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村

(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段村鎮段村)

鎖定
段村位於千秋嶺北麓,晉文公廟足下,距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西南十五公里處。有5000人,耕地1300畝。地處官溝河、青沙河沖積扇地段,南高北低,貌似雙龍擁珠之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十分深厚,這裏有仰韶文化的遺蹟,是一座歷經滄桑,古色古香的歷史名村,也是北方漢民族以堡聚居的傑出範本。
2019年1月,段村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1] 
中文名
段村
人    數
5000人
位    置
千秋嶺北麓
耕地面積
1300畝

段村村情概況

段村位於千秋嶺北麓,晉文公廟足下,距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西南十五公里處。有5000餘口人,耕地1300餘畝。地處官溝河、青沙河沖積扇地段,南高北低,貌似雙龍擁珠之狀。歷史悠久,文化底藴十分深厚,這裏有仰韶文化的遺蹟,是一座歷經滄桑,古色古香的歷史名村,也是北方漢民族以堡聚居的傑出範本。四通八達,東傍汾屯公路,西近平泰公路,常東公路貫村而過,南接沁源,西鄰介休,交通十分便利。
段村的舊堡建築較早,由鳳凰堡、泰和堡、和薰堡、興盛堡、永慶堡組成,大部分民居都建在這宏偉高大的古堡之中。
在晉商發展的帶動下,沿街店鋪林立,每逢初五、十五、二十五日為該村趕集日,每月共九集,農曆四月初四為河西廟古廟會。逢年過節鬧社火各堡皆有,走街串巷相互交流,鳳凰堡龍燈、高蹺、唱大戲,和薰堡背弓、鐵弓、旱船、唱秧歌,永慶堡走馬花燈、黃河燈、刺繡、剪紙、蒸花鏌,代代相傳工藝精美。
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角,在亮化、綠化、硬化、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時,引資入村,平遙鐵廠,焦化廠、磚廠、耐火材料廠、橡膠廠、水泥廠等大型工業企業先後興建,大大解決了閒散人員的就業條件,使村民的經濟收入逐年遞增,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500餘元,率先步入了富裕生活的行列。

段村歷史名人

宋克強(1909-1985),又名成良,段村人。幼年在本村讀書,高小畢業後外出謀生。當過太原法院看守所幫寫、正太鐵路局轉輸處職員。民國21年(1932)返鄉,先後任段村小學教員、村公所書記員等職。
抗戰爆發前夕,滿懷愛國熱情,積極投身救亡運動。民國25年(1936),加入山西犧盟會,後成為段村犧盟會負責人。民國27年(1938)春,八路軍115師685團進駐段村,在團長王海廷支持下,宋動員段村附近各村100餘名青年, 組成八路軍遙獨立游擊隊,並親任游擊隊隊長。不久開入太嶽游擊區,任管理參謀。民國29年(1940)冬,加入中國共產黨,轉業地方,調任太嶽區貿易總局郭道辦事處主任、太嶽區工商管理局九分局局長,致力於發展根據地工商貿易事業。積極組織根據地山貨土特產輸入敵佔區,購回藥品、食鹽、火柴、紙張等各種必需品,以滿足根據地的軍需民用。解放戰爭期間,任太嶽區產銷公司營業主任、太嶽區貿易公司副經理,為解放區的物資交流和繁榮經濟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華北蛋品公司經理、中國畜產公司副經理等職。多次參加中國政府貿易代表團赴蒙古人民共和國、蘇聯、捷克、波蘭、南斯拉夫及英國、德國、意大利、丹麥、瑞士等國與商界人士廣泛接觸,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作出了卓越貢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