四夷悉欽。
  • 65.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六》:(永樂九年六月)戊午 上以官軍從鄭和自番國還者遠涉艱苦且有勞效遣內官趙惟善禮部郎中李至剛宴勞於太倉
  • 66.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六 永樂九年 六月 二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6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八十三 永樂六年 九月 二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9]
  • 6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八十三:癸酉太監鄭和等【校勘記:太監鄭和等:廣本抱本太上有遣字,是也。】賫勑使古裏滿剌加蘇門答剌阿阿魯【校勘記:阿阿魯:舊校刪一阿字。】加異勒瓜哇【校勘記:瓜哇:抱本瓜作爪,是也。】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小柯蘭南巫裏甘巴里諸國賜其王【校勘記:賜其王:廣本抱本其下有國字。】綿綺紗羅
  • 69.    沈鳴. 鄭和《佈施錫蘭山佛寺碑》碑文新考[J]. 東南文化, 2015(2):89-95.
  • 70.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四:(永樂十年十一月)丙申 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古裏南渤利彭亨急蘭丹加異勒忽魯謨斯比剌溜山孫剌諸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有差
  • 7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三十四 永樂十年 十一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72.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八:(永樂十三年九月)壬寅○蘇門荅剌國王宰奴裏阿必丁遣王子剌查加那因等貢方物太監鄭和獻所獲蘇門荅剌賊首蘇幹剌【蘇幹刺:抱本幹作斡,下同。】明史蘇門答剌傳作幹。等初和奉使至蘇門荅剌賜其王宰奴裏阿必丁彩幣等物蘇幹剌乃前偽王弟方謀弒宰奴阿必丁【宰奴阿必丁:舊校奴下補裏字。】以奪其位且怒使臣賜不及己領兵數萬邀殺官軍和率眾及其國兵與戰蘇幹剌敗走追至喃(氵享力)利國【追至喃(氵享力)利國:廣本抱本(氵享力)作渤,是也。】並其妻子俘以歸至是獻於行在兵部尚書方賓言蘇幹剌大逆不道宜付法司正其罪遂命刑部按法誅之命兵部錄官軍戰功於是水軍右衞流官指揮使唐敬流官指揮僉事王衡金吾左衞【校勘記:金吾左衞:廣本左作右。】流官指揮使林子宣龍江左衞流官指揮僉事胡後【校勘記:胡後:廣本抱本後作俊,是也。】寬河衞流官指揮同知哈只皆命世襲錦衣衞正千户陸通馬貴張通劉海俱陞流官指揮僉事其餘千百户旗軍王復亨【校勘記:王復亨:抱本亨作享,疑誤。】等百四十餘人陞用有差
  • 73.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十年十一月,覆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剌。其前偽王子蘇幹剌者,方謀弒主自立,怒和賜不及己,率兵邀擊官軍。和力戰,追擒之喃渤利,並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還朝。帝大喜,賚諸將士有差。
  • 74.    費信《星槎勝覽·蘇門答臘國》:永樂十一年,偽王蘇幹剌寇竊其國,王遣使赴闕陳訴請救,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統率官兵剿捕,生擒偽王。至永樂十三年歸獻闕下,諸番振服。
  • 75.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六》:(永樂十三年秋七月)癸卯 太監鄭和等奉使西洋諸番國還
  • 76.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六 永樂十三年 七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77.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六十八 永樂十三年 九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78.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七十 永樂十三年 十一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7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七十:○壬子○麻林國及諸番國進麒麟天馬神鹿等物 上御奉天門受之文武羣臣稽首稱賀曰 陛下聖德廣大被及遠夷故致此嘉瑞 上曰豈朕德所致此皆 皇考深仁厚澤所被及卿等勤勞贊輔故遠人畢來繼今宜益盡心秉德進賢達能輔朕為理遠人來歸未足恃也 朝鮮國王李芳遠遣陪臣朴子青【校勘記:朴子青:廣本抱本樸作樸,是也。】等貢方物賜之鈔幣
  • 80.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一百五十五:○丁丑榜葛剌國王賽弗丁遣使奉表獻麒麟並貢名馬方物
  • 8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五十五 永樂十二年 九月 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82.    《天妃宮碑》:仰維皇考太祖高皇帝,肇域四海,幅員之廣,際天所覆,極地所載,鹹入皈章。懷柔神人,幽明循職,各得其序。朕承鴻基,勉紹先志,罔敢惑怠,撫輯內外,悉俾生遂,夙夜競惕,惟恐弗逮。恆遣使敷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導以禮義,變其夷習,其初使者涉海洋,經浩渺,颶風黑雨,晦冥黯悿,雷電交作,洪濤巨浪,摧山倒嶽,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紛雜出沒,驚心駭目,莫不錯愕。乃有神人飄飄雲際,隱顯揮霍,下上左右,乍有忽無,以妥以侑。旋有紅光,如日煜煜流動,飛來舟中,凝輝騰耀,偏燭諸舟,熇熇有聲,已而煙消霾霽,風浪帖息,海波澄鏡,萬里一碧。龍魚遁藏,百怪潛匿。張帆蕩艫,悠然順適,倏忽千里,雲駛星疾。鹹曰:此天妃神顯靈,應默加佑相。歸日以聞,朕嘉乃績,特加封號曰“護國庇民妙靈臨應弘仁普濟天妃”,建廟于都城之外,龍江之上,祀神報貺。自是以來,神益顯休,應視前有加。凡使者及諸番國朝貢重譯而來者,海舶往還,駕長風,馭飛帆,驀數萬裏,若履平地,略無波浪憂險之虞,歌吟恬嬉,鹹獲安濟。或膠於淺,冒入險阻,則陵徙谷移略,無關閡,奇靈異效,莫可殫紀。今夫江湖之間,以環海視之,如池沼之多,猛風急浪,尚有傾檣破楫之患,而況於臨無涯不測之巨浸也哉!然則神之功於是為大矣。雖然,君國子民,其任在朕;而衞國庇民,必賴於神。陰陽表裏,自然之道,滄溟渤澥,神之攸司。凡風霆、雨露、寒暑、燥濕,調變惟宜,易沴為祥,奠危為安,鏟險為夷,皆神之能,其可無文以著其跡?爰書其事,建碑於宮,並系以詩曰: 湄州神人濯厥靈,朝遊玄圃暮蓬瀛,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 上帝有命司滄溟,驅役百怪降魔精,囊括風雨電雷霆,時其發泄執其衡。 洪濤巨浪帖不驚,凌空若履平地行,雕題卉服皆天氓,梯航萬國悉來庭。 神庇佑之功溥弘,陰翊默衞何昭明,寢宮奕奕高以閎,報祀蠲潔騰苾馨。 神之來兮佩瓏玲,駕飆車兮旖霓旌,云為扆兮霧為屏,靈繽繽兮倏而升。 視下土兮福蒼生,民安樂兮神攸寧,海波不興天下平,於千萬世揚休聲。 永樂十四年四月初六日。
  • 83.    《大明太宗孝文皇帝實錄卷一百八十三》:(永樂十四年十二月)丁卯 古裏爪哇滿剌加占城錫蘭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利不剌哇阿丹蘇門答剌麻林剌撒忽魯謨斯柯枝南巫裏沙裏灣泥彭亨諸國及舊港宣慰使司臣辭還悉賜文綺襲衣遣中官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彩絹等物偕往賜各國王仍賜柯枝國王可亦裏印誥並封其國中之山為鎮國山 上親制碑文賜之曰王化與天地流通凡覆載之內舉納於甄陶者體造化之仁也蓋天下無二理生民無二心憂戚喜樂之同情安逸飽暖之同欲奚有間於遐邇哉任君民之寄者當盡夫子民之道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肇域彼四海書雲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訖於四海朕君臨天下撫治華夷一視同仁無間彼此推古聖帝明王之道以合乎天地之心遠邦異域鹹欲使之各得其所蓋聞風而慕化者非一所也柯枝國遠在西南鉅海之濱出諸番國之外慕中華而歆王化久矣命令之至奉跽鼓舞順附如歸鹹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國聖人之教沾及於我乃數歲以來國內豐穰居有室廬食飽魚鱉衣足布帛老者慈幼少者敬長熙然而樂凌屬爭競之習無有也山無猛獸溪絕惡魚海出奇珍林產嘉木諸物繁盛倍過尋常暴風不興疾雨不作札沴殄息靡有害菑誠王化之使然也朕茲德薄何能若是非其長民者之所致歟乃封可亦裏為國王錫以印章俾撫治其民並封其國中之山為鎮國之山勒碑其上垂示無窮而絲以銘曰截彼高山作鎮海邦吐煙出雲為下國洪龐時其雨暘肅其煩歊作彼豐穰袪彼氛妖庇於斯民靡菑靡沴室家胥慶優遊卒歲山之嶄弓海之深矣勒此銘詩相為終始
  • 84.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一百八十三 永樂十四年 十二月 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85.    鄭和行香碑  .泉州網.2004-11-04[引用日期2019-04-13]
  • 86.    鄭一鈞.論鄭和下西洋 第2版修訂本.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71
  • 87.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十四年冬,滿剌加、古裏等十九國鹹遣使朝貢,辭還。覆命和等偕往,賜其君長。十七年七月還。
  • 88.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十四:官軍自西洋還 上諭行在禮部臣曰將士涉歷海洋逾十數載萬里【校:逾十數載萬里:載字衍。】経數十國蓋亦勞矣宜賞勞之於是都指揮人賞鈔二十錠指揮人十八錠千百户衞所鎮撫人十六錠火長人等八十五錠【校:火長人等八十五錠:廣本抱本八作人,是也。】旗軍人等十三錠【校:旗軍人等十三錠:廣本抱本等下有人字,是也。】
  • 89.    《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三十三》:(永樂十九年春正月)癸巳忽魯謨斯等十六國使臣還國賜鈔幣表裏復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就與使臣偕行
  • 90.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三十三 永樂十九年 正月 三十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91.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五十 永樂二十年 八月 十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8]
  • 92.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五十》:(永樂二十年八月)中官鄭和等使諸番國還暹羅蘇門答刺【校勘記:蘇門答刺:抱本刺作剌,是也。】哈丹等國悉遣使隨和貢方物交阯土官右參政掌三江府事杜維忠【校勘記:杜維忠:抱本維作惟。】奉化府知府陳誰交州府故知府杜希望之子璩宣化府當道縣知縣梁國輔【校勘記:梁國輔:抱本輔作補,疑誤。】等二十七人來朝貢金銀器及方物 皇太子令禮部悉宴勞之
  • 93.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十九年春復往,明年八月還。
  • 94.    《大明太宗文皇帝實錄卷二百六十七》:(永樂二十二年春正月)甲辰舊港故宣慰使施進卿之子濟孫遣使丘彥成請襲父職並言舊印為火所毀 上命濟孫襲宣慰使賜紗帽及花金帶金織文綺襲衣印銀令中官鄭和齎往給之
  • 95.    太宗文皇帝實錄 卷二百六十七 永樂二十二年 正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96.    《大明仁宗昭皇帝實錄卷一》:(永樂二十二年八月)丁巳 以嗣位遣英國公張輔吾 天地定國公徐景昌告 宗廟寧陽侯陳懋告 社稷 上躬告 几筵即皇帝位將即位中官傳旨鴻臚寺百官免上表賀行禮五拜三叩頭禮赴承天門外聽詔鴻臚寺宣旨百官訖 上登寶位朝羣臣大赦天下詔曰:······已於八月十五日祗告 天地 宗廟 社稷即皇帝位奉 祖考之洪祐仰 聖明之永圖屬茲蒞祚之初宣佈維新之命其以明年為洪熙元年所有合行事宜條示於後······一下西洋諸番國寶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倉等處安泊者俱回南京將帶去貨物仍於內府該庫交收諸番國有進貢使臣當回去者只量撥人船護送前去原差去內外官員速皆回京民稍人等各發寧家
  • 97.    仁宗昭皇帝實錄 卷一上 永樂二十二年 八月 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8]
  • 98.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二十二年正月,舊港酋長施濟孫請襲宣慰使職,和齎敕印往賜之。比還,而成祖已晏駕。
  • 99.    《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諸軍守備南京。南京設守備,自和始也。
  • 100.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六十七 :戊寅遣太監鄭和等賫詔往諭諸番國詔曰朕恭膺 天命祗嗣 太祖高皇帝 太宗文皇帝 仁宗昭皇帝大統君臨萬邦體 祖宗之至仁普輯寧於庶類已大赦天下紀元宣德鹹與維新爾諸番國遠處海外未有聞知茲特遣太監鄭和王景弘等賫詔往諭其各敬順 天道撫輯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凡所厯忽魯磨斯【校勘記:忽魯磨斯:廣本抱本磨作謨,是也。】錫蘭山古裏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渤利蘇門答剌剌撒溜山阿魯甘巴里阿丹佐法兒竹步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彩幣有差
  • 101.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宣德五年 六月 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102.    (清)劉智著.天方至聖實錄.北京:中國伊斯蘭教協會,1984:363
  • 103.    《清真釋疑補輯》:宣德五年七月二十六日,敕諭太監鄭和:“爾以所造龍船,乃 差內官高定住進來,果造得平穩輕妙,足見爾忠敬之心。朕甚嘉 悦,就賞賜爾物件,付與高定住,將來酬爾美意。仍於南京天財庫 支鈔十萬貫與爾為下番之費,其西洋諸番國事皆付託於爾。惟爾 心腹智識,老成舊人,以副朕委任之重爾宜慎之!得爾所奏,南京 城內三山街禮拜寺被焚,爾因祈保下番錢糧人船,欲要重修蓋造。 此爾尊敬之心,何可怠哉!爾為朝廷遠使,既已發心,豈廢爾願 恐爾所用人匠及材料等項不敷,臨期誤爾工程,可於南京內官監或 工部支取應用,乃可完備,以候風信開船。故諭。”
  • 104.    (清)唐晉徽輯錄,海正忠校注.清真釋疑補輯.香港:藍月出版社,2006:130
  • 105.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七十六:滿喇加國【校勘記:滿喇加國:抱本喇作剌,下同。】頭目巫寶赤納等至京言國王欲躬來朝貢但為暹羅國王所阻暹羅素欲侵害本國本國欲奏無能書者今王令臣三人潛附蘇門答喇【校勘記:蘇門荅喇:抱本喇作剌。】貢舟來京乞朝廷遣人諭暹羅王無肆欺凌不勝感恩之至 上命行在禮部賜賚巫寶赤納等遣附太監鄭和舟還國令和齎勑諭暹羅國王曰朕主宰天下一視同仁爾能恭事朝廷屢遣使朝貢朕用爾嘉比聞滿喇加國王欲躬來朝而阻於王國以朕度之必非王意皆王左右之人不能深思遠慮阻絕道路與鄰邦啓釁斯豈長保富貴之道王宜恪遵朕命睦鄰通好省諭下人勿肆侵侮則見王能敬天事大保國安民和睦鄰境以副朕同仁之心禮部言諸番貢使例有賜予巫寶赤納非有貢物給賞無例 上曰遠人數萬裏外來訴不平豈可不賞遂賜紵絲襲衣彩幣表裏綿布悉如他國貢使例
  • 106.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七十六 宣德六年 二月 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3]
  • 107.    《天妃之神靈應記》: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番國,由占城國、爪哇國、三佛齊國、暹羅國,直逾南天竺錫蘭山國、古裏國、柯枝國,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阿丹國、木骨都束國,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裏。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逈隔於煙霞縹緲之間。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神之靈固嘗著於昔時,而盛顯於當代。溟渤之間或遇風濤,旣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顚連亦保無虞。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勦滅之。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神之感應,未易殫舉,昔嘗奏請於朝,紀德太常,建宮於南京龍江之上,永傳祀典。欽蒙御製記文,以彰靈貺,褒美至矣。然神之靈無往不在,若長樂南山之行宮,餘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乃於永樂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旣嚴且整,右有南山塔寺,㦄歲久深,荒涼頹圮,每就修葺,數載之間,殿堂禪室,弘勝舊規。今年春,仍往諸番,蟻舟茲港,復脩佛宇神宮,益加華美。而又發心施財,鼎建三清寶殿一所於宮之左。雕粧聖像,粲然一新。鍾皷供儀,靡不具俻,僉謂如是,庶足以盡恭事天地神明之心。眾願如斯,鹹樂趨事,殿廡宏麗,不日成之。畫棟連雲,如翬如翼,且有青松翠竹掩映左右,神安人悦,誠勝境也。斯土斯民,豈不鹹臻福利哉!   人能竭忠以事君,則事無不立,盡誠以事神,則禱無不應。和等上荷聖君寵命之隆,下致遠夷敬信之厚,統舟師之眾,掌錢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於國事,盡誠於神明乎!師旅之安寧,往廻之康濟者,烏可不知所自乎?是用著神之德於石,並記諸番往廻之歲月,以貽永久焉!   一‧永樂三年,統領舟師,至古裏等國。時海寇陳祖義聚眾三佛齊國,劫掠番商,亦來犯我舟師,卽有神兵陰助,一鼓而殄滅之,至五年廻。   一‧永樂五年,統領舟師,往爪哇、古裏、柯枝、暹羅等國,王各以珎寶珎禽異獸貢獻,至七年廻還。   一‧永樂七年,統領舟師,往前各國,道經錫蘭山國。其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賴神顯應知覺,遂生擒其王,至九年歸獻,尋蒙恩宥,俾歸本國。   一‧永樂十一年,統領舟師,往忽魯謨斯等國。其蘇門答剌國有偽王蘇幹剌,寇侵本國,其王宰奴裏阿比丁遣使赴闕陳訴,就率官兵勦捕,賴神默助,生擒偽王,至十三年廻獻。是年滿剌加國王親率妻子朝貢。   一‧永樂十五年,統領舟師往西域,其忽魯謨斯國進獅子、金錢豹、大西馬。阿丹國進麒麟,番名祖剌法,並長角馬哈獸。木骨都束國進花福祿並獅子。卜剌哇國進千里駱駝並駝雞。爪哇、古裏國進糜裏羔獸。若乃藏山隱海之靈物,沉沙棲陸之偉寶,莫不爭先呈獻。或遣王男,或遣王叔王弟,齎捧金葉表文朝貢。   一‧永樂十九年,統領舟師,遣忽魯謨斯等國使臣久侍京都者,悉還本國。其各國王益脩職貢,視前有加。   一‧宣德六年,仍統舟師往諸番國,開讀賞賜,駐泊茲港,等候朔風開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助祐之功如是,勒記於石。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仲冬吉日,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李興、朱良、周滿、洪保、楊眞、張達、吳忠,都指揮朱眞、王衡等立。正一住持楊一初稽首請立石。
  • 108.    鄭和下西洋六百年祭(下)  .國際在線.2005-07-12[引用日期2017-08-11]
  • 109.    王景弘:大山裏走出的航海家  .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台.2015-01-29[引用日期2019-04-15]
  • 110.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九年,王弟哈利之漢來朝,卒於京。帝憫之,贈鴻臚少卿,賜誥,有司治喪葬,置守冢户。時景弘再使其國,王遣弟哈尼者罕隨入朝。明年至,言王老不能治事,請傳位於子。乃封其子阿卜賽亦的為國王,自是貢使漸稀。
  • 111.    明史·卷三百二十三·列傳第二百十三·外國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4-21]
  • 112.    宣宗章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五 宣德十年 正月 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1]
  • 113.    《宣宗章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五:甲戌勑行在工部及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太監王景弘等南京工部凡各處採辦買辦一應物料【校勘記:買辦一應物料:抱本料作件。】並營造物料悉皆停罷軍夫工匠人等當放者即皆放回其差去一應內外官員人等即便回京不許託故稽遲其緣河一帶運來木植悉於所至去處堆垜苫蓋畢日軍夫放遣寧家官員回京違者重罪不恕勑總督採木都督任禮侍郎魏源及各處都司布政司按察司廵按監察御史亦如之【按:宣德十年正月初二(1435年1月30日),病重的明宣宗對王景弘等下詔,説明此時王景弘已經回國】
  • 11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四:癸卯命蘇門答剌國王宰奴裏阿必丁男阿卜賽亦的【校勘記:阿卜賽亦的:廣本亦作赤,下同。】嗣為國王先是以公務遣中官王景弘往其國宰奴裏阿必丁遣弟哈尼者罕等來京朝貢具奏耄年不能事事 上嘉宰奴裏阿必丁素尊朝廷修職貢而阿卜賽亦的乃其冢嗣應襲王爵故有是命宴賚哈尼者罕等加厚
  • 115.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四 宣德十年 四月 二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21]
  • 116.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十九 正統元年 閏六月 二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9]
  • 117.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十九:癸巳遣古裏蘇門荅剌錫蘭山柯枝天方加異勒阿丹忽魯謨斯祖法兒甘巴里真臘十一國使臣葛卜滿都魯牙等同爪哇使臣郭信等回國勑爪哇國王楊惟西沙曰王自我 先朝修職弗怠朕今即位王復遣使朝貢誠意具悉宣德時有古裏及真臘等十一國各遣使朝貢未回今王使回特賜海船與各使同還王其加意撫卹分遣還各國庶副朕懷遠之心仍命葛卜滿都魯牙等十一使齎勑諭其王
  • 118.    陶禹廷,“鄭和下西洋的經濟賬”,《國學》,2015年第6期
  • 119.    鄭和下西洋的經濟賬:隱藏於官營壟斷之下的掠奪  .鳳凰週刊.2014-09-05[引用日期2019-04-15]
  • 120.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十四:己未敕南京守備太監王景弘等及襄城伯李隆參贊機務少保兼户部尚書黃福曰朕夙夜惓惓惟體 祖宗愛恤百姓之心一切造作悉皆停罷今南京內官紛紛來奏欲取幼小軍餘及匠夫指以不敷為名其實意在私用俱不準理勑至爾等宜益警省【校勘記:宜益警省:寶訓宜益作益宜。】凡事俱從儉約庶副朕愛恤百姓之心
  • 121.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十四 正統元年 二月 二十三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5]
  • 122.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百八十七 :司禮監太監福安奏永樂宣德間雲南福建浙江產有銀鑛之所悉令採辦煎銷上納京庫此誠國家大利近年或採或止國用不足請如舊制各遣內外官員開塲煎辦又永樂宣德間屢下西洋收買黃金珍珠寶石諸物今停止三十餘年府藏虗竭請遣內官於雲南等處出官庫銀貨收買上納從之
  • 123.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二百八十七 天順二年 二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5]
  • 124.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 丁卯司禮監太監福安奏永樂間差內官下西洋並往廣東買辦採撈珎珠故國用充足今久不採府庫空虛 上命監察御史呂洪同內官往廣東雷州廉州二府楊梅等珠池採辦
  • 125.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三百 天順三年 二月 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5]
  • 126.    《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七:癸巳司禮監太監福安奏內外衙門累年成造各王府寶冊儀仗關用黃金數多官庫收貯缺乏乞照永樂宣德年間差內外官員往西洋等處採買及雲南等處差發課程差人採辦進庫應用 上曰採買不必行雲南等處金課數亦無多其以雲南歲辦差發銀折收金應用
  • 127.    英宗睿皇帝實錄 卷三百七 天順三年 九月 十四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19-04-15]
  • 128.    陳尚勝. 鄭和下西洋與東南亞華夷秩序的構建——兼論明朝是否向東南亞擴張問題[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4):63-72.
  • 129.    對鄭和冷淡説明了什麼  .搜狐網.2005-07-12[引用日期2019-04-13]
  • 130.    美媒:中國與鄰國摩擦時就用鄭和説明愛好和平  .環球網.2014-12-20[引用日期2019-04-13]
  • 131.    吳學忠. 傳統傢俱的榫卯結構[J].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5(1):47-48.
  • 132.    陳爾俊. 明代官窯青花瓷的鑑定[J]. 上海工藝美術, 2001(2):12-13.
  • 133.    趙新圖. 鄭和下西洋對明代工藝美術的影響[D]. 清華大學, 2004.
  • 134.    《廣志繹》卷一:國初,府庫充溢,三寶鄭太監下西洋,齎銀七百餘萬,費十載,尚剩百餘萬歸。
  • 135.    海洋帝國 空留一夢  .搜狐網.2005-07-12[引用日期2017-08-11]
  • 136.    肖憲. 鄭和下西洋與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J]. 回族研究, 2003(1):97-102.
  • 137.    廖大珂. 從《三寶壟華人編年史》看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早期傳播[J]. 世界宗教研究, 2007(1):98-108.
  • 138.    馬歡《瀛涯勝覽·天方國》:宣德五年,欽蒙聖朝差正使太監內官鄭和等往各番國開讀賞賜。分到古裏國時,內官太監洪 見本國差人往彼,就選差通事等七人,齎帶麝香、磁器等物,附本國船隻到彼。往回一年,買到各色奇貨異寶,麒麟、獅子、駝雞等物,幷畫天堂圓真本回京。其默伽國王亦差使臣,將方物跟同原去通事七人獻齎於朝廷。
  • 139.    張良君. 論鄭和下西洋中的宗教文化傳播[J]. 甘肅社會科學, 2006(3):135-137.
  • 140.    遊建西. 鄭和下西洋與媽祖崇拜在海外的傳播[J]. 中國道教, 2007(4):41-43.
  • 141.    瀛涯勝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9]
  • 142.    星槎勝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9]
  • 143.    萬明. 釋“西洋”——鄭和下西洋深遠影響的探析[J]. 南洋問題研究, 2004(4):11-20.
  • 144.    朱鑑秋. 《鄭和航海圖》之基本特點[J]. 中國航海, 1984(1):87-99.
  • 145.    順風相送  .釣魚島——中國的固有領土[引用日期2019-04-13]
  • 146.    《順風相送》後羅盤時代海內外針路大集成  .深圳晚報.2018-05-17[引用日期2019-04-13]
  • 147.    《名山藏·卷一百四·王享記一·東南夷一》:成祖有天下遠慕唐宗賓服四夷之盛近纘高帝繫心胡元之切北征犂庭於斯為烈西戎之夷吏部員外郎陳誠銜命往使歷國十七首尾往返者數於是降胡達軍盡居內地酋長部領悉署官封至夫才具可用誠心足託者往往爵之公侯布在左右雖至掖庭內宮亦有外夷之女所以示招徠之大明鞭韃之威也海中諸國則命黃頭二萬望日佔風指針墜繂無一不至與是功者即非斬首選法不得減革葢太監鄭和與王景弘侯顯輩領之有歲當是時四夷君長執贐獻琛頂踵相望賜宴之日有忭舞天日稽首闕庭嘆未嘗有譯鞮之館充牣旁皇奕然壯觀巳然而往來使送接伴賞賚費亦不貲仁宣之間氐羌之享如常昆夷之喙猶故正統以後東南海上夷以濤波難航貢使漸稀而西北胡戎貪利賞賜增人增賞莫可阻遏我惠漸薄彼信斯疏陵夷至於北虜也先之禍其時雖禽獸之心鷙健難馴亦繇我無以應其求且內武不張徒耴空言威而怒之自是以往惟有朝鮮恭順靡懈餘皆聽其不時自至而我所捍禦專北虜矣在南曰倭雖其猝黠善戰來有時也至觀交南終棄哈密煩圖地廣難安民勞易變神聖之雲亶其然歟
  • 148.    茅元儀輯《武備志》,明天啓元年刻,清初蓮溪草堂修補本(有補鈔),卷二百四十,頁一至二
  • 149.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下.濟南:齊魯書社,1989:220-227
  • 150.    梁啓超,祖國大航海家鄭和傳,《新民叢報》第3年第21號(筆名“中國之新民”)。後收入 《飲冰室合集》第3冊。
  • 151.    (法)伯希和(Paul Pelliot)撰,馮承鈞譯.鄭和下西洋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前言第4頁
  • 152.    孫中山著;張小莉,申學鋒評註.建國方略.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1
  • 153.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29]
  • 154.    呂思勉.中國通史.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533
  • 155.    翦伯贊 主編.中國史綱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29
  • 156.    於海英 李顏磊 編著.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國歷史名人.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9:234-236
  • 157.    (美)斯塔夫裏阿諾斯(Stavrianos,L.S.)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二十一世紀(第7版修訂版)(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201,267
  • 158.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中國網.2009-04-12[引用日期2019-09-06]
  • 159.    鄭和下西洋紀念大會舉行(圖)  .新浪網.2005-07-12[引用日期2020-08-26]
  • 160.    黃菊李長春出席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  .人民網.2005-07-11[引用日期2018-09-13]
  • 161.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  .中國政府網.2005-12-22[引用日期2020-05-31]
  • 162.    加強中非團結合作 推動建設和諧世界 ——在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的演講  .人民網.2007-02-08[引用日期2019-04-15]
  • 163.    國際社會高度評價習近平訪德及其重要演講  .新華網.2014-03-30[引用日期2020-08-26]
  • 164.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 | 滄海雲帆聳 天涯紐帶長  .新華網.2020-07-11[引用日期2020-10-23]
  • 165.    林松. 剖析航海家鄭和的伊斯蘭教信仰——兼評鄭氏“奉佛”、“崇道”説(上)[J]. 寧夏社會科學, 1985(1):24-31.
  • 166.    林松. 從回回民族特殊心理意識綜觀鄭和宗教信仰的複雜性[J]. 回族研究, 1991(1):52-59.
  • 167.    徐心希. 試論鄭和與佛教的關係[J]. 鄭和研究, 2007(2):12-20.
  • 168.    何孝榮. 佛教抑或伊斯蘭教?——也論鄭和的宗教信仰[J]. 古代文明, 2018(3).
  • 169.    李希泌. 鄭和印施《大藏經》題記——鄭和皈依佛門的左證[J]. 文獻, 1985(3):78-80.
  • 170.    陳楠. 三寶太監鄭和奉佛事蹟考[J]. 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1997(6):42-51.
  • 171.    葛曉康. 從出土文物看鄭和航海與道教的關係——為鄭和德塔考證工作個人目標基本完成而作[C]// 鄭和研究2013年第3期. 2013.
  • 172.    周凝華, 田海藍. 論鄭和的多元宗教信仰[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2):51-54.
  • 173.    吳琳. 淺論鄭和宗教信仰的包容性[J]. 武漢交通職業學院學報, 2002, 4(1):29-32.
  • 174.    劉海威. 從鄭和宗教信仰爭議看明帝國對西洋諸國的態度[J]. 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 2015(2):109-115.
  • 175.    鄭一鈞. 略論鄭和的海權思想[J]. 鄭和研究, 2006(3):9-15.
  • 176.    孫海峯. 略論明朝的海洋政策[J]. 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 43(2):66-68.
  • 177.    何平立, 沈瑞英. 中國現代海權戰略的先驅——鄭和下西洋的時代精神與現實意義[J].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14(5):68-73.
  • 178.    何平立, 沈瑞英. “鄭和模式”:現代海權構建的思考與啓示[J]. 太平洋學報, 2013, 21(4):81-88.
  • 179.    鄒振環. 《西洋記》的刊刻與明清海防危機中的"鄭和記憶"[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 35(3):11-21.
  • 180.    鄒振環. 《支那航海家鄭和傳》:近代國人研究鄭和第一篇[J]. 社會科學, 2011, 2011(1):146-153.
  • 181.    法國學者弗朗索瓦·德勃雷的《海外華人》引鄭和語: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我國船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其不敢覬覦南洋也。
  • 182.    李露曄( louiselevathes)著,邱仲麟譯,徐泓審訂.當中國稱霸海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211
  • 183.    陳平平. “鄭和1433年死於古裏”説的考訛證誤[J]. 南京曉莊學院學報, 2014(2):114-120.
  • 184.    昔日風采巨無與敵 鄭和寶船究竟有多大(圖)  .新浪網.2005-06-06[引用日期2018-09-10]
  • 185.    張靜. 鄭和下西洋與中華文明傳播的起源[J]. 蘭台世界, 2010(1).
  • 186.    《皇明紀略》:洪武三年命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監察御史張敬之使勃尼國永樂五年命太監鄭和使古裏國即西洋大國也七年使滿剌加國十一年命陳誠子魯使西域歷哈密火州別室八里哈烈撒馬罕兒諸番又命和使古裏歷占城爪哇暹羅啞魯蘇門答而南浡裏榜葛剌錫蘭小葛蘭忽爾沒廝阿丹天方四十一國二十三年八月詔停止和與王景弘侯之二率官兵萬七千六百有奇船三十號大者長四十五丈會稽馬歡作《瀛洲勝覽》太倉費信作《星槎勝覽》
  • 187.    皇甫錄著.皇明紀略.北京:中華書局,1985:38
  • 188.    皇明紀略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4-21]
  • 189.    鄭鶴聲, 鄭一鈞. 略論鄭和下西洋的船[J]. 文史哲, 1984(3):3-9.
  • 190.    莊為璣, 莊景輝. 鄭和寶船尺度的探索[J]. 中國航海, 1983(2):4-19.
  • 191.    萬明. 馬歡《瀛涯勝覽》源流考——四種明鈔本《瀛涯勝覽》校勘記[C]// 中國中外關係史學會會員代表大會. 2005.
  • 192.    第15回  碧峯圖西洋各國  朝廷選掛印將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0]
  • 193.    《殊域周咨錄》卷八《瑣裏 古裏》: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從前户部尚書夏原吉之請,詔停止西洋取寶船,不復下番。宣德中復開,至正統初復禁。成化間,有中貴迎和上意者,舉永樂故事以告。詔索鄭合出使水程。兵部尚書項忠命吏入庫檢舊案不得,蓋先為車駕郎中劉大夏所匿。忠笞吏,復令入檢三日,終莫能得,大夏秘不言。會台諫論止其事。忠詰吏謂:“庫中案卷寧能失去?”大夏在旁對曰:“三保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敝政,大臣所當切諫者也。舊案雖存,亦當毀之以拔其根。尚何追究其有無哉!”忠竦然聽之,降位曰:“君陰德不細,此位不久當屬君矣。”(大夏後果至兵部尚書)自後其國亦不常至,間一遣使朝貢雲。   按《灼艾集》中劉大夏為兵部郎中,有中官用事,獻取交南策。以中旨索永樂中調軍數。公故匿其籍,徐以利害告尚書。餘子俊力言阻之,事遂寢。與此相類,因附記以俟考。
  • 194.    殊域周咨錄·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0]
  • 195.    《明史·列傳第七十·劉大夏傳》:“汪直好邊功,以安南黎灝敗於老撾,欲乘間取之,言於帝,索永樂間討安南故牘。大夏匿勿予,密告尚書餘子俊曰:'兵釁一開,西南立糜爛矣。'子俊悟。事得寢。”
  • 196.    《百家講壇》 20170723 鄭和下西洋(1)不翼而飛的檔案9分44秒至19分20秒
  • 197.    眾説紛紜 航者無疆  .搜狐網.2005-07-12[引用日期2018-09-09]
  • 198.    英國學者提出:鄭和是環球航海第一偉人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8-09-09]
  • 199.    一張古地圖引發的謎案  .網易新聞.2010-01-24[引用日期2018-09-09]
  • 200.    中國古地圖證鄭和第一個發現美洲? 印媒:真實性存疑  .參考消息網.2016-08-09[引用日期2018-09-09]
  • 201.    史海:為何鄭和不是第一個完成環球航行的人  .網易科技.2005-05-27[引用日期2018-09-10]
  • 202.    一張沉睡350年的神秘地圖 揭開漳州月港輝煌歷史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5-01]
  • 203.    鄭和發現美洲 錯誤的假設離奇的結論  .華夏經緯網.2005-08-08[引用日期2019-09-25]
  • 204.    鄭和七下西洋後為何被叫停  .新浪歷史.2014-08-03[引用日期2017-08-10]
  • 205.    鄭和下西洋:600萬兩白銀換來萬國來朝的意淫  .網易新聞.2008-04-23[引用日期2017-08-10]
  • 206.    《論南洋事宜書》: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人足,遊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飢寒竅劫為非之患。既禁之後,百貨不通,民生日蹙。……使沿海居民,富者貧,貧者困,驅工商為遊手,驅遊手為盜賊。
  • 207.    萬明. 關於鄭和研究的再思考[J]. 中國史研究動態, 2003(7):8-15.
  • 208.    大航海家鄭和在南海留下了什麼?——探尋鄭和下西洋的南海“蹤跡”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04-27]
  • 209.    關於發佈《2015年我國命名的124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名稱信息》的公告[J].國家海洋局公報,2016,No.15(01):189-208.
  • 210.    中國國家海洋局. 2015年我國命名的124個國際海底地理實體名稱信息[J]. 中國海洋法學評論:中英文版, 2015(2):404-428.
  • 211.    2016年度海洋人物候選人朱本鐸:給海底山川鐫刻中國名  .中國海洋在線.2017-05-23[引用日期2018-11-20]
  • 212.    駐泗水總領事於紅在任抹鄭和清真寺落成儀式上的致辭  .環球網.2015-09-16[引用日期2020-08-26]
  • 213.    郵票上的“一帶一路”-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網.2017-05-12[引用日期2023-05-15]
  • 214.    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紀念大會舉行 黃菊李長春出席  .新浪新聞.2005-07-11[引用日期2020-08-26]
  • 215.    和平之旅·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9-13]
  • 216.    “二○○七中國航海日”新聞發佈會在京舉行  .青島新聞網.2007-04-23[引用日期2018-09-13]
  • 217.    國共兩黨歷史性握手獲得輿論高度評價(圖)  .新浪新聞.2005-05-04[引用日期2020-08-26]
  • 218.    國共兩黨歷史性握手  .人民網.2005-05-02[引用日期2019-04-15]
  • 219.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展覽在津巴布韋開幕  .中國政府網.2006-02-20[引用日期2020-08-26]
  • 220.    “鄭和下西洋”圖片展在歐洲議會總部舉行  .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1-16]
  • 221.    (明)羅懋登三寶下西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9]
  • 222.    明無名氏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萬明. 明內府鈔本《奉天命三保下西洋》雜劇探析[J]. 鄭和研究, 2005(1):30-36.
  • 223.    明代羅懋登小説《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和晚清彭鶴齡小説《三保太監下西洋》——毛睿. “鄭和下西洋”俗文學綜合研究[D]. 南京師範大學, 2012.
  • 224.    王石. 《鄭和下西洋》漫筆[J]. 上海戲劇, 1983(1):30-31.
  • 225.    倪宗武. 當代史劇創作簡論[J].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2):44-48.
  • 226.    林毓熙. 鑄造軍旅話劇海韻風格 解讀海政話劇團《海之歌》圖文集[J]. 中國戲劇, 2012(10):61-63.
  • 227.    交響京劇《鄭和下西洋》  .央視網[引用日期2014-05-06]
  • 228.    張議橙:《賞滇劇〈鄭和下西洋〉》 ,《雲南日報》2011年5月12日第07版。
  • 229.    徐克明. 觀電視劇《鄭和下西洋》有感[J]. 鄭和研究, 2009(3):58-60.
  • 230.    藝術家用木偶劇向蓉城觀眾講述“奧地利版鄭和下西洋”(高清組圖)  .和訊網.2012-05-31[引用日期2019-06-26]
  • 231.    鄭和下西洋 (1977)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32.    Hari sa hari, lahi sa lahi (1987)  .IMDb[引用日期2020-07-23]
  • 233.    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 (1987)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20-07-23]
  • 234.    周斌. 他,心中只有海——記《鄭和下西洋》編劇朱祖貽[J]. 航海, 1983(2):9-10.
  • 235.    鄭和下西洋 (1985)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36.    1405鄭和下西洋 (2005)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37.    偉大傳奇再現-鄭和下西洋 Treasure Fleet-The Adventures of Zheng He (2005)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38.    海神 Emperor of the Seas (2008)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39.    鄭和下西洋 (2009)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40.    鄭和下西洋 (2009)  .豆瓣電影[引用日期2019-04-13]
  • 241.    “發現”鄭和:五百年後的“尋找”  .光明網.2017-06-04[引用日期2023-01-2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