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泉組

鎖定
水泉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8年朱誠順等命名。本組由碳酸鹽巖和碎屑岩所組成並夾少量火山岩,含豐富的微古植物。本組頂部被漢格爾喬克組冰磧岩(雜礫岩)所不整合超覆;底界與育肯溝組為連續過渡。分佈範圍較廣泛,西起庫爾勒以東的西山口、阿勒通塔格(西庫魯克塔格),向東到西大山、興地塔格及以南的牙爾當山、辛格爾塔格(中庫魯克塔格),一直向東延伸到鄯善縣以南的玉勒袞布拉克一帶。
中文名
水泉組
外文名
Shuiquan Fm
地層單位編碼
04-65-0306
地層地質年代
Z2
階代碼
Z2
地區代碼
2,4

目錄

水泉組命名

1958年朱誠順等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和碩縣羅欽布拉克(又名水泉、柳泉)附近,參考剖面在照壁山、牙爾當山等地。 [1] 

水泉組沿革

水泉組一名為最初E. Norin(1937)所命名的“育肯溝組”的一部分。1957年朱誠順等野外調查將原“育肯溝組”解體為四個“巖系”。分別稱漢格爾喬克(寒高爾雀克)巖系、水泉巖系、克根庫都克巖系(羅錢巖系)和扎摩克提布拉克巖系。
1976—1977年高振家等改稱水泉組,但其含義包括上述水泉組巖系和漢格爾喬克巖系,相當原E.諾林劃分的育肯溝組上部。至1978年高振家等又恢復了朱誠順所稱水泉“巖系”的最初定義,對上、下界線及層型剖面作了重新描述和補充修正。根據化石將其時代定為晚震旦世,與揚子區燈影組層位大體相當(高振家等,1981)。

水泉組特徵

水泉組層型

正層型克根庫都克南2 328高點北剖面,高振家等,1978年重測。

水泉組構成

本組由碳酸鹽巖和碎屑岩所組成並夾少量火山岩。上部為黑色頁岩、灰色粉砂岩、粉砂質頁岩中夾玄武岩、輝綠岩等基性火山岩;中部為灰綠色薄層細—粉砂岩,夾少量含磷砂岩及不穩定的磷塊巖及粉砂岩與灰綠色頁岩的不均勻互層;下部為暗灰色中厚層與灰色薄層灰巖互層,偶夾粉砂岩、細砂岩和頁岩的薄夾層。上部產有蠕蟲(worm)和文德帶藻(Vendotaenia sp.);下部含疊層石Jurusania f. 等;並含豐富的微古植物: Monotrematosphaaridium asperum, Pseudozonosphaera asperella, P. Rugosa, Hubeisphaera sp., Taenitum sp., Fuchunshania sp., Pseudodiacrodium sp.及Trachysphaeridium rude, T. Cultum等。在本組頂部頁岩中曾採獲 Rb-Sr法同位素年齡672Ma(朱傑辰等1987)樣品。巖性較穩定,厚度自西向東逐漸減少,局部地區由於頂部剝蝕厚度也變小,一般可從100—300m以上,中庫魯克塔格局部地區厚度較大,興地塔格北坡可達465m以上;至東部玉勒袞地區厚度僅10餘米直到尖滅。

水泉組接觸關係

本組頂部被漢格爾喬克組冰磧岩(雜礫岩)所不整合超覆;底界與育肯溝組為連續過渡。 [1] 

水泉組分佈

本組分佈範圍較廣泛,西起庫爾勒以東的西山口、阿勒通塔格(西庫魯克塔格),向東到西大山、興地塔格及以南的牙爾當山、辛格爾塔格(中庫魯克塔格),一直向東延伸到鄯善縣以南的玉勒袞布拉克一帶。 [1] 

水泉組備考

編撰者:高振家
作者1:朱誠順
年份1:1958
系名:新元古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