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歸朝歡·和蘇伯固

鎖定
《歸朝歡·和蘇伯固本詞》是宋代著名詞人蘇軾所寫的一首詞。本詞作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六月:蘇軾貶往惠州(今屬廣東),七月途經九江(今屬江西)與蘇堅別。
作品名稱
歸朝歡·和蘇伯固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歸朝歡·和蘇伯固作品原文

歸朝歡·和蘇伯固
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搖空千頃白⑵。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⑶。此生長接淅⑷,與君同是江南客。夢中游,覺來清賞,同作飛梭擲⑸。 明日西風還掛席,唱我新詞淚沾臆⑹。靈均去後楚山空⑺,澧陽蘭芷無顏色⑻。 君才如夢得⑼, 武陵更在西南極⑽。《竹枝詞》,莫徭新唱,誰謂古今隔⑾。

歸朝歡·和蘇伯固註釋譯文

⑴本詞作於哲宗紹聖元年(1094)。六月:蘇軾貶往惠州(今屬廣東),七月途經九江(今屬江西)與蘇堅別。伯固:蘇堅字,他曾任杭州臨税官,是蘇軾得力助手。《全宋詞》題下注雲:“公嘗有詩與蘇伯固,其序曰:‘昔在九江,與蘇伯固唱和,’其略曰:‘我夢扁舟浮震澤,雪浪橫江千頃白。覺來滿眼是廬山,倚天無數開青壁。’蓋實夢也。然公詩復雲:‘扁舟震澤定何時,滿眼廬山覺又非。’”歸朝歡:詞牌名,雙調一百零四字,前後段各九句、六仄韻。蘇伯固:蘇堅,曾任杭州臨税官,是蘇軾得力助手。
⑵扁舟:小舟。震澤:古澤藪名,即今江蘇太湖。雪浪:白色浪花。
⑶覺來:醒來。廬山:在江西北部,聳立於鄱陽湖、長江之濱。覺來:醒來。倚天:靠着天,形容極高。青壁:指青山。
⑷接淅:《孟子·萬章下》:“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淅是浸米。意謂孔子離開齊國很倉促,帶了淘過的米不及煮飯便走。此句形容自己一生長是匆匆來去奔波。
⑸清賞:指幽雅的景緻或清雅的玩物(金石、書畫等)。飛梭:比喻不斷地來往。
⑹掛席:猶掛帆、揚帆,指乘船出發,揚帆西去,指蘇堅的去處。沾臆:謂淚水浸濕胸前。
⑺靈均:戰國楚大詩人屈原《離騷》中自稱靈均。
⑻澧陽:今湖南澧縣。蘭、芷:都是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蘭。”澧(lǐ)陽蘭芷:即沅(yuán)芷澧蘭,本指生於沅澧兩岸的芳草,後用以比喻高潔的人或事物。
夢得:唐詩人劉禹錫,字夢得,曾被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
⑽武陵:唐代朗州,古武陵地。
⑾竹枝三句:《竹枝詞》本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劉禹錫在湖南貶所,曾依屈原《九歌》,吸取當地俚曲,作《竹枝辭》九章。見《樂府詩集》卷八十一。莫徭:部分瑤族的古稱,古代分佈在長沙、武陵、澧陽一帶的少數民族。宋曾季狸《艇齋詩話》謂本詞“為送伯固往澧陽,故用靈均、夢得等事”。此三句意謂聽該地民歌而與屈原、劉禹錫被流放貶謫的思想感情千載相通。

歸朝歡·和蘇伯固創作背景

哲宗紹聖元年六月(公元1094年6月),蘇軾被貶往惠州(今屬廣東),七月途經九江(今屬江西)與蘇堅作別,作此詞。

歸朝歡·和蘇伯固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佑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蘇軾才情奔放,為宋代最傑出的作家,詩、詞、文、書、畫、文藝理論均有獨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其詞於風格、體制上皆有創變,清雄曠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有《東坡樂府》。 [1]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第2469-24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