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殘粒園

鎖定
殘粒園是古典園林建築,位於蘇州市裝駕橋巷34號,始建於清代。宅園面積2390平方米(一説5.02畝),其中花園140平方米(0.21畝)。住宅分三路。門廳、轎廳、大廳、後樓及花廳都較完整。宅北部一花園早廢。殘粒園在東路花廳東側,原稱東園。吳待秋取南唐李煜“紅豆啄殘鸚鵡粒”(一説唐杜甫“香稻啄餘鸚鵡粒”)句意,命名“殘粒”。
中文名
殘粒園
建    於
清末
類    型
古典園林建築
面    積
2390平方米,花園140平方米 [1] 

殘粒園園林歷史

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為揚州某鹽商住宅的一部分,稱為東園。後歸姚大賚 [1]  。民國十八年(1929)歸畫家吳待秋,更名“殘粒” [1]  ,其子吳䍩木居此。現為吳氏後人居住。1980年被列為修復項目和保護對象,1998年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1] 

殘粒園景觀佈局

殘粒園
殘粒園(4張)
全園面積僅140平方米,但能充分利用空間,將半亭、假山、水池、花木組成曲折高下、層次分明的景觀。中央建水池,緣岸疊湖石和石磯。沿牆置花台,種桂、薔薇等花木。壁面亦佈滿藤蘿。園西依山牆疊黃石山。最高處在西北隅,山頂有括蒼亭。此亭為園內唯一木建築,兩面臨池,一面依住宅山牆,並闢門與樓廳交通。亭內設坐榻、壁櫃、博古架和鵝頸椅。通往下面石洞的磴道,宛轉穿越坐榻之下。此園平面緊湊,空間利用充分,景物比例恰當,曲盡匠心,展現了造園才能和藝術創造力。

殘粒園景觀導覽

由住宅經圓洞門“錦窠”入園,迎面有湖石峯為屏障。過湖石峯屏障,見水池居園中央,池岸北靠牆角掇湖石假山,進山洞循石級盤旋而上,有半亭一角飛翹,端跨山巔,取浙江括蒼山名,稱為括蒼亭,可俯觀全園景色。亭內有壁龕書櫥,有側門西通花廳。從內宅樓層可通花園,在蘇州園林中為僅見。園中小徑環池,蜿蜒起伏。榆樹、桂花、蠟梅、薜荔等花木藤蘿綠被全園。園前有合抱廣玉蘭。花廳庭院有湖石疊成小天池泉眼,高出地面0.6米而終年不涸。壁間嵌有書條石5方。

殘粒園現存情況

殘粒園由住宅經月洞門“錦窠”入園,迎面有湖石峯為屏障。園中央建水池,緣岸疊湖石和石磯。沿牆置花台,種桂、薔薇等花木,壁面亦佈滿藤蘿。園西依山牆疊黃石山,最高處在西北隅,山頂有栝蒼亭。此亭為園內唯一木建築,兩面臨池,一面依住宅山牆,並闢門與樓廳交通。亭內設坐榻、壁櫃、博古架和鵝頸椅,而通下部石洞的磴道,宛轉穿越坐榻之下。現園內建築、景觀基本尚存,但由於年久未修,整體略顯殘破。

殘粒園相關人物

吳待秋(1878—1949),著名書畫家,名微,字待秋,別號抱鋗(xuán)居士、疏林仲子、春暉外史、鷺絲灣人、栝蒼亭長、晚署老鋗。浙江崇德(今桐鄉)人。民國20年(1931)起定居蘇州。
吳徽為吳伯滔之次子。後居上海。山水初傳家學,終日作畫。手不停揮,無暇構思,以致筆墨僵滯,缺乏意趣。花卉師吳俊卿早年筆墨,又學李(魚單),後窺元、明諸家,較山水為佳。書法則學王覺斯、倪元璐。亦能治印。
十八歲應童子試名列前茅。1903 年隻身來到杭州,求學於求是書院。1904年丁輔之、吳隱等人在孤山創辦西泠印社,吳待秋也曾參與其事。1906 年吳待秋赴北京預備就任京兆伊,因陳叔通的勸説,而未上任,仍以鬻畫為生。1946 年任上海美術會監事。 1947 年與顏文梁、張大千、吳湖帆等參與指導上海市美術館的籌建工作。1949 年9月22日因腦溢血不治病故,享年七十二歲。
吳徵與吳昌碩、王一亭為世交。與吳湖帆、吳子深、馮超然合稱“三吳一馮”,因年長,列“三吳一馮”之首。與吳子深、吳湖帆、吳觀岱稱為“江南四吳”。吳待秋一生憑藉頑強的意志,恆久的藝術追求,獲得了繪畫上的成就,成為民國時期影響海內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畫家,又與趙叔孺、吳湖帆、馮超然同譽為“海上四大家”。曾任職於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審《古今名人書畫集》。出版有《吳待秋山水畫集》、《吳待秋花卉畫集》、《吳待秋畫集》、《古今名人書畫集》等。 [2] 
參考資料
  • 1.    殘粒園  .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引用日期2017-11-29]
  • 2.    殘粒園  .江蘇省不可移動文物[引用日期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