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鄉的春天

鎖定
《水鄉的春天》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55年,主要劇情為:淮河下游的南灣村過去因受水災影響,村裏的一片良田變成了水蕩。土地改革後,南灣村農民雖然分得了土地,但村裏稻田少、蕩田多,農業生產依然落後。村長吉春林為村民着想,提出把水蕩改成稻田。民兵隊長和他的妻子翠蓮都支持他。富農孔炳源為了自己的生意,拉攏了村長的岳父邰有才,並暗中挑撥農民把蕩田改成藉田。吉春林在黨的領導和羣眾的幫助下,解決了重重困難。孔炳源的罪惡行為被揭穿了,邰有才等人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秋收的時候,南灣村的田野上一片大豐收的美好景象。
中文名
水鄉的春天
外文名
Spring in the Marshes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謝晉 [1] 
編    劇
鮑雨,汪普慶
主    演
奇夢石
主    演
孫景璐
譚雲
範萊
李農 展開
主演
孫景璐
譚雲
範萊
李農
夏天 收起
片    長
106 分鐘
上映時間
1955年
對白語言
漢語普通話
色    彩
黑白
出品時間
1955年

水鄉的春天演職員表

水鄉的春天職員表

導演 謝晉
副導演(助理) 王力
編劇 鮑雨、汪普慶
攝影 顧温厚
錄音 邵子和
劇務 丁裏
佈景師 凌雷
展開
作曲:呂其明
指揮:黃貽鈞 [2] 

水鄉的春天演員表

[2] 

水鄉的春天電影劇情

電影《水鄉的春天》DVD 封面 電影《水鄉的春天》DVD 封面
南灣村在淮河的下游,過去因為受淮河鬧水災的影響,村裏的一片良田變成了水蕩。土地改革後,南灣村裏的農民雖然分得了土地,但村裏的稻田少、蕩田多,農業生產還是很落後的。大部分農民都進行着編蒲包席子、打魚養鴨等副業生產。由於蒲包席子打不開銷路,供銷合作社也暫時停止收購農民編的蒲包席子了,這樣在生產上南灣村有了嚴重的問題。村長吉春林是個共產黨員。他和一些年輕的小夥子參加了治淮工程,完成任務後,回到家鄉。他在治淮工程中,受到了集體主義的教育。轟轟烈烈的治淮工程鼓舞了他,他決心要在村裏發展農業生產。他一面積極督促供銷合作社,一面提出要築圩堤,把水蕩改成稻田。他的妻子翠蘭和民兵隊長長根都積極支持他的主張。吉春林的岳父邰有才,是村裏的生產委員,是個土改後上升的新中農,他受了富家思想的影響,滋長了個人發財致富的思想。
在村裏暗中進行破壞生產的富農孔炳源,便乘機拉攏他,勸他去買貧農陸連坤的蕩田,走投機剝削的富農的道路。邰有才有了這種個人的打算,不但不關心村裏的生產,並且反對吉春林的主張。貧農陸連坤的田是蕩田,如果村裏把水蕩翻改成稻田,對陸連坤是有好處的。但陸連坤家裏人口多,又欠了富農孔炳源的債。陸連坤認為吉春林的主張是好,但又怕作起來困難多,因此也對翻改水蕩缺乏信心。村裏開了次大會,來討論這件事。邰有才在大會上堅決反對,還有一些中農也跟着他説。村裏的農民有的贊成,有的也有顧慮。結果會議沒有開好。
電影《水鄉的春天》劇照集錦
電影《水鄉的春天》劇照集錦(11張)
吉春林回到家裏,心裏雖然很煩悶,可是信心沒有動搖,他只想把一些不贊成的人撇開來展開工作。這時,鄉黨組織的夏支書來到他家裏,一面鼓勵他、支持他的計劃,一面批評吉春林,撇開邰有才和陸連坤這些人的想法是錯誤的。他告訴吉春林,應該團結教育羣眾,爭取更多的羣眾來參加這個工作。夏支書又上區裏去向政府請求借給種子和耕牛的貸款,並由上級批准了吉春林的計劃。春林也着手向供銷合作社借錢,成立鐵木工小組,添置了一些工具。羣眾看到耕牛、種子和工具都有了,才打消了顧慮,就連邰有才也同意了吉春林的計劃。
這樣修築圩堤的工程就轟轟烈烈地開始了。富農孔炳源從外地販運藕秧回村,本想好好做一下投機生意發一筆橫財。哪知,圩堤已經開工,沒有人再去把蕩田改成藕田,藕秧沒人買了。他便懷恨在心。這時,修圩堤的農民有些家裏缺糧,他便乘機用高價僱人做工,想把這些農民拉到他這一邊來。春林看到這種情況,首先帶頭賣掉家裏養的鴨,借糧給貧農陸連坤,他又和妻子翠蘭去説服了邰有才,把餘糧借給缺糧户。他們發動羣眾互相接濟、互助幫助,而且政府幫助他們村的種子和耕牛貸款也由夏支書送到了,這就更快地解決了缺糧户的問題。他們戰勝了重重困難,築好了圩堤。水排出去了,田裏秧苗也插上了。農民羣眾喜歡的事,孔炳源是仇恨的,他起了壞主意。在一個大雷雨的夜晚,他去挖壞了圩堤。幸虧春林和長根出來巡查,發現圩子漏水,他們趕快進行搶救。後來,圩堤塌下來,春林支撐不住,給壓在水裏,圩裏的新秧給淹沒了。整個南灣村騷動起來了。有一些農民怪圩堤沒有築好,有的要歇工,邰有才又鬧着要種藕秧子。在萬分嚴重的情況下,夏支書也趕來了,春林顯得更加堅定。這時,貧農陸連坤的女兒巧英,機智地發現了孔炳源鬼鬼祟祟地從圩堤上回來,陸連坤又認出了破壞圩堤的鋤頭是孔炳源家的。於是孔炳源的罪惡行為被揭穿了,這給了邰有才和羣眾一次很深刻的階級教育。大家齊心趕上圩堤,修好了圩,排去了水。到了秋收的時候,南灣村的田野上長滿了金黃色的稻子,顯出了一片豐收的景象。 [3] 

水鄉的春天幕後花絮

電影《水鄉的春天》誕生記
在中國1000多個縣市中,以古代皇帝年號命名的縣還不多,江蘇省寶應縣就是其中的一個。唐上元三年(公元762年),寶應境內有一法號叫真如的尼姑偶然獲得“八寶”獻與皇上,代宗視為祥瑞,遂改年號為“寶應”,改縣名“安宜”為“寶應”。
除了這段史實外,提起寶應,很多人還會自然地想起1956年八一電影製片廠在該縣柳堡鄉拍攝的電影《柳堡的故事》,一曲《九九豔陽天》傳遍了大江南北,幾乎成了一首寶應的民歌。其實在《柳堡的故事》問世之前,寶應還誕生過另一部電影《水鄉的春天》,同樣產生過較大的反響。在那特殊的年月裏,一個小縣接連出過兩部有影響的影片,這在全國也是十分罕見的。儘管時間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當年拍攝《水鄉的春天》的歷歷往事,至今仍清晰地印在寶應人民的記憶中。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全國土地改革基本結束,黨中央向全國各族人民發出了“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號召。為貫徹落實這一重要指示,寶應縣委決定在曹甸李家溝進行試點。這裏不僅有自然美麗的水鄉風光,而且還是革命的老區。
抗日戰爭時期,莊上駐紮過大批的新四軍,華中造紙廠就設在這個村裏。但由於地勢低窪,三年兩澇,因而經濟落後,人民生活貧困,正如一首民謠所唱:“水汪汪,沒有收,有女不嫁李家溝。”1952年春節剛過,由縣委組織的工作組進駐李家溝,隨後幫助全鄉辦起了51個互助組,掀起了興修水利、改換良種等以科學種田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豐產競賽,為李家溝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全鄉7000多畝土地平均單產達300多公斤,成為遠近有名的豐產模範鄉,獲得了蘇北行署頒發的獎旗獎狀。當年的《人民日報》、《蘇北日報》、《揚州報》、《華東農民》、《蘇北青年》等報刊雜誌,先後發表了30多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宣傳報道了這個典型。
李家溝的變化,引起了文化界的廣泛關注,蘇北文聯主席汪普慶(後出任我國駐芬蘭大使)和作家秦鮑雨於當年的秋天來到李家溝採風,在10多天的時間內,走訪了幾百户農民,蒐集了大量的資料,第二年秋天便在揚州完成了電影劇本《水鄉的春天》,真實地反映了水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圍繞框圩造田展開的一場人與自然及封建殘餘勢力的鬥爭。
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接到劇本後,委派導演謝晉和製片主任丁裏共同負責,由謝晉執導。謝晉當時還是個只有27歲的小夥子,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三代的導演中的一顆新星。
他率領由數十人組成的劇組來到李家溝體驗生活並拍攝外景。擔任女主角的演員叫孫景璐,在香港從藝期間,曾是潘漢年家中的座上客。回到內地後,出演過不少的角色,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此次,她在主演過《山間鈴響馬幫來》之後,立即風塵僕僕地趕到了寶應,參加《水鄉的春天》的拍攝。影片中,“老地主”一角的扮演者是以飾演反角人物著稱的演員夏天,他以高超的演技將水鄉地主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
在李家溝拍攝期間,《水鄉的春天》劇組的全體演職人員,都自覺地將體驗生活當成鍛鍊的好機會。他們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同農民吃住在一起,在同村民一起參加勞動的過程中,虛心地向羣眾學習,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在勞動的間隙,他們還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宣傳政策和形勢,給廣大的農民兄弟帶來了知識和歡樂。在拍攝過程中,李家溝的羣眾也給劇組以極大的支持,要人有人,要物給物,大家像當年支前一樣踴躍積極,一大批羣眾演員不要任何報酬,全身心投入工作,更給劇組全體人員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工作,謝晉等劇組人員在李家溝順利完成了影片《水鄉的春天》劇中人物造型設計和外景拍攝,1955年上半年全片攝製完成,隨後並在寶應舉行了隆重的首映式。
許多寶應人一直記得影片首映那天的情景,全縣各鄉鎮都選派了代表到縣城大眾電影院觀看,電影院裏是人山人海,像過年一樣的熱鬧。特別是李家溝來的羣眾代表看得最開心,那些世世代代與泥土打交道的“泥腿子”,本來就把看電影當作看“西洋鏡”,一年到頭也看不上一兩回,現在不但看到了電影,而且還能從銀幕上看到自己及左鄰右舍的身影,更是感到無比的稀奇和榮耀。大家指着銀幕説着笑着,人羣中時不時地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水鄉的春天》真的是讓水鄉的人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麗和温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