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殷鑑不遠

鎖定
殷鑑不遠(拼音:yīn jiàn bù yuǎn)是一則來源於文學作品的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詩經·大雅·蕩》。 [2] 
殷鑑不遠(鑑:鏡子;殷鑑:可以作為殷朝的借鑑。)原指殷人滅夏,殷的子孫應以夏的滅亡作為鑑戒。後泛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常用於勸勉人以免犯錯。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3] 
中文名
殷鑑不遠
拼    音
yīn jiàn bù yuǎn
近義詞
引以為戒
反義詞
重蹈覆轍
出    處
《詩經·大雅·蕩》
注音字母
ㄧㄣ ㄐㄧㄢˋ ㄅㄨˋ ㄧㄨㄢˇ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殷鑑不遠成語出處

先秦《詩經·大雅·蕩》:“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1]  [2]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殷鑑不遠”。 [1] 

殷鑑不遠成語故事

在殷商之前,便是夏朝。以治水聞名古今的夏禹,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夏禹屬於我國傳説中上古時代著名的聖王之一。然而夏代末期的一個君王夏桀,卻暴虐荒淫沒有尺度。因而商湯起義,將夏朝消滅,改國號為商,商湯便做了商代的首任君王。商湯同樣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聖王,然而商代傳到末期,也跟着逐漸腐敗,逐漸失去了先王的風範。當時作為西部諸侯之長的“西伯”周文王曾經滿懷一片好心,對之提出過極為誠懇的勸戒,然而卻慘遭陷害。最終商朝被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所滅。 [3] 
周厲王是周朝的第十個國王。他在位時,對內橫徵暴斂,壟斷了社會財富和資源,加重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同時還剝奪了一些貴族的權力;對外,南征荊楚,北防遊牧部落,與周邊的少數民族也矛盾重重。周厲王為壓制國人的不滿,派人監視公開指責的人,一旦發現就立即處死。國都裏的人都不敢説話,路上相遇彼此只能用眼晴互相望一望而已。召公上朝進諫:“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堵住人們的口,要比堵住河裏的水更厲害。水積多了,一旦決口,造成的傷害一定更大;不讓民眾説話,也是這個理兒。所以,治理民眾就像治理河流一樣,只能疏導,不能堵塞。周厲王不聽勸阻,一意孤行,為所欲為,從此,國人都不敢説話,沒過幾年,民眾忍無可忍發生了暴動,襲擊周厲王,他倉皇出逃,死於外地。這就是《詩經·大雅·蕩》的歷史背景,該詩作者借用周武王的口譴責昏君,詛咒暴政,大罵商紂王,實際是在抨擊周厲王。“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實際上也就是“周鑑不遠,在殷後之世”。國家覆亡的教訓並不遠,對於商來説,是夏桀,對於周來説,就是殷紂! [4] 

殷鑑不遠成語寓意

殷商的教訓不用往遠處去找,恰好就在夏桀那一代。夏朝的消亡,理應作為殷商的鑑戒。然而殷商的末代君王商紂不聽忠告,不吸取前代的教訓,最終導致亡國。成語告訴人們,應該積極吸取前人的教訓,避免自己再犯同樣的錯誤。 [3] 

殷鑑不遠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殷鑑不遠”原指殷人滅夏,殷的子孫應以夏的滅亡作為鑑戒。後泛指前人失敗的教訓就在眼前,常用於勸勉人以免犯錯。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2]  [3] 
  • 運用示例
唐·吳兢《貞觀政要·安邊》:“晉代有魏時,胡部落分居近郡,江統勸逐出塞外,武帝不用其言,數年之後,遂傾瀍、洛。前代覆車,殷鑑不遠。” [3]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貞觀中直諫者不止魏徽》:“此當時君臣動色相戒,皆由殷鑑不遠,警於目而惕於心,故臣以進言為忠,君以聽言為急。” [3] 
姚雪垠《李自成》:“宋與金的歷史,對崇禎説來,殷鑑不遠,而他絕不願在臣民心目中和後代史書中被看成是無能懦弱的君主。” [3] 

殷鑑不遠成語辨析

殷鑑不遠—引以為戒
“殷鑑不遠”與“引以為戒”意義相近,兩者都有拿別人所犯下的錯誤當作自己做事情的教訓,避免犯下前人所犯錯誤的意思。區別在於“殷鑑不遠”強調的是前人所犯下的錯誤自己拿來作為警戒;而“引以為戒”還可以指身邊人所犯下的錯誤被自己知道,從而避免自己重蹈覆轍。“引以為戒”比“殷鑑不遠”的使用範圍更大一點。 [3] 
參考資料
  • 1.    崇賢書院編著. 《詩經》200句[M].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8.12:243
  • 2.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1358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成敗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103-105
  • 4.    孔慶國主編. 儒家經典成語故事啓示錄[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2018.1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