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神廟

(山西省洪洞縣景點)

鎖定
水神廟坐落於山西省洪洞縣國家AAAA級景區廣勝寺內,是祭祀霍泉神的風俗性祭祀廟宇,包括山門(元代戲台)、儀門、明應王殿等建築 [2] 
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繪有近二百平米的水神廟元代壁畫,尤以南壁東一幅戲劇壁畫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廣勝寺文物的第三絕,它是中國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戲劇壁畫。1998年,該畫與古壁的打球圖同時被編入《中國歷史》教科書。
中文名
水神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洪洞縣城10公里處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AAAA級 [1] 
著名景點
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歷史沿革

水神廟壁畫
水神廟壁畫(5張)
水神廟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因元時大地震毀壞,於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東西寬深各五間,四周有圍廊,重檐歇山頂。檐下元塑二門神峙立,威嚴肅穆。殿內大小塑像九尊,中央為水神明應王,兩側四個童男童女,塑工極為精美,衣飾合體,神態嫺靜,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個官員面目各異,細膩而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物地內心活動,為建殿時作品。

水神廟景點現狀

水神廟 水神廟
水神廟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廣勝寺景區。左傍霍山,面臨泉源,坐北朝南,與廣勝下寺一牆之隔。沿中軸線往北有山門(上築舞台)、儀門、明應王殿,據廟寺記載,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因元時大地震毀壞,又於元延祐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兩代重修了山門和儀門。
山門,又稱舞台,系明代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東西三開間,進深六椽,單檐硬山頂,中有一扇面牆隔開。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兩尊,背面為舞台。
儀門,亦稱獻殿,為明代建築,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東西面寬三開間,進深四椽,殿內無塑像。

水神廟元代壁畫

水神廟壁畫
水神廟壁畫(2張)
水神廟明應王殿內四壁牆上繪滿了水神廟元代壁畫,內容為祈雨降雨圖及歷史故事。畫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梧的朱衣官員,手執 板,仰天朝拜,前有一簇人馬高擎“大唐”旗開路,一白馬馱着“神龕”、“木龕”,龕內放出道道金光,直指天空。雲層裏有一佛二菩薩俯視人間,下有騎馬的兩個僧人和一個穿紅袍的官員。畫面用帶有佛教神秘的色彩,描繪出了唐玄奘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由印度取經回國,受到皇帝派人迎接的隆重場面,名為“唐僧回國圖”。
北面牆上水神正坐中央,下面有一官員手執奏摺,正在求水神行雨,名為“祈雨圖”。正北神龕左邊有許多侍女正在準備用珠寶、水果及酒供奉水神。旁邊有一大框,框內放有實物,還有一大塊冰。由這塊冰就可以知道,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採用了以冰冷藏食物的方法。神龕左邊許多侍女也正在忙於尚食,有兩個小侍女在燒爐,火爐上的壺已經燒開,其中一侍女彎腰捅灰,站着的侍女怕爐灰落髒了頭髮,急忙用衣袖遮住了頭,有着濃郁的生活氣息,名為“尚食圖”。尤其可貴的是,從火爐可以看出燃料是煤,這座火爐已編入《中國煤炭史》。
南壁牆東面是幅價值連城的戲劇壁畫。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畫面上橫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畫面寬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員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員正在幕後探頭觀望,形象地再現了一個民間戲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實況。從畫面上看,當時元雜劇已分出生旦醜淨等行當,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臉譜、假鬍子之類的化裝,並且還有了精緻的佈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後,伴奏樂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為面磚鋪地,説明當時戲曲已登上方磚鋪地的舞台。反映了元雜興盛時期的真實情景,是我國戲劇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國戲曲發展史的珍貴史料。整個畫面構圖嚴謹,色彩豔麗,筆法蒼勁有力,人物線條飄逸流暢而有韻味,佈局集中而有變化,彷彿一出有聲有色的元代戲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聞其聲。
水神廟的壁畫充分表現了我國元代壁畫的藝術成就,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已成為研究我國元代社會狀況的珍貴資料。

水神廟壁畫簡説

祈雨圖
此乃水神殿的主體畫幅,與東壁中心的降雨圖相對,居於西部中心部位。整個畫幅佔壁面積大,人物眾多。畫面上,霍泉水神明應王端坐正中。他頭戴皇冠,身着龍袍,腰繫玉帶,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他背靠龍椅,面帶尊嚴,雙目炯炯,威震羣臣。在他的兩旁,站滿了文武大臣宮娥綵女、“皇親國戚”以及神兵鬼卒。文臣,人人手持笏板;武將,個個舉槍荷戰;宮娥綵女端盤打痢,宮妃貴後竊竊私語;那神兵鬼卒,青面獠牙,相貌可怖……宮廷上下,氣氛森嚴。宮廷石階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開一卷長長的奏摺,正在稟報民間旱情嚴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之上下,羣臣聽了官吏奏求之後,恭候着水神發出御旨……這幅祈雨圖與東壁的降雨圖同屬作者構思中的主體畫幅。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能力和對美好向往的渴望。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在追求美幻世界中,信賴天神恩賜“靠天吃飯”的愚昧。畫幅還將虛幻中的神話與當時封建王朝宮廷場面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水神奉為當朝帝王之位,因而畫面氣勢磅礴,宏偉壯觀。
龍王降雨圖
該圖繪於東壁中心部位,與西壁的求雨圖相對相應。這是水神殿的兩幅主畫。顯然是説,求雨——降雨,水神顯靈。畫面人物眾多、內容撲朔,場面洪大。其人物從天上到地上的動靜場面,説明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能力。天上的降雨人物中,有降龍的天兵神將,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在天空雲霧之中,大顯神通的奇神異態,電閃雷鳴之後,瓢潑大雨從一個類似虎皮袋的器物裏嘩嘩傾瀉而出,撒落下來……下部,水神端坐於正中,目不轉睛地傾聽着。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們,心情激動,喜形悦色地佇立着。似乎他們都在靜聽着水神下令“降雨”後的“實施情況”。聽到雷雨交加,水神也為自己的至高無上的神威而感愜意。其面部流露出一種不易覺察的內心之喜悦,眾大臣亦愈加敬佩主子的恩德,恭維地守候在水神一旁,隨時聽從御令的再下達。畫面下方,兩隻仙鶴也為天降甘露而喜慶,站立宮廷,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靈活現。
興修興唐寺圖
此圖繪於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是以霍太山一帶流傳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興唐寺的故事繪製的。興唐寺位於廣勝寺北面15公里的苑川鄉興唐寺村,地處霍山主峯老爺頂的山腳。華夏民族著名的“中鎮”廟就坐落於該村。原屬趙城縣管轄。相傳唐時,李世民在此活動頻繁,並以霍山為屏障,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最終建立唐王朝。他十分重視趙城重鎮要地,責令在此修建興唐寺,以示不忘。畫面上羣山起舞,祥雲撲面。一隊唐朝軍馬,浩浩蕩蕩。前面,兩位武士手持兵器開路隊伍。一面繡着“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風飄揚,隊伍中主要將領是身着紅袍騎駿馬的帝王,文武官員隨行左右,前擁後呼,天空中還時而隱現龍的影子,形容真龍出征。畫面上還有一匹馬馱着一個木質小亭,亭內繪有一座佛塔,佛塔中還有一佛兩菩薩顯聖的仙姿。這幅畫説明了唐王李世民重視佛教、興修佛寺的決心。另外,也證實了李世民在霍山一帶活動的故事,確有出處。
玉淵亭圖
玉淵亭,建於霍泉側畔。亭為四角攢尖頂式樣,(但此處牆體已壞)亭子為紅樓翼角,秀氣挺拔。這裏是景色迷人的人間仙境。亭下泉水成潭,碧波漣漪,遠處垂柳輕拂,流雲縹緲,湖光山色,清幽爽心……亭檐下“玉淵亭”三字仍清晰可辨,亭內坐着兩位乖涼者,一位是僧人,一位像文人,文人手持扇子,不失風度,正與和尚侃侃交談;西邊泉岸上,守着一老翁,專心致志,扶竿垂釣,盼魚上鈎;一小彌手端盤杯蹣跚而至,正在讓老者飲茶……人物心理上的清幽與自然環境交織在幽靜的畫面中。此畫在板門西側上部,是一幅出手不凡的山水人物畫。綜上所述,廣勝寺水神殿壁畫內容豐富,人物生動,藝術水平較高,是我國元代壁畫中傑出的繪畫作品。它與永樂宮元代壁畫相媲美,成為祖國壁畫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水神廟旅遊貼士

1、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師父”,忌直呼其名,或其它污辱性稱呼。
2、忌禮節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3、忌談吐不當。與僧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4、忌行為舉止失當。遊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譁、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
5、遊客在進入佛殿前,最好脱帽進入。在佛殿內不可大聲喧譁和隨意觸摸佛像、亂扔垃圾,在沒被允許的情況下,不能在佛殿內進行錄像、照相等。
臨汾市有很多休閒娛樂場所,歌舞廳、娛樂總會、酒吧樣樣齊全,且內部設施完備,當你在旅遊過程中感到疲勞的時候,不妨去這裏放鬆一下身心。這一類娛樂場所,經營時間一般都比較晚,通常可到凌晨左右。在臨汾市的其它區縣,尤其是一些相對偏遠的地方,每逢節日,還可以看到當地的戲曲表演。
臨汾的光照較為強烈且持續時間較長,因而一把遮陽傘,是至此旅遊的必需品。山西因地勢較高,東南面又有山嶺阻擋海洋氣流,故較臨近的華北平原氣温低,降水少,晝夜温差較大,特別是春季的風沙很大,所以到山西旅遊最好準備太陽鏡、帽子等物以防風沙。山西的最佳旅遊季節在5-10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