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是漢語一級字
[1]
,讀作qì。此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模擬雲氣的樣子。氣的本義是自然界均勻擴散的第三態物質、食物消化而產生的腸胃氣體。後引申為人體原始的氣態精華能量。由人體原始的氣態精華能量引申為呼吸。由呼吸引申為精神特質,態度,風格;呼吸失控,動怒。也作姓氏。
[3]
- 中文名
- 氣
- 拼 音
- qì
- 繁 體
- 氣
- 部 首
- 氣
- 字 碼
- U+6C14
- 五 筆
- rnb(86);rtgn(98)
- 倉 頡
- omn
氣字源演變
編輯“氣(簡)”是象形字。甲骨文用三橫來表示雲氣(甲組圖1),上下兩橫較長,中間一橫較短,與“三”字甲骨文三橫等長有別。西周金文(甲組圖2)沿襲甲骨文形體,春秋時大概是為了更加突出與“三”字的區別,而將“氣”字上部一橫彎曲。戰國文字(甲組圖4-6)時又將下部一橫彎曲,同時還出現了兩種異體,使“氣”字變為從大、氣聲和從火、既聲的形聲字。秦代文字基本沿襲戰國文字作“氣”的寫法。漢代及以後文字形體變化不大。
[6]
繁體的“氣”是形聲字。《説文》小篆(乙組圖1)正體為從米 ,氣聲;《説文》小篆(乙組圖1)的第一個或體是從米(乙組圖2),既聲;第二個或體是從食(乙組圖3),氣聲。本義是贈送(糧食),這種意義讀xì。《説文》:“氣,饋客芻米也。” 《左傳·僖公十五年》:“是歲晉又飢,秦伯又氣之粟。” “氣(簡)”和“氣”本是兩個不同的字。甲骨文“氣(簡)”字作“三”形,像雲層之形,本義是雲氣,泛指氣體。但是在古籍中往往不用“氣(簡)”字,而是借用“氣”字表達雲氣之義。此種意義的氣讀qì 。“氣”既常表達此義,它的本義就用“餼”字表示。“餼”是在“氣”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氣”的右側加形符“食”而形成的,“氣”和“餼”是古今字的關係。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表示雲氣意義的“氣”被廢棄,重新恢復了它的古體“氣(簡)”。“餼”字被簡化為“餼(簡)”,運用的是偏旁簡化的方法。 “”被作為“餼”的異體廢棄掉了。
[2]
“氣”後來引申泛指一切氣體,如“空氣”、“霧氣”、“氧氣”、“水蒸氣”等。呼吸是維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動,吸人的是新鮮空氣,呼出的是體內的濁氣,所以“氣”又指呼吸的氣息,如“氣喘吁吁”、“氣急敗壞”等詞中的“氣”。地上的水汽蒸騰上升形成雲,雲氣聚集則降下萬物賴以生存的雨水,還有時而柔和時而狂暴的風,一刻也不停的呼吸,我們無時無處不能感到氣的變化流動,天涼了,是空氣變冷了;氣體流動,帶來了遠處鮮花和青草的芬芳氣息,所以“氣”還引申出天氣、氣候、氣味等含義。
[7]
氣詳細釋義
編輯拼音 | 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qì | 名詞 | 雲氣。 | clouds | 《墨子·號令》:“巫祝史與望氣者,必以善言告民,以請上報守。” 南朝宋謝惠連《泛湖歸出樓中玩月》詩:“斐斐氣幕岫,泫泫露盈條。” 唐杜甫《秋興》詩之五:“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 雲氣 |
蜃氣。 | loop | 《史記·天官書》:“海旁蜄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海上居人……睹城闕狀如女牆雉堞者,皆《天官書》所説氣也。” | |||
空氣。 | air | 《墨子·備穴》:“然炭杜之,滿鑪而蓋之,毋令氣出。” 《列子·天瑞》:“天,積氣耳,亡處亡氣。” 漢王充《論衡·道虛》:“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覆蓋其口,漆塗其隙,中外氣隔,息不得泄,有頃死也。” 清方苞《獄中雜記》:“牖其前以通明,屋極有窗以達氣。” | 氣壓 | ||
指氣體。 | gas |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自有而無者,化為氣也,如水之耗而幹也。自無而有者,變而為質也,如氣之蒸為水也。” | 毒氣,煤氣,沼氣 | ||
氣象。 | weather | 《左傳·昭公元年》:“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 | 氣象 | ||
節氣;氣候。 | solar terms | 《素問·六節藏象論》:“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 唐韓愈《南海神廟碑》:“常以立夏氣至,命廣州刺史行事祠下。” 元耶律楚材《過夏國新安縣》詩:“氣當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清阮葵生《茶餘客話》卷十三:“三節一氣,積六氣而成時,歲則有二十四氣。” | 天氣,氣候,秋高氣爽 | ||
氣味。 | smell | 《墨子·節葬下》:“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無菹漏,氣無發泄於上,壟足以期其所,則止矣。” 《晉書·樂志下》:“蘭風發芳氣,蓋世同其芬。” 唐李德裕《思山居·清明》詩:“月照一山明,風吹百花氣。” | 香氣,臭氣,泥土氣 | ||
呼吸;氣息。 | breathe | 《禮記·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鄭玄注:“氣,謂噓吸出入也者。” 晉張華《博物志》卷五:“軍祭酒弘農董芬……氣閉不通,良久乃蘇。” 唐張鷟《遊仙窟》:“當此之時,氣便欲絕,不覺轉眼,時復偷看十娘。” | 上氣不接下氣 | ||
聲氣,語氣。 | mood | 《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寡人夜者聞西方有男子哭者,聲甚哀,氣甚悲,是奚為者也?寡人哀之。” 唐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喜)五月初至此,自言為合下所知,辭氣激揚,面有矜色。”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二》:“二公酹酒祝之,詞氣慷慨,士百其勇。” | 聲氣,語氣,詞氣 | ||
景象;氣氛。 | atmosphere | 《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晉王羲之《蘭亭序》:“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唐杜甫《秋興》詩之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 氣氛,天朗氣清 | ||
指社會風氣和習俗。 | 《禮記·樂記》:“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 《呂氏春秋·音初》:“流闢誂越慆濫之音出,則滔蕩之氣邪慢之心感矣。” | 風氣 | |||
指人、物的屬性或一地的天然特點。 | 《易·幹》:“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晉陸機《辨亡論》上:“故同方者以類附,等契者以氣集。” 唐韓愈《送廖道士序》:“郴之為州,在嶺之上,測其高下,得三之二焉,中州清淑之氣,於是焉窮。” | ||||
中國古代哲學概念。主觀唯心主義者用以指主觀精神。 | 《孟子·公孫丑下》:“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宋代及以後的客觀唯心主義者認為“氣”是一種在“理”(即精神)之後的物質。 宋朱熹《答黃道夫》:“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明何景明《內篇》之二十:“氣者,形之御也。氣以神動,形以氣存,不存而存,故曰難老。”樸素唯物主義者則用以指形成宇宙萬物的最根本的物質實體。 | 浩然之氣 | |||
命,命運。 | 宋蘇舜欽《高山別鄰幾》詩:“高山扶層巔,下與地盤結,氣貫不變移,澤枯乃朽裂。” | 氣數,福氣 | |||
指人的元氣,生命力。 | 《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飲食時,素食而分處,故聖人作,誨男耕稼樹藝,以為民食,其為食也,足以增氣充虛,彊體適腹而已矣。” 宋周密《齊東野語·王魁傳》:“積久為寒中洞泄,氣脱肉消,飲食不前而死。” 清薛福成《援越南議中》:“務使越人氣壯力完,不遽折而入於法。” | 元氣,氣虛 | |||
指精神狀態,情緒。 | 《莊子·庚桑楚》:“欲靜則平氣。”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當今諸侯無異心,百姓無怨氣。” 唐韓愈《送浮屠文暢師序》:“措之於其躬,體安而氣平。” | 怨氣,勇氣,朝氣 | |||
特指勇氣;豪氣。 | courage |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唐韓愈《送張道士序》:“臣有膽與氣,不忍死茅茨。” 清魏源《聖武記》卷一:“太祖議我都城逼遼瀋,將先圖葉赫則患明兵搗我之虛,非大挫明兵,奪其氣不可。” | 勇氣,一鼓作氣 | ||
氣色;表情。 | 唐韓愈《貞曜先生墓誌銘》:“先生生六七年,端序則見,長而愈騫,涵而揉之,內外完好,色夷氣清,可畏而親。” | 氣色 | |||
指氣惱、不愉快的情緒。 | |||||
氣派;氣概。 | lofty quality | 《史記·項羽本紀》:“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唐杜甫《壯遊》詩:“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 明李贄《與友人書》:“顧衝庵氣欲蓋人,而心實能下人。” | 氣概,氣吞山河,氣度不凡 | ||
義氣。 | personal loyalty | 《陳書·章昭達傳》:“昭達性倜儻,輕財尚氣。” 《新唐書·楊炎傳》:“炎美鬚眉,峻風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氣。” 元劉祁《歸潛志》卷二:“雅尚氣任俠,不肯下人。” | 義氣 | ||
氣焰;權勢。 | 《明史·丁瑄傳》:“沙縣佃人鄧茂七素無賴,既為甲長,益以氣役屬鄉民。” 清薛福成《贈廣西巡撫壯節鄒公行狀》:“然公自負其能,見世之陋庸闒茸不事事者,無貴賤,壹以氣陵之,不為禮。” | 氣焰 | |||
指作家的氣質或作品的風格,氣勢。 | 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風骨》:“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 宋秦觀《韓愈論》:“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 清沈德潛《説詩晬語》卷下:“元裕之七言古詩,氣王神行,平蕪一望時,常得峯巒高插濤瀾動地之概,又東坡後一能手也。” | 氣勢,氣質 | |||
指文風。 | 《宋書·謝靈運傳論》:“仲文始革孫許之風,叔原大變太元之氣。” 唐韓愈《王公墓誌銘》:“公所為文章,無世俗氣。” | 俗氣 | |||
作風;習氣。 | 官氣,嬌氣 | ||||
中醫學術語。指脈氣和營衞。 | 《周禮·天官·獸醫》:“凡療獸病,灌而行之,以節之,以動其氣。” 鄭玄注:“氣,謂脈氣。” | 脈氣 | |||
指脈氣和營衞方面的病象。 | 《敦煌曲子詞·定風波》:“風濕傷寒脈緊沈,遍身虛汗似湯淋。此是三傷誰識別?情切,有風有氣有食結。” | 濕氣,痰氣 | |||
指氣功。 | 宋王讜《唐語林·補遺三》:“(羅浮生)或散發箕踞,久之用氣上攻,其發條直如植。” | 氣功 | |||
指效力,作用。 | 《呂氏春秋·審時》:“是故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叡,四衞變彊。” 高誘注:“氣,力也。” | ||||
用來抽氣或壓縮氣體的泵。 | 氣泵 | ||||
積聚着天然氣的地層。 | 氣層 | ||||
動詞 | 嗅,聞。 | 《禮記·少儀》:“洗盥執食飲者勿氣。” 孔穎達疏:“謂不鼻嗅尊長飲食也。” | |||
氣惱;生氣。 | angry | 唐韓愈《劉統軍碑》:“德宗之始,為曲環起;奮筆為檄,強寇氣死。” | 生氣 | ||
使人生氣。 | 氣人 | ||||
謂欺壓。 | 受氣 | ||||
形容詞 | 形容人精神振作、氣勢威武。 | 雄赳赳,氣昂昂 | |||
形容非常生氣的樣子。 | 氣沖沖,氣鼓鼓 | ||||
脾氣暴躁,氣勢很盛。 | 氣粗膽壯,財大氣粗 | ||||
因疲勞、空氣稀薄等原因而呼吸短促。 | 氣短 |
氣古籍釋義
編輯氣説文解字
【卷七】【米部】 氣
饋客之芻米也。從米。氣聲。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氣或從既。氣或從食。
【卷一】【氣部】氣(簡)
氣説文解字注
【卷七】【米部】 氣
饋客之芻米也。
聘禮殺曰饔。生曰餼。餼有牛羊豕黍粱稻稷禾薪芻等。不言牛羊豕者、以其字從米也。言芻米不言禾者、舉芻米可以該禾也。經典謂生物曰餼。論語。告朔之餼羊。
從米。氣聲。
許既切。十五部。今字叚氣為雲氣字。而饔餼乃無作氣者。
春秋傳曰。齊人來氣諸侯。
事見左傳桓六年、十年。十年傳曰。齊人餼諸侯。許所據作氣。左丘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於此可見。
氣或從既。
既聲也。聘禮記曰。日如其饔既之數。注云。古文既為餼。中庸篇曰。既稟稱事。注云。既讀為餼。大戴朝事篇。私覿致饔既。戴先生曰。既卽餼字。按三既皆䊠之省。
氣或從食。
按從食而氣為聲。葢晚出俗字。在假氣為氣之後。
【卷一】【氣部】氣(簡)
雲氣也。
氣氣古今字。自以氣為雲氣字。乃又作餼為廩氣字矣。氣本雲氣。引伸為凡氣之偁。
象形。
氣康熙字典
【辰集下】【氣字部】氣
《玉篇》:𠋫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氣相求。《繫辭》:精氣為物。《禮·月令》:孟春之月,天氣下降,地氣上騰。
又《祭義》:氣也者,神之盛也。注:氣謂噓吸出入者也。
又天氣曰元氣。《後漢·明帝紀》:升靈台,望元氣。注:元氣,天氣也。
又陰陽曰二氣。《太極圖説》:二氣交感,化生萬物。
又五氣。《史記·五帝紀》: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氣。注:王肅曰:五氣,五方之氣。
又《書·洪範》曰雨,曰暘,曰燠,曰寒,曰風。注:雨,木氣。暘,金氣。燠,火氣。寒,水氣。風,土氣。為五氣。又《素問》:寒、熱、風、燥、濕,五氣之聚也。寒生水,熱生火,風生木,燥生金,濕生土。
又六氣。《左傳·昭元年》:六氣,隂、陽、風、雨、晦、明也。
又《莊子·逍遙遊》:乗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注: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與天𤣥地黃為六氣。王逸《楚辭》注:《陵陽子明經》春食朝霞,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隂,日沒已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氣也。夏食正陽,南方日中氣也。幷天𤣥地黃之氣為六氣。
又年有二十四氣。《內經》:五日謂之𠋫,三𠋫謂之氣。《書正義》: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隨天轉運,所以敍氣節也。氣節者,一歲三百六十五日有餘,分為十二月。有二十四氣,一為節氣,謂月初也,一為中氣,謂月半也。以彼迭見之星敍此月之節氣。
又歷家有𠋫氣法。司馬彪《續漢書》:𠋫氣之法:為室三重,塗亹周密,布緹幔室中。以木為按,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內端,案歷而𠋫之。氣所動者,其灰斯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
又有望雲氣法。《周禮·春官》:保章氏以五雲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注:視日旁雲氣之色,靑為蟲,白為喪,赤為兵荒,黑為水,黃為豐。《史記·天官書》: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又:日旁雲氣,人主象。
又: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精華實息者吉,虛耗者兇。邵諤《望氣經》:鬱鬱葱葱,隱隱隆隆,佳氣也。綿綿絞絞,條條片片,兵氣也。澤澤燄燄,女子氣也。如藤蔓掛樹者,寶氣也。紫氛如樓者,玉氣也。
又道家有食氣法。《參同契》:食氣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又以鼻觸物亦曰氣。《禮·少儀》:執食飮者勿氣。疏:執尊長飮食,不鼻臭之也。
又葉去訖切。音乞。成公綏《嘯賦》: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
又葉丘謁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賦》:當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氣。喜乳哺之遂安兮,信眾疾之日歇。
【辰集下】【氣字部】氣(簡)
《説文》:雲氣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氣、炁。又與人物也。今作乞。
《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氣,小篆本作氣。氣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為求乞字。氣、乞本同一字也,後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筆以別之。
又《六書正譌》:氣,俗用氣,乃稟氣之氣。雲氣必用氣。
氣字形書法
編輯氣字形對比
氣書寫演示
氣書法欣賞
篆書 | 隸書 | 草書 | 行書 | 楷書 |
氣音韻彙集
編輯字頭 | 小韻 | 聲符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韻目 | 韻部 | 擬音 | 聲調 | |
---|---|---|---|---|---|---|---|---|---|---|
上古音系 | 氣 | 氣 | 隊 | kʰɯds | ||||||
廣韻 | 氣 | 氣 | 去既 | 溪 | 微開 | 八未 | ||||
蒙古字韻 | 氣 | k'i | 去聲 | |||||||
中原音韻 | 氣 | 氣 | 溪 | 齊微齊 | 齊微 | 去聲 | ||||
洪武正韻 | 氣 | 器 | 去冀 | 三霽 | 齊 | 去聲 | ||||
分韻撮要 | 氣 | 氣 | 曉 | 幾 | 第三幾紀記 | 陰去 |
- 參考資料
-
- 1. 《通用規範漢字表》(一級字表、二級字表、三級字表) .武漢信息傳播職業技術學院[引用日期2020-03-08]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648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09:1078
- 4. 氣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8]
- 5. 氣的平水韻 .搜韻[引用日期2020-03-08]
- 6.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26
- 7. 漢字源流百説.任犀然著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08:18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1986年11月:9006
- 9.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549
- 10. 氣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