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都花椒

鎖定
武都花椒,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武都區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是中國花椒最佳適生區之一,花椒種植面積達到百萬畝 [3]  。武都栽植花椒歷史悠久,適生範圍廣,全區36個鄉鎮中有34個鄉鎮適宜發展花椒。盛產的“大紅袍”花椒以其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香味濃郁、麻味醇厚、藥效成份多、精油含量高等優良品質著稱。 [4] 
2012年03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都花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中文名
武都花椒
產地名稱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
品質特點
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香氣濃郁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2年第51號
批准時間
2012年03月27日

武都花椒產品特點

武都素有“千年椒鄉”的美譽,花椒栽植歷史悠久,分佈範圍廣,面積大,生產的大紅袍花椒具有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香氣濃郁、麻味醇厚的特點。 [1] 
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產地環境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屬中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區,日照充足,氣候温暖,在全區海拔900—1800米之間的廣袤區域內,十分適宜花椒樹的生長、掛果。在全區36個鄉鎮中有34個鄉鎮適宜發展花椒,覆蓋面達到95%。 [5] 
花椒生長習性為喜光、喜熱、耐瘠薄、耐乾燥、喜沙質土、沙壤土、壤土,喜中性偏鹼土;喜水不耐澇;喜農家肥、氮磷鉀硼肥,最佳適生區為海拔1150—1850米的陽坡或半陽坡地帶。武都區地貌屬南秦嶺高中侵蝕、剝蝕構造山地。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嶺與河谷相對高差在1000—2500米之間。在氣候類型上屬北亞熱帶濕潤向暖温帶半濕潤過渡帶,山多地少,氣候温和的自然因素,適宜多種植物生息繁衍,聞名遐邇的“武都花椒”就是種類繁多的植物羣落中的一支奇葩。境內光、熱資源豐富,氣候温暖,適宜花椒喜陽、喜光、喜熱的生物特性。生產地域的沙質壤土(土壤酸鹼度在7.1—8.1之間)和良好的地理特徵,使武都花椒發展相得益彰。
武都花椒種植區域分佈在秦嶺以南的長江中上游的支流白龍江流域、北裕河流域、西漢水流域、廣坪河流域,加之山體的屏障作用,河谷盆地效應明顯,無霜期228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降雨時間多集中於9月,年均日照1911.7小時,年均氣温14.6℃,≥10℃積温4568.9℃,造成了這裏長年光照充足、熱量充足,風小雨少、氣候乾燥、物候期短的獨特氣候因素。而正是這些因素使武都花椒樹體旺盛生長,使果實化學成分含量高,使花芽分化—現蕾—果實成熟的物候期縮短,使花椒着色質量更高。武都3—5月適宜的光照、温度為武都花椒的花期生長提供了優勢條件;武都6—9月充足的光照、乾燥、少雨、高熱量的河谷盆地效應氣候環境,提高了武都花椒果實膨大期的座果率,提高了疣狀凸起油腺點數量、果實座油率,提高了武都花椒果皮着色品質,造就了武都花椒色紅皮厚、粒大飽滿、麻味醇正、香氣濃郁的獨特品質。 [4] 

武都花椒歷史淵源

武都區自古就是優質花椒的故鄉,素有“千年椒鄉”之美譽。又以花椒品質優異,民間冠以“大紅袍”之稱。
北魏時期,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記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
唐代,武都花椒還被列為貢品。
20世紀80年代開始,武都以“花椒鎖地邊”的模式開始發展。
20世紀90年代初期,武都區將花椒產業列入農村主導產業,政府在資金扶持、技術服務等方面建立了激勵機制。
20世紀90年代中期,武都區提出了“全民動員,大幹三年,覆蓋全縣,爭創全國花椒第一縣”的戰略目標,花椒產業從地埂栽植向規模發展邁進。
1995年,武都區花椒麪積僅為25萬畝,花椒產量僅為67.5萬千克,產值為1350萬元,人均花椒收入30元。 [6] 
為了打破瓶頸,實現突破,武都提出了“全民動員,大幹三年,覆蓋全縣,爭創全國花椒第一縣”的戰略目標,拉開了花椒種植規模化發展的序幕。2000年以後,武都區把花椒產業開發與災後重建、扶貧開發、長防長治、山區林業綜合開發相結合,連片規模建園,整村整鄉覆蓋。在農業項目安排和資金投放上向花椒產業傾斜,重點扶持私有林業大户,帶動千家萬户發展。 [7] 
2013年,武都花椒通過甘肅省質檢局頒佈的甘肅省地方標準。 [8] 
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生產情況

2009年,武都區花椒種植面積近百萬畝,保存株樹6672萬株,建成萬畝花椒林帶6處,千畝花椒基地68個,基本達到宜椒耕地及荒山花椒種植的全覆蓋。花椒產量達到1700萬千克,中國十分之一的花椒出自武都,面積與產量均居全國花椒種植縣(區)第一。全區花椒產值達到3.84億元,宜椒區農民人均從花椒產業中取得收入達到893元,佔全區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半壁江山,達到41.2%,是全國花椒產區依靠花椒增收最多、佔比最高的縣(區)之一。 [5] 
2011年,武都區花椒總面積達100萬畝,花椒總產量達2500萬千克,銷售收入達13億元。 [9] 
2012年,武都區花椒栽植面積達100萬畝,佔中國的17%,產量達2500萬千克,佔全國的25%。全區農民人均花椒純收入1648元,佔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5.7%。
2013年,武都花椒受災害影響,減產約四成,總產量1500萬千克。 [8] 
2016年,武都花椒麪積100萬畝,保存株數達6000多萬株,產量達2000萬千克,產值24億元。建成萬畝花椒基地8處,千畝花椒示範基地108個,成為當之無愧的“全國花椒第一縣”。 [10] 
2017年,武都區累計發展花椒種植面積100萬畝,花椒產量達4400萬斤,產值33億元。 [11] 
2018年,武都區花椒基地面積穩定在100萬畝,連續保持了花椒主產縣(區)中產量、產值、品質和產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佔比“四個全國第一”。武都通過發展花椒產業脱貧2.2萬户8.6萬人。武都區花椒電商有效運營網店有1450家,累計銷售總額達15億元。成立花椒專業合作社294家,發展花椒營銷企業、協會660家,帶動貧困人口2萬多人。電商扶貧人均增收820元。 [12] 

武都花椒產品榮譽

1993年,武都花椒獲外貿部優質產品獎。 [5] 
1994年,武都花椒在全國首屆林業名特優新品產品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 [7] 
2000年,武都區被國家林業局首批命名為“中國名特優經濟林花椒之鄉”。 [7-8] 
2006年,武都花椒在第十三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博覽會上獲得“后稷獎”。 [7]  [13-14] 
2011年,武都花椒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認證為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7] 
2012年03月27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武都花椒”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2] 
2015年,武都花椒通過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同時獲得“甘肅省著名商標” [7]  。同年9月,“花椒綜合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項目”被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評為“創新獎”。 [7] 
2016年,經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審定,武都花椒品牌強度為727,品牌價值為43.27億元。 [7] 
2020年2月26日,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武都花椒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被認定為第三批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15] 
武都花椒榮譽 武都花椒榮譽

武都花椒地理標誌

武都花椒地域保護範圍

武都花椒產地範圍為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馬街鎮、漢林鄉、柏林鄉、安化鎮、隆興鄉、龍壩鄉、魚龍鎮、甘泉鎮、佛崖鄉、黃坪鄉、馬營鄉、蒲池鄉、兩水鎮、石門鄉、角弓鎮、坪埡鄉、城關鎮、城郊鄉、東江鎮、漢王鎮、龍鳳鄉、桔柑鄉、外納鄉、磨壩鄉、三河鎮、玉皇鄉、郭河鄉、五庫鄉、月照鄉、三倉鄉、琵琶鎮、洛塘鎮、五馬鄉、楓相鄉3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1-2] 

武都花椒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大紅袍。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900米至1900米。土壤類型為棕壤土、黃潮土、山地褐土、紅粘土。土壤質地為砂壤土,土壤pH值6.5至7.5,有機質含量≥1.5%,地下水位≤1.5米。
武都花椒
武都花椒(3張)
三、栽培管理
1.育苗:採用實生育苗或以當地花椒實生苗為砧木嫁接育苗。
2.定植:定植時間為3月上旬至11月下旬,定植密度為每公頃定植株數≤1050株。
3.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成齡樹每年每公頃施用腐熟有機肥≥10噸。
4.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收
6月下旬至9月上旬,花椒果皮全部變紅,油腺凸起,呈半透明狀,種子完全變黑時採收。
五、乾製
採用自然曬乾或人工設備烘乾,烘乾温度≤55℃,乾燥至含水量5%至10%。
六、加工工藝
加工工藝:晾曬→風選→篩選→去石→磁選→脱殼→篩選→包裝入庫。
七、儲藏
庫房乾燥通風,庫內相對濕度≤75%,温度≤25℃。
八、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紅油重、粒大飽滿、麻味醇正、香氣濃郁。
2.理化指標:醇提物17%至22%;不飽和脂肪酸59%至64%;揮發油含量3%至8%。
3.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1-2] 

武都花椒專用標誌使用

武都花椒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武都花椒的法定檢測機構由甘肅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