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殳(拼音:shū)是漢語三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手持錘棒一類的器具。殳的本義一般認為是一種兵器,無刃,有稜,主要是撞擊用。 [2] 
殳是漢字部首之一,序號:92 [3]  。用“殳”作意符的字大都與手的動作有關,如 [4]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shū
部    首
五    筆
MCU(86);WCU(98)
倉    頡
HNE
鄭    碼
QXA
字    級
三級(編號:6505)
平水韻
上平聲·七虞 [6] 
總筆畫
4+0
四角碼
7740₇
統一碼
6BB3
注音字母
ㄕㄨ
造字法
會意字
字形結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杸、𢎦、𪠲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甲骨文有圖1、2、3、4、5、6等形。金祥恆《續甲骨文編》殳字條下收有此字,釋為“殳”。古兵器殳已經發現。“1977年9月湖北隨縣擂鼓墩一號墓出土有七柄自銘為殳的兵器,而為了解古殳的形制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此七柄殳的秘和附加物都保存很完整。殳頭呈三稜形矛,其下連有一粗棘刺形銅箍,隔35~51釐米有一細棘刺箍。三稜矛上有銘:‘曾侯戡之用。’這類帶有棘刺的銅箍和箍上有三稜形矛的殳,在安徽壽縣蔡侯墓、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孤堆和湖北襄陽的戰國墓中均有所發現,在河南輝縣山彪鎮和湖南長沙的戰國墓中也有出土。”1980年3月在安徽霍山縣南嶽公社上元街大隊十八塔生產隊發現了一座春秋晚期的墓葬,出土器物中有殳一件。頭呈三稜尖錐體,圓銎旁有一穿,中部有箍,箍上突起蟠虺紋。據此,可知上列甲骨文釋殳可信。從“”之會意字,表示手持兵器杖。“殳”本義是古代用以撞擊的兵器,在儀仗隊或軍隊行進時作前導,象徵權力與威嚴。《詩經·衞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説的便是這回事。
殳字西周金文(圖7),上部有所省略;春秋金文(圖8)上部表殳的構件省去了柄。到篆文,用殳殊人的字和用小椎敲擊的字都作“圖11”,其形遂混而為難以索解。 [2]  [7-8]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古代兵器。以竹或木製成,八稜,頂端裝有圓筒形金屬,無刃。亦有裝金屬刺球,頂端帶矛的。多用作儀仗。
pole
《詩經·衞風·伯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張衡《西京賦》:“但觀罝羅之所罥結,竿殳之所揘畢。”
唐·白居易《題座隅》詩:“手不任執殳,肩不能荷鋤。”
秦書八體之一。
Shu style
南朝齊·蕭子良《古今篆文體》:“古者文既記笏,武亦書殳。”
古代船尾用以控制方向的工具。

宋·郭忠恕《佩觿》卷中:“般,象舟之後殳以進之。”

戟柄。

《方言》卷九:“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要戟,其柄自關而西謂之秘,或謂之殳。”

(Shū)姓氏用字。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9]  《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三】【殳部】市朱切(shū)
以杸殊人也。《禮》:“殳以積竹,八觚,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車旅賁以先驅。”從又幾聲。凡殳之屬皆從殳。
【註釋】①殊:徐鍇《説文解字系傳》:“斷絕分析為殊。”《釋名·釋兵》:“殳,殊也。長丈二尺而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②積竹:合竹為之,取其有力。 [12] 

説文解字注

㠯杖殊人也。杖,各本作杸。依《太平御覽》正。雲杖者,殳用積竹而無刃,《毛傳》:“殳長丈二而無刃”是也。殊,斷也。以杖殊人者,謂以杖隔遠之。《釋名》:“殳,殊也,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殳、殊同音,故謂之殳,猶以近窮遠謂之弓也。
《周禮》:周字今補,下文所説,皆出於《周禮》也。
“殳以積竹,以積竹者,用幘竹為之。《漢書》:“昌邑王道買積竹杖。”文穎曰:“合竹作杖也。”竹部曰:“籚,積竹矛戟矝也。”木部曰:“欑,積杖杖也。秘,欑也。”《考工記》注曰:“廬謂矛戟柄,竹欑秘。”凡戈矛柄皆積竹,而殳無金刃,故專積竹杖之名,廬人為之。
八觚,《考工記》注云:“凡矝八觚。”此無刃亦八觚也。
長丈二尺,建於兵車,《考工記》曰:“廬人為廬器,殳長尋有四尺。車有六等之數,車軫四尺,戈崇於軫四尺,人崇於戈四尺,殳崇於人四尺,車戟崇於殳四尺,酋矛崇於戟四尺。”注云:“此所謂兵車也,殳戟矛皆插車輢。”
旅賁㠯先驅。”《周禮·旅賁氏》:“掌執戈盾,夾王車而趨。”蓋亦執殳矣。《詩》曰:“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從又,𠘧聲。市朱切,古音在四部。 [13] 

廣韻

市朱切,平虞常 ‖ 殳聲侯部(shū)
殳兵器。《釋名》曰:“殳,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詩》雲:“伯也執殳。”又姓,《舜典》有殳折。
【校釋】挃(zhì):撞,搗。撞:字原訛作“墥”,依鉅宋本、巾箱本及《釋名》改。殳折,當作“殳斨”。《尚書·舜典》:“垂拜稽首,讓於殳折暨伯與。”傳:“殳斨、伯與,二臣名。” [14]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部】 殳·康熙筆畫:4 ·部外筆畫:0
古文:杸
《唐韻》市朱切。《集韻》《韻會》慵朱切。《正韻》尚朱切,並音殊。《説文》:以杸殊人也。
又兵器。《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釋名》:殳,殊也。長一丈二尺,無刃,有所撞挃於車上,使殊離也。正義曰:《考工記》:殳長尋有四尺。八尺曰尋,是丈二也。冶氏為戈戟之屬,不言殳刃,是無刃也。《詩·衞風》: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又戟柄之別名。揚子《方言》:三刃枝,南楚宛、郢謂之宴戟。其柄,自關而西謂之柲,或謂之殳。
又書法名。《前漢·藝文志》:八體六板。韋昭曰:八體,六曰殳書。歐陽詢《書法》:殳書者,伯氏所職。文記笏,武記殳,因而制之。《説文序》:七曰殳書。《徐鍇注》:殳體八觚,隨其勢而書之,故八體有殳書。
又姓。
又打穀之架曰攝殳。揚子《方言》:僉、宋、衞之間謂之攝殳。注:僉,今連架,所以打穀者。
從𠘧。𠘧音殊,鳥短羽也。與几案之幾別。又與𠬛別。《佩觽集》:殳,示朱翻,戈殳也。𠬛,莫勿翻,沉也。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5]

書寫提示

殳字書寫筆畫 殳字書寫筆畫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u
王力系統
ʑ
ǐwɔ
董同龢系統
ʑ
juɡ
周法高系統
d
jew
李方桂系統
d
jug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u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u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i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u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虞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市朱切
ʑjuo
集韻
平聲
上平十虞
船/常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慵朱切
ʥio
禮部韻略


平聲





慵朱切

增韻


平聲





慵朱切



去聲





都外切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繩朱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濁
尚朱切
ʒy

去聲
七隊


全清
都內切
tuei
分韻撮要

陽平
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12-1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236
  • 3.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6.09:部首檢字表第14頁
  • 4.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377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24]
  • 6.    平水韻 七虞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2-11]
  • 7.    何金松著. . :,.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53-355
  • 8.    陳政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401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09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209
  • 11.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6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480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425
  • 13.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2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443.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76.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534
  • 16.    殳的音韻方言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2-1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