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榮勳

鎖定
段榮勳,雲南昆明人,光緒二年丙子(1876年)二甲129名進士,賜進士出身 [1]  修訂《清平縣誌 [2]  、為桂馥黔南苗蠻圖説》作《序》 [3] 
歷任:光緒元年(1875)任清平知縣(今凱里) [4-5]  ,光緒十四年(1888)任安順府普定知縣 [6]  ,光緒十六年(1890)任貴築縣(今貴陽)知縣 [8]  ,光緒二十一年(1895)任平壩知縣 [7] 禮部主事永寧州知州等,加運同銜(來源:圖集序2)。
本    名
段榮勳
建廷
所處時代
出生地
昆明
主要成就
修《清平縣誌

段榮勳個人成就

《雲南叢書》第41冊——《滇文從錄》作者介紹 《雲南叢書》第41冊——《滇文從錄》作者介紹 [9]
段榮勳,字建廷,昆明人,楨齡(段楨齡)子。同治庚午(同治九年,1870)舉人,光緒丙子(光緒二年,1876)進士,授主事,改官貴州同知 [9]  (來源:圖《雲南叢書》41)
修《清平縣誌》
清・光緒《重刊清平縣誌》:光緒五年(1879)秋,清平縣知縣段榮勳奉命清理文書。問及縣誌,邑人均説蕩然無存。後張孝廉以手抄本出示,説此係孫谷山(孫茂萱)等照抄舊志而來(共6卷),刻本已不可得。段與張孝廉、劉鋪周等人商議,擬將手抄本刻印成冊。同時,推孫谷山主稿,張時傑、劉鋪周等採訪、蒐集、整理資料,在舊志基礎上拾遺補缺正訛,所輯各條,載於舊志之後,加以“續輯”二字,以示區別。光緒七年(1881)八月付印,書名《重刊清平縣誌》。《重刊清平縣誌》設土地、人民和政事三部。土地部設輿圖、星野、山川、建置沿革、城池、古蹟、物產等7目;人民部設户口、秩官、選舉、人物、流寓、土司、仙釋等7目;政事部設田賦、經費、積貯、學校、風俗、祠祀、兵防、藝文、詳異、雜記等10目。全書計19萬字,分為8卷,為凱裏市倖存的唯一完整的一部地方誌書。
天津、南京、重慶三市圖書館,貴州省民族研究所,凱裏市檔案館藏光緒七年重刻本;貴州省圖書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檔案館藏光緒七年版靜電覆印本8冊。 [4] 
開闢公田 資助縣學
清平縣自明嘉靖十三年(1534),貴州巡按王杏捐資購置學田起到清光緒六年(1880),有原額學田127畝8分8釐5毫7絲1忽4微。光緒五年已卯(1879),縣知事段榮勳與鄉紳孫谷山等人,補苴掇拾得公田2000畝,譜為義舉公業。其中屬教育經費的有歲、科兩試嚳儀田,歲、科兩試文武童生試卷紅卷田,歲、科兩試廩保田,正副學書田,正副門斗田,南賓興邦田(赴省城應試),北賓興邦田(晉京應試),爐峯書院田,龍江書院田,爐峯書院看司考課田,龍江書院看司考課田,清平義學田,凱里義學田,清平養濟育嬰田,凱里養濟育嬰田等等,共計有逆、絕、捐田6210挑。其收入用於辦學和補助生童課讀及參加考試。 [5] 
籌修清平學宮
清平學宮,明洪武年建,始於城南,中遷城北,清咸豐五年(1855)乙卯苗族人民起義毀。同治十年(1871),總辦下游善後道員曾紀鳳捐銀二百兩,並牌示以借民瓦價銀六百九十兩公款為經費,復建於城南,逾年大成殿告成。光緒元年(1875),縣知事段榮勳復派紳士籌款修建,添建兩廡兩間,碑亭二所,禮門義路牌坊二座,鄉賢名宦各三間,移石欞星門一座,畔池橋三蕉,內建花牆,外建賞牆。宮後牆外闢基數十丈,立昭忠節孝兩祠各其間,後建奎閣,建文昌閣五間,龍門、左右考棚各三間,廚房、看司房各一間,門樓一間。現尚存大成殿及兩廡部分建築,餘盡撤除改修公房。 [5] 

段榮勳詩文內容

《題忠烈廟》
(段榮勳,昆明人,進士,清光緒十六年任貴築縣知縣。)
節義冠三十六人,江淮蔽險,草木知名。識成就天心,援難竟遲張鎬至;
馨香垂四百餘載,霜露有靈,河山無恙。際重新廟貌,勒銘安得柳州來!
[8] 
段榮勳跋《味道集》,鈴兩印:建廷,段氏榮燻(勳)
參考資料
  • 1.    實錄卷之三十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3-01]
  • 2.    清平縣誌  .國家圖書館:地方誌[引用日期2021-02-25]
  • 3.    《黔南苗蠻圖説研究》【價格 目錄 書評 正版】  .中國圖書網[引用日期2021-03-01]
  • 4.    貴州地方誌提要編輯委員會編.《貴州地方誌提要》.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4:第31頁
  • 5.    凱裏市教育委員會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編.《凱裏市教育志》:凱裏市教育委員會教育志編纂領導小組,1997:第251頁、257頁
  • 6.    任可澄總纂.《續修安順府志輯稿》.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2:204頁
  • 7.    《平壩縣誌》編委會編.《平壩縣誌》.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622頁
  • 8.    貴陽志編纂委員會編.《貴陽名勝楹聯選》.貴陽:貴陽志編纂委員會編,1984:12-13
  • 9.    雲南叢書編委會.《雲南叢書》41.北京:中華書局,2011:21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