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稻爛秧

鎖定
水稻爛秧是秧田中發生的爛種、爛芽和死苗的總稱,又可分為生理性爛秧、病理性爛秧、操作性爛秧。其中病理性爛秧主要由禾穀鐮刀菌、立枯絲核菌、稻腐黴、層出綿黴等引起,發在在水稻上。爛種、爛芽一般發生在“現青”出苗之前,死苗發生在“現青”出苗以後,特別是在二、三葉期比較嚴重。
水稻爛秧在中國各稻區均有發生。生理性爛秧比較常見的類型有淤籽、露籽、蹺腳、倒芽和黑根等;病理性爛秧是由真菌引起的,開始時零星發生,以後迅速向四周蔓延,嚴重時出現整片稻秧死亡。
水稻爛秧主預防措施主要有選擇優良品種,做好種子處理;選好秧田,做好開溝理墒和苗牀培肥;秧牀消毒;扣種稀播;拱架薄膜育苗;加強苗牀管理等。急救措施主要為化學藥劑治理。
中文名
水稻爛秧
別    名
水稻爛秧病、爛秧病
為害作物
水稻
危害部位
種子、芽(芽谷)、秧苗
病    原
禾穀鐮刀菌、立枯絲核菌、稻腐黴、層出綿黴等

水稻爛秧病原特徵

1症狀、2稻腐黴、3層出綿黴、4立枯絲核菌、5禾穀鐮刀菌 1症狀、2稻腐黴、3層出綿黴、4立枯絲核菌、5禾穀鐮刀菌 [1]
水稻爛秧的病理性爛秧主要由禾穀鐮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iihn.)、稻腐黴Pythium oryzae lto et Tokun)、層出綿黴Achlya prolifera (Nees) de bary.)等引起。 [2]  它們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污水中,一般以稻腐黴較為常見,層出綿黴次之,立枯絲核菌和禾穀鐮刀菌很少發生。 [3] 
稻腐黴:這類菌的菌絲纖細,發達;遊動孢子囊絲狀至瓣狀,或球形至卵形,成熟萌發時先形成球形泄囊,再在其中產生腎狀遊動孢子。遊動孢子囊也可直接產生芽管。藏卵器球形,內有1個遊動孢子。 [3] 
層出綿黴:這類菌的菌絲呈管狀,發達而有分支。遊動孢子囊圓筒形或棒狀,萌發前囊內原生質同時分割成許多原生質塊,隨後原生質塊再形成遊動孢子。遊動孢子逸出時為球形,先聚集在孢子囊口,呈休止狀經過一段時間後形成具有2根鞭毛的腎狀遊動孢子。有性繁殖產生球形的藏卵器和細長管狀或棒狀的雄器,經過受精作用,在藏卵器內形成一至數個卵孢子。卵孢子無色,球形,膜厚,經休眠後直接產生芽管或在芽管上形成遊動孢子囊和遊動孢子。 [3] 
禾穀鐮刀菌:病菌在基部產生白色至淡粉紅色黴即病菌的絲菌體和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有大小兩型,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彎曲或稍直,無色,有多個分隔;小型分生孢子產生多或少,橢圓形或卵圓形,無色,單胞或雙胞。 [3] 
立枯絲核菌:此菌不產生孢子,只有菌絲和菌核。幼嫩菌絲無色,分支與母支成鋭角分支,分支處稍縊縮,分支不遠處有1分隔。成熟菌絲淡褐色,分隔縊縮明顯,細胞中部膨大呈藕節狀。菌核形狀不規則,直徑1-3亳米,褐色,無內外部分化常數個合併在一起。 [3] 

水稻爛秧為害症狀

水稻爛秧爛種

爛種指播種時已喪失發芽力的種子。包括催芽前就已喪失活力,但由於催芽技術不當而喪失生活力以及發芽勢弱,在催芽過程中未能及時萌芽等。這些種子播種後,變色腐爛。爛種一般純屬生理性因素所引起。 [3] 

水稻爛秧爛芽

爛芽是指催芽後播種的芽谷,播種後不完全葉伸出(俗稱冒青)期間的根、芽死亡現象。爛芽又可分為生理性和傳染性兩種:
  1. 生理性爛芽:比較常見的類型有:淤籽,即指芽谷全部陷入泥中,芽鞘無法伸長,久後腐爛。露籽,即指芽谷暴露土表種根久久不能入土,根、芽受日曬和温度的變化等影響而萎薏乾枯。蹺腳即種根不斷伸長,但不能扎入土中,芽谷一端被抬起,最終乾枯死亡。倒芽,即只長芽而不長根,芽鞘與鞘葉徒長,頭重腳輕,倒於土面或浮於水面。釣魚鈎,即根、芽生長不良,幼芽黃褐色捲曲成魚鈎狀,最後枯黃。黑根,即根芽受毒害種根和“雞爪根”發黑腐爛,幼芽逐漸枯萎。 [3] 
  2. 傳染性爛芽:根據症狀可分為綿腐型和立枯型。綿腐型爛芽主要發生在水育秧田中,或在潮濕通氣秧田中遇持續低温陰雨而使秧田積水時偶有出現。最初在根、芽基部的穎殼破口處產生乳白色膠狀物,逐漸向四周呈放射狀地長出白色綿毛樣的菌絲體和孢子囊,以後常因氧化鐵沉澱或藻類附着上面逐漸變成士褐色或綠褐色,幼芽逐漸變黃褐色枯死。 [3] 
立枯爛秧是水稻爛秧中的重要類型,開始時零星發生,後迅速向四周蔓延,嚴重時成叢、成片死亡。主要發生在濕潤通氣的秧田中。最初在根、芽基部呈現稍帶水漬狀淡褐色斑,隨後以根芽基部為中心長出白色綿毛樣菌絲體平貼於土表,並很快變成土褐色,也有一些長出白色或淡粉紅色黴狀物。幼芽基部多軟弱,易拔斷,最後幼芽和幼根變褐、扭曲、腐爛。 [3] 

水稻爛秧死苗

死苗是指第一完全葉展開以後的幼苗死亡。在早稻二、三葉期常易發生,以旱育秧最為嚴重,濕潤育秧次之,水育秧較少。二、三葉期的死苗多屬傳染性,根據症狀可分為青枯型和黃枯型兩種:
  1. 青枯型死苗的病株最初葉尖停止吐水,後心葉突然萎蔫,捲成筒狀,隨後下一葉很快失水萎蔫筒卷,全株呈污綠色枯死。病株根系色澤變暗,根毛稀少。青枯死苗大多發生在二、三葉期,往往一叢叢突然出現,迅速蔓延,嚴重的成片枯死,但在發病點周圍仍有病健株交錯的現象。 [3] 
  2. 黃枯型死苗則是從水稻下部葉片開始,先由葉尖向葉基逐漸變黃色,再從下部葉片向上蔓延及心葉,最後莖基部變褐軟化,全株呈黃褐色枯死。病株根系變暗色,根毛很少,易拔起。黃枯型死苗常多在一葉一心時就開始發生,初期多在生長矮小的弱苗上先發病,隨後逐漸蔓延擴大,嚴重時也叢叢成片枯死。 [3] 
水稻爛秧

水稻爛秧侵染循環

病理性爛秧的病原菌在土壤和病殘體上越冬。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遊動孢子等,借風雨和流水傳播,或萌發形成絲在幼苗間蔓延傳播,從傷口侵入或直接侵入幼苗。 [2] 

水稻爛秧流行規律

水稻爛秧生理性爛秧

  1. 爛種:谷種播下後不長根、不長芽,最後變黑腐爛。病因是在催芽時温度過高,胚芽被燙死;或催芽時温度過低,種子未萌動或被水中黴菌侵染。水中的紅線蟲、蚯蚓在土中活動,使種子翻入土中也易造成爛種。 [4] 
  2. 黑根:幼根變黑腐爛,幼芽變黃卷曲而死。病因是秧田施用了過多未腐熟的農家肥,未腐熟的農家肥在土壤中分解發酵放出有毒物質,使種子中毒而死。 [4] 
  3. 不紮根:只發芽不長根,或長根而根不入土形成漂秧。病因是由於催芽過長,播種後又遇水過深,種子頭重腳輕,引起漂秧;或由於泥面過硬,根扎不進土內;或因泥皮、蛤蟆皮將秧苗抬入水中使根不入土。 [4] 
  4. 死苗:死苗在秧苗立針現綠至3葉期前後易發生。死苗原因:一是青枯死苗。秧苗轉綠後,葉片捲筒萎蔫,最後死亡。病因是由於秧苗對11℃以下的低温抵抗力弱,低温過後遇暴晴,使葉片蒸騰作用加強,而土温偏低使根吸收水分的能力減弱,水分供不應求,故造成生理失水。二是黃枯死苗。秧苗轉綠後逐漸變黃死亡,其病因是由於低温、陰天過長,使光合作用減弱,葉綠素含量變低,根系的吸收能力差,引起黃枯死亡。三是白苗。整株變白死亡,或葉片某一部分變白。病因是由於蓋細糞過厚,幼芽長期不見陽光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缺乏葉綠素變白;有的是在窩塘積水處,因高温煮苗而變白;有的是因苗接觸到膜,造成高温燒苗形成白苗。 [4] 

水稻爛秧病理性爛秧

  1. 水稻綿腐病:發病初期,幼芽基部出現乳白色的膠狀物,以後在上長出白色的綿毛狀物。綿毛狀物是病菌的菌絲和遊動孢囊,落入土壤中後使大量的氧化鐵沉澱,一些藻類也附在上面呈現褐色或黑色,這時幼苗變黃枯死。發病原因是由於病菌普遍存在水和土中,在秧苗生長初期遭受低温凍害,或長期灌深水,有利於病菌生長而不利於秧苗生長,使秧苗衰弱,病菌易侵入。 [4] 
  2. 水稻立枯病症狀為幼苗變黃枯死,莖基部變褐色,並且長有白色、粉紅色或灰色黴層,是病菌的菌絲體和分生孢子。發病原因是由於温差變化大或低温、秧苗缺水,都會引起秧苗生長衰弱,使病菌侵入引起病害。 [4] 

水稻爛秧操作性爛秧

  1. 種子質量:部分羣眾選種、浸種、曬種不科學,致使種子出芽慢而出現爛種。 [4] 
  2. 秧田質量:有的田太軟,使谷入泥後窒息而死;有的田太硬,覆蓋物未蓋過種子,種子易缺水出現爛種、爛芽;有的田泥團不化,使秧紮根不良,易出現黃枯死苗;有的田不平,呈斜面,高處平,低處積水,秧牀面有窩塘積水而出現煮芽;有的秧田由於溝淺或堵塞,使溝水漫到墒面上積水易引起爛種、爛芽。 [4] 
  3. 覆蓋不當:細糞覆種不嚴,用平膜育秧的易出現貼膜;細糞過厚,造成芽長而白,易爛芽。在平膜育秧中蓋草過厚,秧苗細弱,揭膜後細弱的秧易出現青枯、黃枯、白尖。有的蓋草不勻,覆蓋處秧苗細弱,未覆蓋處出現貼膜。 [4] 
  4. 管理不當:由於白天高温或墒面積水,不開口通風,使膜內高温高濕缺氧引起水稻爛秧。 [4] 
  5. 播種量大:不扣種稀播,量大且播種不勻,長成弱秧。 [4] 
  6. 煉苗不當:因膜內的秧苗處在高温高濕下生長,在未經煉苗的情況下突然揭膜,使秧苗大量失水,部分長勢弱的苗形成青枯苗,若遇低温則更加重其危害。 [4] 
  7. 施肥不當:由於施底肥不勻形成團,成團肥上的秧易出現黃枯或死亡。或使用未腐熟的農家肥作底肥引起水稻赤枯病。另外,秧田本身缺鉀也易引起水稻赤枯病 [4] 

水稻爛秧防治方法

水稻爛秧預防措施

水稻爛秧的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選擇優良品種,做好種子處理:應選擇適應性強、優質抗病、純度96%以上、發芽率90%以上、發芽勢強、均勻飽滿的種子。種子播前應曬種,精選種子,一般進行風選、篩選和比重選。比重選的做法是每100千克種子加食鹽7.5-10千克,把種子放到鹽水中攪拌,撈出浮在水面上的秕穀雜物,取出沉到下面的飽滿種子(該操作應在4-5分鐘完成),立即用清水沖洗,將鹽洗淨。然後用40%多菌靈或25%施保克浸種48小時後進行催芽播種,也可用1%的石灰水或代森銨克瘟乳劑500倍液浸種24小時,可達到防病目的。 [4] 
  2. 選好秧田,做好開溝理墒和苗牀培肥:應選擇背風向陽、土質肥沃、耕作層深度在20釐米以上、pH值<6.5(微酸性)、土壤有機質含量高、結構良好、雜草少、無病蟲、遇水不板結、乾旱不開裂、土質不砂不黏、蓄水保墒和供肥能力強的土壤作秧田。播前10-15天,按每平方米用腐熟農家肥3-5千克、尿素40-46克、過磷酸鈣100-150克、硫酸鉀(或氯化鉀)15-25克、硫酸鋅2-3克混合拌勻後施入田中,再進行翻挖,使肥入土10-15釐米,然後整平耙細,開溝理墒做苗牀。苗牀按1.8米下線理墒,墒面淨寬1.3-1.5米,溝(埂)寬0.3-0.5米(旱育秧要求低墒高埂),高低不過寸。待苗牀軟硬適中後播種(即穀物撒下時能嵌入半粒)。苗牀做得好能有效預防爛種。 [4] 
  3. 秧牀消毒:在墒面平整好後,按每平方米秧牀用70%的敵克松2.5克拌少量細土均勻撒施於墒面,然後用耙子抓耙均勻,入土3釐米左右,這樣能預防立枯病引起的水稻爛秧。 [4] 
  4. 扣種稀播:播種按幹種100-120克、芽種130-160克撒播,採取分墒稱量下種,達到勻播,這樣使秧苗生長均勻整齊,抗性增強,預防水稻爛秧的發生。 [4] 
  5. 拱架薄膜育苗:拱架薄膜能預防幼苗貼膜燒苗,在高温時開口通風比較方便,能預防因貼膜引起的赤枯病爛秧。 [4] 
  6. 加強苗牀管理:膜內温度高,容易引起秧苗徒長、燒苗;遇到連續低温又容易萎縮不長,甚至青枯而死。因此,加強管理是預防水稻爛秧、培育壯秧的關鍵措施之一,一般分以下3個階段:①密封期(種子長至1葉1心)。把薄膜封閉嚴密,以創造高温高濕條件,促使伸根出苗,這期間膜內温度不宜超過35℃以上,超過時要揭開膜的兩端,通風降温防止燒芽,待温度降到30℃以下後再封閉膜。這期間一般不澆水,只在溝中灌水,不上墒面。②煉苗期(1葉1心至2葉1心)。此期間膜內適温是25-30℃,晴天適温時揭膜通風;遇低温仍要密封。煉苗要日揭夜蓋,逐漸進行,最後達到全揭。此時苗牀面可以上淺水,蓋膜時排掉。③揭膜期(2葉1心至3葉1心)。經過煉苗5天以上,氣温穩定在13℃,基本沒有7℃以下的低温時,在晴好的上午把膜全部揭掉,及時上水護苗。移栽前10天可施送嫁肥一次,施肥量視苗情和秧田肥力而定。 [4] 

水稻爛秧急救措施

農業方式:長期灌水秧田發生水稻爛秧後,立即排水落幹,使種子幼芽與陽光空氣充分接觸,促使秧苗迅速紮根。發生“黑根”為主的秧田,可採用小水勤灌,沖淡毒物,促使幼苗恢復健康。 [5] 
藥劑治理:用藥前排水落幹,留下一層淺水(0.5-1釐米即可)。秧田發生綿腐病或青苔時,噴施硫酸銅或殺毒礬1000倍液,或每666.7平方米施15-25千克草木灰。防治立枯病,可用70%敵磺鈉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於下午5時後進行噴藥,用藥2天后上水。化學防治綿腐病的方法是用0.05%硫酸銅液噴灑滅菌,採取保温、灌淺水、清溝排水換淡水等措施。化學防治立枯病的方法是播前用敵克松500-1000倍液,按1.5千克/平方米處理土壤;發病後用65-70%敵克松原粉1000倍液,按1.5千克/平方米噴灑。 [4-5] 
參考資料
  • 1.    方中達主編.中國農業植物病害.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11:17
  • 2.    黃新動,趙雲柱,韋加貴主編.農業綠色防控技術與有害生物綜合防控綜述.寧夏:寧夏人民出版社,2017.12:84-85
  • 3.    湯建國,劉定忠主編.農業有害生物防控技術.江西: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1:24-26
  • 4.    温建華, 卯聲梅, 鄧有庚. 水稻爛秧原因及預防措施[J]. 雲南農業, 2017, (11):93-94.
  • 5.    《植保員手冊》編繪組編繪.植保員手冊.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