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水會渡

鎖定
《水會渡》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唐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離開同谷前赴成都。在這次行程中,杜甫寫了十二首紀行詩。此詩為其中之一。詩中“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乾”是神來之筆,很有“印象派”的手法。
作品名稱
水會渡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杜工部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水會渡作品原文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
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
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憂,陟巘仍萬盤。
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乾。
遠遊令人瘦,衰疾慚加餐。 [1] 

水會渡白話譯文

走山路,每天都有一定的路程,半夜了還沒有趕到休息的地方。月牙早已落山,懸崖邊的路實在是難走。腳下的地在顫動,大江忽然橫在我面前,洶湧澎湃像大海一樣寬闊。船伕在黑暗裏整理者船楫,説笑着,還唱着歌,根本不把波瀾放在眼裏。降霜了,草木山石是那樣的濕滑,寒風陣陣,手腳冰涼。這樣的時候,坐船過江已經讓人憂愁,過了江,盤旋而上的山路更加艱險。上了山,回頭看江水上面的天空,才發現滿天的星星原來是乾爽的。長途跋涉會讓人瘦弱,應該努力加餐,我的身體這樣瘦弱,真是叫人慚愧。

水會渡點評鑑賞

唐詩品彙》:
劉雲:窮而不澀(“迥眺”一作“回眺”二句下)。
《唐詩歸》:
鍾雲:“動”字靈警(“大江”句下)。譚雲:舟人性情。鍾雲:“輕”字暇,“暗”字整,然相生(“篙師”二句下)。鍾雲:險,想卻,真(“迥眺”二句下)!
《批點唐詩正聲》:
全詩中“沒”、“傾”、“動”、“洶”、“暗”、“輕”俱活眼。
周明輔曰:少陵入蜀紀行,雄奇崛壯,蓋其辛苦中得之益工耳。
杜臆》:
“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妙在“動”字,夜景實曆始知。插入“篙師”,便覺斐然,而夜渡之人,得此稍自寬懷。
杜詩詳註》:
曹孟德《碣石觀海》詩:“星漢粲爛,若出其裏。”此俯視水中之星。杜詩“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此仰觀水外之星。
《繭齋詩談》:
“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黑夜渡江,魂魄為水所移,心疑上下皆波瀾,抵岸回望,始知星幹。神理俱妙,他人那知此訣。
《劍溪説詩》:
杜五言徹首尾一韻,韻皆平正。惟“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幹”字險,餘皆渾渾無奇。
唐詩別裁》:
眺水外之星,下“幹”字險(“始知”句下)。
《讀杜心解》:
前篇(按指《白沙渡》)寫薄暮,此篇寫向曉。前寫江行之趣,此寫江勢之險。前用正筆寫,此多旁筆寫。如“篙師”二句,從反面顯出風勢;“迥出”二句,從過後剔出水勢是也。
杜詩鏡銓》:
張上若雲:四句寫黑夜險景甚真(“微月”四句下)。此又從渡水説到登岸(“霜濃”—句下)。 [2] 

水會渡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峯,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