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鱗毛蕨

鎖定
歐洲鱗毛蕨(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為鱗毛蕨科鱗毛蕨屬下的一種植物。植株高約50-120釐米。產於新疆西北部和北部,分佈於歐洲、北美、中亞,北温帶。生長在海拔1500-1900 米的山地針葉林下或小河邊,成羣落分佈。
中文名
歐洲鱗毛蕨
拉丁學名
Dryopteris filix-mas (L.) Schott [2] 
別    名
綿馬
羊齒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鱗毛蕨科
鱗毛蕨屬
歐洲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形態特徵

歐洲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6張)
植株高約50-120釐米。根狀莖橫卧,先端密被鱗片,鱗片膜質,淡棕色,卵圓披針形或披針形,先端毛髮狀,邊緣全緣。葉簇生,葉柄長20-30釐米,粗約3-8毫米,深禾稈色,連同葉軸疏被淡棕色狹披針形,邊緣流蘇狀鱗片和纖維狀鱗毛;葉片長圓披針形,長50-60釐米,中部寬15-25釐米,先端羽狀漸尖,向基部漸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28對,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平截,具短柄,長12- (-15)釐米,寬1.5- (-2.5)釐米,斜向上升展,彼此相距約2釐米,下部數對遠分開,基部幾對羽片縮短,長為中部羽片的2/3,羽狀分裂;小羽片18-19對,長1-1. 5釐米,寬 0.5釐米,斜展,彼此以間隔分開,長圓形,先端鈍圓,邊緣具缺刻狀鋸齒,基部與羽 軸狹合生。葉幹後淡綠色,紙質;葉脈羽狀,二叉,每小羽片6-7對,兩面不顯,除沿羽軸背疏被稀疏纖維狀鱗毛外,其餘近光滑。孢子囊羣生於中肋兩側,靠近羽軸,每小羽片3-4對,小羽片先端有不育的空間。囊羣蓋圓腎形,紙質,淡褐色,邊緣具缺刻,宿存。 [1] 

歐洲鱗毛蕨生長環境

山地針葉林下或小河邊,成羣落分佈,海拔1500-1900 米。 [1] 

歐洲鱗毛蕨分佈範圍

歐洲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5張)
分佈於中國新疆西北部和北部,歐洲、北美、中亞也有,北温帶廣佈。 [1] 

歐洲鱗毛蕨採收儲藏

秋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歐洲鱗毛蕨化學成分

歐洲鱗毛蕨結構圖 歐洲鱗毛蕨結構圖
根莖含多種間苯三酚衍生物,主要有毒成分是綿馬酸[10,12]。其次有去甲綿馬素(desaspidin)、三去甲綿馬素(汀idesaspidin)、去甲綿馬酚(desaspidinol)、黃綿馬酸、副綿馬素(para-aspidin)、白綿馬素、綿馬次酸(filicinicacid),間苯三酚甙類(phloroglu-cides)以及間苯三酚酮(phloropyrone)等[13-16]。此外還含有大環化合物新綿馬素(filixicacid)(1—7)[17]。

歐洲鱗毛蕨毒理

綿馬酸主要作用於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輕度中毒時出現頭痛、眩暈、對外界刺激過敏等症狀;較為嚴重者可產生胃腸炎、呼吸短促和弱視;嚴重中毒時,出現精神錯亂、肌強直、陣發性驚厥和昏迷,終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恢復緩慢,並可造成視力持久性損傷[10]。此外尚有三萜化合物羊齒烯(fernene)、裏白烯、鐵線蕨酮(adiantone)、茉醇—29(hopanol-29)、雁齒烯(filicene)等[8,11]。
藥用價值
蕨類植物的藥用在我國已有很長的歷史,如貫眾早在2000多年前已作藥用,有驅蟲作用;解放後隨着我國醫學研究的不斷髮展,相繼又發現大批有醫療價值的種類,可供藥用的蕨類植物已達
歐洲鱗毛蕨 歐洲鱗毛蕨
200餘種“’。此外,蕨還是一種野菜,我國南北各地有不少羣眾採食。蕨類植物的化學成分複雜,分佈最為普遍的有酚類和三萜類化合物。二元酚類有抗菌、止血、止咳等功效。
丁酰基間苯三酚衍生物為有效的驅絛蟲成分。綿馬酸(filicicacid)、黃綿馬酸(flavaspidicacid)、綿馬素(aspidin)(1—1)和邊緣綿馬酚(margasipidin)等有類似於小檗鹼的抗炎作用。三萜化合物有口—芒柄花醇(e—orlocerin)、裏白烯(diploptene)等[1]。
此外,黃酮類物質和生物鹼在部分蕨類植物中也有分佈,其分佈範圍僅限於小葉型蕨類,如金不(LycopodiumserratumThunb.Var.10ngepetiolatus)中的金不換鹼A、B、C(kimpkaneA,B,C),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
蕨類植物中三類有毒成分
一類為間苯三酚衍生物類,這類成分僅特徵性的分佈於鱗毛蕨科多種植物中,如綿馬酸、綿馬素(1—1)、白綿馬素(albaspidin)等,它們除了對絛蟲有強烈的毒性外,還作用於哺乳動物的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導致中毒動物產生胃腸炎、驚厥、昏迷,呼吸麻痹、死亡。
第二類成分為雙駢哌啶烷類生物鹼,主要分佈在石松科中,統稱石松生物鹼,如石松鹼(1ycopodine)(1—9)、棒石松鹼(clavatine)(1-10)、棒石松毒(clavatoxine)等。它們主要有中樞興奮作用,動物中毒出現驚厥,通常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第三類是硫胺素酶(thiaminase),可分解維生素B:,引起維生素Bl缺乏症閉。
有毒種類及中毒病狀
蕨類植物的有毒種類不多,僅鱗毛蕨科、木賊科、鳳尾科等少數種有毒,如貫眾、問荊、木賊、蕨等。貫眾、蕨中毒主要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並有腎功能損傷,因呼吸衰竭而死亡;問荊、木賊中毒主要造成運動機能障礙;蕨尚有致癌作用。
重要的含有毒種的科
1.陰地蕨科Botrychiaceae:9屬90多種,廣佈於全世界。我國有2屬18種,各地均有分佈。
2.鱗毛蕨科Dryopterridaceae:約20屬1,200種,廣佈於全世界,主要分佈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14屬約1,000種。主要有毒的屬是鱗毛蕨屬(DryopterisAdam.)。
3.木賊科Epuisetaceae:本科僅2屬25種,廣佈於寒、温、熱三帶,為多年生蕨類檀物。我國有2屬約9種。本科植物因莖表皮外壁含硅質,可作金工、木工的磨光材料。問荊屬(EquisetumL.)中少數種有毒性,家畜中毒較多。
4.石松科,Lycopodiaceae:2屬約400種。我國有1屬17種,僅石松有毒。
5.松葉蕨科Psilotaceae:13屬約320餘種,分佈於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有3屬約120餘種,蕨1種有毒。據報道主產於歐洲和非洲的蕨Pteridiumaquilinum(L.)Kuhn.全草有毒[A-1,A-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