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運冬

鎖定
段運冬,1974年7月出生,雲南曲靖人,博士、博士後,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美術學院院長。1997年7月畢業於西南大學文學院;2009年7月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電影學博士學位;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美國常青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訪學;2011年12月進入西南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藝術哲學研究;2012年8月在紐約參加由美國亞洲文化協會、路西基金會主辦的“美國藝術高級工作站”(Advanced workshop for American art)。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9年入選重慶市第三批學術技術帶頭人(美術學)。兼任中國評論家協會理事、重慶文聯副主席、重慶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史論(美術、電影)、美學理論、藝術批評。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後期重大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等課題10餘項,出版《電影,作為隱喻的藝術》《現代歐洲繪畫教室•素描》(譯著)等著述,在《文藝研究》《美術》《電影藝術》《美術觀察》《當代電影》《世界電影》《美術研究》《裝飾》《現代傳播》《中國文藝評論》《西南大學學報》等權威、核心期刊、報紙發表電影、動畫、美術論文120餘篇,近20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報》全文轉載。曾獲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莫斯科國際電視節學院獎、國家圖書提名獎等獎項。
中文名
段運冬
民    族
出生地
雲南曲靖
出生日期
1974年7月 [1] 
畢業院校
中國藝術研究院
職    業
教師
職    務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2] 
教學職稱
教授 [1] 

段運冬人物經歷

2009年7月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電影學博士學位;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美國常青藤盟校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訪學;
2011年12月進入西南大學哲學博士後流動站做藝術哲學研究;
2012年8月在紐約參加由美國亞洲文化協會、路西基金會主辦的“美國藝術高級工作站”(Advanced workshop for American art)。 [1] 

段運冬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藝術史、視覺文化、電影理論,其中對美國現當代藝術,以及支撐動畫理論的繪畫、電影理論有較為深厚的涉獵。 [1] 

段運冬主要成就

段運冬主持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藝術類青年項目,“中國主流電影問題史研究”(批文號:10CC080),10萬;
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電影隱喻研究”(批文號:07JA760011,已結題),5萬;
3、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課題,“新媒體與國家文化安全研究”(批文號:SWU1009082),3萬;
4、重慶市高教教改重點課題,“藝術學科升位與我國高等美術教育課程設置的轉向研究”(批文號:112069),3萬,2011年;
5、重慶市研究生教學改革重點項目“面向國際化發展的美術學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以視覺文化研究為例”(批文號:122021),6萬,2012年。
6、中國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全球電影產業網絡與中國主流電影的國際傳播研究“,15萬,2013年;
7、中國博士後面上基金項目,”美國當代藝術的經典化研究“,5萬,20013年;
8、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計劃“,”中國主流藝術的國際化研究“,20萬,2013年;
9、重慶市研究生優質課程,”藝術史的編年與方法“,6萬,2013年。 [1] 

段運冬主要學術文章

1.《關於馬克馬巴夫的對話》,《世界電影》(譯,2),2013年第2期;
2.《中國祖先畫像的文化意義》(譯,2),《人民政協報》,2013年1月14日;
3.《北歐藝術思想淺析》(譯,3),《人民政協報》,2013年1月28日;
4.《莫奈與美國現代主義藝術的復興》(譯,3),《中國國家美術》,2012年第4期;
5.《近四十年西方藝術理論一瞥》(譯,2),《中國國家美術》,2012年第3期;
6.《西方美術館研究評述》(2),《中國美術館》,2012年第4期;
7.《從營運模式到價值介入:新世紀以來西方美術館研究評述》(2),《美術觀察》,2012年 第4期;
8.《藝術與思想:北歐早期現代藝術的學術思想》(譯,3),《中國國家美術》,2012年第2 期;
9.《深挖掘+廣實驗:聚焦第六十二屆柏林電影節》,《中國藝術報》,2011年2月25日;
10.《“介入性”與新世紀以來我國主流電影的嬗變》,《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 2012年第1期;
11.《青春懷舊的市場邏輯》(2),《中國藝術報》,2012年1月21日;
12.《關於中國祖先畫像的探究》(譯,2),《中國國家美術》,2012年第1期;
13.《“介入性”與新世紀以來我國主流電影的嬗變》,《文藝研究》,2011年第10期;
14.《烏菲茲博物館散記》,《中國美術館》,2012年第9期;
15.《實現經濟品牌到藝術品牌的轉化》(1),《人民政協報》,2011年6月13日;
16.《重建電影批評:語義學的路徑》,《當代電影》,2011年第6期;
17.《誰來關心民間博物館》(2),《中國美術館》,2011年第5期;
18.《“中國意識”的視覺傳播與構建——基於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的考察》,《寧夏大學學 報(哲學社會科學)》,2011年第5期;
19.《美術研究領域內的“三聚氰胺”》(1),《中國美術館》,2011年第3期;
20.《藝術建設是“十二五”電影產業發展的關鍵》,《人民政協報》,2011年3月6日;
21.《當代藝術,別忘了對社會現實的介入》,《中國美術館》,2011年第1期;
22.《姜文:孤傲的子彈還能飛多久》,《中國文化報》,2011年1月4日;
23.《“網絡水軍”與新媒體的國家文化安全》(訪談),《人民政協報》,2010年12月13日;
24.《<山楂樹之戀>的“張藝謀怪圈”》,《人民政協報》,2010年11月29日;
25.《文化發展遠景與結構性矛盾的突圍》,《人民政協報》,2010年11月8日;
26.《國家意識、資本策略、學科自覺——近期我國大陸電影知識生產的權力結構》,《中國人民 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10年第11期;
27.《他者的想象:十七年少數民族電影中的女性形象》,《南大戲劇論叢》,商務印書館, 2010年9月;
28.《國家意識、資本策略、學科自覺——近期我國大陸電影知識生產的權力結構》,《電影藝 術》,2010年第5期;
29.《媒介生態是一個文化新問題》,《人民政協報》,2010年8月23日;
30.《災難的二十三秒與懺悔的三十二年》,《人民政協報》,2010年8月9日;
31.《價值起點的位移與電影理論的重構》,第十八屆世界美學大會論文集,2010年8月9日;
32.《薩吉亞特——自由主義及其興衰》(譯文,2),《世界電影》,2010年第3期;
33.《電影強國的關鍵是文化心智》,《人民政協報》,2010年6月14日;
34.《價值起點與電影理論的重構》,《當代電影》,2010年第6期;
35.《電影的隱喻本質》,《影視文化》,2012年第2期;
36.《電影裏我們很近也很遠》,《人民政協報》,2010年6月6日;
37.《電影中的國家形象——人格化的塑造路向》,《中國文化報》,2009年5月20日;
38.《“痛打落水狗”——中國電影中的負價值判斷》,《電影藝術》,2009年第2期;
39.《國家形象何以在影像中建構》,《當代電影》,2009年第1期;
40.《構築儒學研究的國際平台》,《藝術評論》,2008年第12期;
41.《電影隱喻:理論原點與邏輯延展》,《文藝研究》,2008年第10期;
42.《奧運*影像*文化》,《藝術交流》,2008年第4期;
43.《視覺文化與國家形象——新世紀以來<國家地理>與國家形象的塑造》,《現代傳播》, 2008年第4期;
44.《從電影的本體邁向文化的現實》,《音樂與表演》,2008年第4期;
45.《文化價值的缺失:制度轉譯中的明星制》,《當代電影》,2008第7期;
46.《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繼承與發展》,《中國電影年鑑》,2008年1月1日;
47.《中產階級的審美想象與中國主流電影的文化生態》,《當代電影》,2007年第6期;
48.《英國動畫:來自個案的研究》(譯,2),《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7年 第3期;
49.《固守*綿延*斷裂*突圍:新傳媒時代電影美學論壇綜述》,《當代電影》,2007第2期;
50.《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繼承與發展》,《中國電影報》,2007年2月23日;
51.《中國“大片”:國際化的悖論》,《藝術評論》,2007年第2期;
52.《前數字時代的亞洲動畫》,《世界電影》(譯文,2),2007年第2期;
53.《問題史與中國電影史的寫作》,《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7年第1期;
54.《問題史與中國電影史的寫作》,《文藝研究》,2006年第10期;
55.《英國動畫:來自個案的研究》,《世界電影》(譯文,2),2006年第6期;
56.《變化語境下的動畫美學》(譯,1),《世界電影》(譯文,1),2006年第4期;
57.《歐美動畫研究述評》(2),《世界電影》,2006年第3期;
58.《國外動畫研究掃描》,《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藝術》,2005年第8期;
59.《向本體逼近:動畫藝術特徵探查》,《文藝研究》,2005年第6期;
60.《國外動畫研究掃描》,《電視研究》,2005年第5期;
61.《新媒體時代的影像敍述:周星馳的<功夫>》,《藝海》,2005年第3期;
62.《想象與隱喻的座標:關於<木蘭從軍>》,《當代電影》,2005年第3期;
63.《視覺文化的創世紀:新媒體藝術及其對影像文化的促動》,《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影視 藝術》,2005年第2期;
64.《張藝謀電影批評的文化悖論》(2),《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
65.《新媒體藝術的語言品格》,《裝飾》,2004年第12期;
66.《動畫文化的生態品格》;中國影視教育委員會,2004年10月;
67.《虛擬化的人物人物想象——關於電視劇〈鄧小平〉》,《中國電視》,2004年第8期;
68.《視覺文化的“創世紀”:新媒體藝術及其對影像文化的促動》,《美術研究》,2004年第4 期;
69.《離經與叛道:80年代的日本青春電影》,《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3期;
70.《動畫文化品格探查》,《裝飾》,2004年第2期;
71.《關於\"中心\"的對論話》,《中國電視》,2003年第7期;
72.《“俯視”與“遊走”:文德斯及其公路片》,《貴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73.《動畫文化探查》,《美術與設計》,2003年第4期;
74.《動畫文化探查》,《美術觀察》(論點摘要),2003年第12期;
75.《世紀末關於重慶藝術的反思》,《西華師大學報》,2001年第2期。 [1] 

段運冬其他成就

先後在《文藝研究》、《美術研究》、《裝飾》、《美術觀察》、《電影藝術》、《電視研究》、《世界電影》、《文藝爭鳴》、《中國電視》、《當代電影》、《美術與設計》、《藝術評論》等權威核心和核心期刊發表動畫、電影、美術論文70餘篇,多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影視藝術》、《美術觀察》全文轉載。
參加了《海外藏曆代中國繪畫選》、《心靈與世像●德國電影經典》、《心靈與世像●日本電影經典》、《世紀影像的三十個瞬間》、《中國電影百年特刊》、《中國電影產業研究》、《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2006年年度報告》等的撰著,出版譯著《歐洲繪畫教室●素描》,參與中國第一部大學電影《歌者》的拍攝,電影頻道(CCTV—6)專欄節目編導。

段運冬主要課程

視覺文化研究方法論(英文課程,研究生);
動畫基本理論(英文課程,研究生);
基本電影理論(研究生);
視覺思想問題史(研究生);
藝術學前沿與熱點問題研究(研究生);
電影藝術導論(本科生);
影視語言(本科生);
影視畫面造型(本科生);
視覺傳播導論(本科生)。 [1] 

段運冬獲獎記錄

博士論文入選文化部中國藝術學優秀博士論文、《海外藏曆代中國畫選》獲得1999年國家圖書提名獎;
2005年論文《視覺文化語境下美術教育的轉向研究》獲得教育部主辦的全國藝術教師科研論文全國二等獎、重慶市一等獎;
故事片《歌者》獲得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會獎。
參考資料
  • 1.    段運冬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2011-11-12[引用日期2022-09-08]
  • 2.    學院領導  .西南大學美術學院.2005-07-21[引用日期2022-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