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殿前歡·登會波樓

鎖定
《殿前歡·登會波樓》是元曲作家張養浩創作的散曲。此曲寫作者登上會波樓的所見所感。作者先從大明湖自然風光寫起,以“四圍山”交待了大明湖的周圍環境,以“鋪翠描金”刻畫日光照耀下金波盪漾的大明湖,再用“十里香風散”描繪荷花的異香,然後寫作者的陶醉情態,進一步烘托大明湖的美麗動人,也流露出了對官場的厭倦。全曲筆致細膩工麗,充滿詩情畫意,情感真摯,結構嚴謹,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
作品名稱
殿前歡·登會波樓
作    者
張養浩
創作年代
元代
出    處
全元散曲
作品體裁
散曲
作品別名
【雙調】殿前歡·登會波樓

殿前歡·登會波樓作品原文

【雙調】殿前歡·登會波樓
四圍山,會波樓上倚闌干。大明湖鋪翠描金間,華鵲中間。愛江心六月寒。荷花綻,十里香風散。被沙頭啼鳥,喚醒這夢裏微官。 [1] 

殿前歡·登會波樓註釋譯文

殿前歡·登會波樓詞句註釋

⑴雙調:宮調名,元曲常用的宮調之一。殿前歡:曲牌名,屬雙調,全曲九句八韻。
⑵會波樓:大明湖上的一個亭子,位於濟南大明湖東北角。
⑶大明湖:濟南風景名勝之一,在今濟南市北。湖水清澈,環湖有不少名勝古蹟。
⑷華鵲:指華不注山與鵲山,在濟南近郊。一本作“華島”,當時大明湖中的一個島名,即華鵲島。
⑸綻:開放。 [1] 

殿前歡·登會波樓白話譯文

四周都是鬱鬱葱葱的青山,我在會波樓上憑依欄杆。大明湖簡直就是在鋪翠描金的美景中間。華不注山與鵲山倒映湖中間,愛那湖心的水六月間也似覺微寒。湖裏的十里荷花正在開放,那花香向四外隨風飄散。我陶醉了,是那沙灘上的鳥鳴聲喚醒了我這夢裏小官。 [2]  [3] 

殿前歡·登會波樓創作背景

《殿前歡·登會波樓》是作者在家鄉登臨時見景生情所作之曲。張養浩是濟南人,對家鄉風物有着獨特、淳厚的感情,對會波樓情感尤深,可謂情有獨鍾,在作品中屢屢提及。此曲為其中之一。 [1] 

殿前歡·登會波樓作品鑑賞

殿前歡·登會波樓整體賞析

張養浩筆下的會波樓,不光有美不勝收的景緻,更有複雜的情感寄託,表達了作者對官場的厭倦。全曲筆調活潑清新,意境很美。
“四圍山,會波樓上倚闌干”,起筆敍事交待寫作背景和地點。“四周山”,頗有歐陽修“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的味道。“倚闌干”三字交待出作者所在位置,暗示出眼前之景都在作者的眼中,給人親切感和現場感。“大明湖鋪翠描金間”是全景描繪,是“倚闌干”放眼四望所見,憑欄遠眺,好一派動人的湖光山色。“鋪翠描金”給人以很強烈的色彩感和富貴感的印象。“華鵲中間,愛江心六月寒”兩句中的“華鵲”根據另一個版本可以確定是湖心小島的名字,而會波樓就在這個小島上。實際這兩句可以理解為“華鵲島就在大明湖的中間,我愛這裏湖心的六月寒”。“愛江心六月寒”,既是大明湖氣候涼爽怡人的實寫,也表達出作者閒適愜意的心境。“荷花綻,十里香風散”兩句寫周圍都是荷花,而荷花正在開放時期,花香隨風四散,這是作者嗅覺聞到的,更加陶醉而沉浸在仙境般的氛圍中。“被沙頭啼鳥,喚醒這夢裏微官”兩句用鳥啼的聲音結束,暗示自己一直沉醉在這美景中而達到忘情忘我的境界,被沙灘上的鳥鳴聲驚醒過來,才知道自己正在會波樓上,自己在現實世界中。寫景頓時轉換為抒情,或許是受到自然的感召,作者突然厭倦了官場的齷齪和虛偽,有了歸隱的念頭。正是“整做了三個十年夢。被黃花數叢,白雲幾峯,驚覺了周公夢”(張養浩《慶東原四首》)。
這首小令寫得很有層次感,前面大部分篇幅是寫景,後面的“香風”則是味覺,而“啼鳥”則是聽覺,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 

殿前歡·登會波樓名家點評

四川師範大學教授鄧元煊《元曲:彩圖版》:此曲通過登樓所見所感,讚美了大明湖清秀綺麗的景色。能抓住大明湖景物的主要特徵,展開聯想,妙筆生花。末兩句寫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情景,尤富神韻。 [3] 

殿前歡·登會波樓作者簡介

張養浩(1269—1329),元代散曲家。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元武宗朝,入拜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被免職。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辭官歸隱,此後屢召不赴。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致力於治旱救災。到官四月,勞瘁去世。追封濱國公,諡文忠。詩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稱。散曲多寫歸隱生活,寄寓對時政的不滿,懷古和寫景之作也各具特色。有散曲集《雲莊休居自適小樂府》,以及《歸田類稿》《雲莊集》。《全元散曲》錄其小令一百六十一首,套數二套。 [4] 
參考資料
  • 1.    隋樹森.全元散曲(上)[M].北京:中華書局,1964:406
  • 2.    趙興勤 趙韡 譯註.元曲三百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208-210
  • 3.    鄧元煊.元曲:彩圖版[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20:136
  • 4.    蔣星煜 等.元曲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1247-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