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洛夫

鎖定
段洛夫(1911.11~1983.10)曾任大連市公安總局秘書長。江西永新人,中共黨員。
1929年和1933年兩次東渡日本求學。1936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新四軍,歷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幹事、七師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皖江區黨委秘書長、聯絡部副部長、城工部部長,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秘書長。
1945年調大連工作,任大連市公安總局秘書長。1947年5月至1948年8月,任關東日報社副社長(主持工作)、關東通訊社副社長。
1948年9月調離旅大,任東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秘書長。1954年8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司長、高教部副部長。
1983年10月逝世,終年72歲。 [1] 
中文名
段洛夫
外文名
段承造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11月5日
逝世日期
1983年10月30日
畢業院校
東京大學
出生地
江西永新
代表作品
譯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段洛夫人物生平

段洛夫,名承造,字衍青,生於1911年12月27日,高溪鄉高溪村人。“洛夫”為譯介蘇聯文學起用的筆名。他從小好學上進,在外地念完小學、中學,憑藉姐夫龍京裏、袁玉林的竭力資助,於1929年和1933年兩次東渡日本求學。在東京大學的3年學習期間,他除了學好所攻專業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閲讀進步文藝書籍,鑽研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經典著作。參加了由進步青年組織的文藝座談會和戲劇座談會,研究國內外重大的政治問題,矢志投身民族解放和社會解放的事業當中。
1936年4月,段洛夫從日本回到上海,從事進步文化的翻譯和出版工作。他擔任過上海新路出版社、潮鋒出版社、武漢大眾出版社的編輯,先後創辦了《雜誌小譯叢》、《國際導報》、《國際譯叢》等進步刊物。他利用出版社出版了大批進步書籍,如《最近蘇聯偉人講演譯叢》、《通俗資本論讀本》(川上貫一著)《北伐途次》(郭沫若著)、《火災》(中篇小説,東平著)、木版插圖《列寧畫傳》和新波的版畫集《路碑》等。他翻譯了《尼采哲學》、《文學上的寫實主義》等論著。他譯的《現實主義》(米爾斯基著)為蘇聯文藝百科辭典第9卷,對現實主義理論及其發展過程作了詳細而準確的敍述,該書附錄的高爾基《論蘇聯文學》,是1934年8月17日在全蘇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上的演説。高爾基用全新馬克思主義觀點,論述了文學的起源,分析了資本主義特別是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功績和缺陷,闡明瞭蘇聯文學的性質和任務。這些論著的譯介,對於30年代的中國文壇,無異於撥亮了一盞導航燈。他還與陳非璜合譯了《西線無戰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優秀文藝作品。洛夫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前言中,曾介紹了翻譯該書的過程和意圖。洛夫還在日本留學時,就閲讀了這部書的日譯本,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使他深受感動,萌發了翻譯的意念。回國後與他的合作者一鼓作氣,在不到一年時間內,便將日譯本轉譯成中文。在當時這是較早的一部譯本,其意義遠遠超出書的本身。廣大讀者把它當作自己的“生活綱領”。保爾·柯察金的光輝形象,成為激勵千百萬愛國青年團結抗日、奮勇殺敵的動力。
由於蔣介石長期實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對日不抵抗政策,致使我國東北、華北、中原大片河山淪於日寇的鐵蹄之下。在這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段洛夫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新四軍,奔赴抗日戰爭前線。1938年在新四軍政治部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政治部敵工部幹事、軍教導總隊政治教員、一團敵工股長、三支隊敵工科長、七師敵工部副部長,皖江區黨委秘書長、聯絡部副部長、城工部部長及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秘書長等職。在極端複雜困難的情況下,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日本投降時,他通過艱苦細緻的工作,迫使當地日軍交出武器,充實了新四軍七師的武器裝備。
1947年,段洛夫調到東北,任過旅大公安總局秘書長、關東通訊社副社長、東北行政委員會教育局副局長。1954年8月洛夫調往北京,先後擔任教育部、高教部黨組成員、計劃司司長、高教部副部長,長期負責教育事業的計劃管理工作。50年代中期,他曾向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反映了普教事業發展中的困難,引起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的重視,增撥了部分經費,解決了普教事業中的不少問題。他在高等教育建設新校、新專業和調整工作中,做出了顯著成績,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78年洛夫擔任教育部顧問、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他不顧自己身殘多病,積極工作,克服困難,改善辦學條件,推動了我國廣播電視教育的發展。
段洛夫的一生,由翻譯家到民族解放鬥爭的堅強戰士,再到我國教育界的領導人,可謂文武兼備,德才雙馨。
段洛夫於1983年10月逝世,享年72歲。 [3] 

段洛夫人物軼事

段洛夫對幹部要求很嚴格、認真執行紀律,有一年輕記者,採訪作風不正派,搞假報道,經濟手續不清,屢教不改。他便召開全體幹部大會,親自宣佈辭退決定,並登報聲明。使幹部、工人普遍受到教育。 [2] 
參考資料
  • 1.    大連上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復轉軍人風采錄 第1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26
  • 2.    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市志 報業志.大連:大連出版社,1998:133-134
  • 3.    《永新人物傳》編纂委員會編著.永新人物傳 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459-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