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歐洲野馬

鎖定
歐洲野馬(學名Equus ferus ferus),又名泰班野馬,是一種歐亞大陸的野馬。最後一頭野生的歐洲野馬是於1876年在烏克蘭死亡,最後一頭豢養的歐洲野馬則是在1909年死於俄羅斯動物園。另一個名字的「泰班」是其突厥語的名稱。由1930年代開始,就已經不斷有行動來令歐洲野馬復生。
中文名
歐洲野馬
拉丁學名
Equus ferus f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動物綱
奇蹄目
馬科
馬屬

歐洲野馬簡介

在200多年以前,歐洲大陸和北美洲曾廣泛分佈着多種野馬,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地區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同時人類也開始了大規模的恣意捕殺活動,使許多野馬先後絕跡,歐洲野馬就是其中的一種。
歐洲野馬和家馬很相像,連牙齒的構造也是一樣的,但歐洲野馬身軀不大。歐洲野馬的軀幹呈鼠灰色,臉和腿部色澤較深,鬃毛和馬尾亞麻色,在背部中脊貫穿着一條深色斑紋,頸鬃半散半豎,大頭型,咽部結實,脖子粗壯,暗色的蹄質很堅硬 [1] 

歐洲野馬科學分類

歐洲野馬
歐洲野馬圖冊
歐洲野馬圖冊(5張)
歐洲野馬最初是由Johann Friedrich Gmelin於1774年首先描述。他於1769年在沃羅涅日見到歐洲野馬。於1784年,Pieter Boddaert根據最初的描述將它命名為Equus ferus。Otto Antonius於1912年在不知情下將歐洲野馬命名為Equus gmelini。由於這個學名都是來自相同的描述,所以是次客觀同物異名。現今馴養的Equus caballus)相信都是歐洲野馬的後裔,而很多分類學家更認為它們其實是同一物種。根據國際動物命名法規,歐洲野馬的學名應該是E. caballus,或是其亞種的E. caballus ferus。不過一般都沒有沿用這個學名,而是以E. ferus來避免誤會。

歐洲野馬歷史

歐洲野馬是史前的野馬,分佈在法國南部及西班牙東部至俄羅斯中部。在法國及西班牙有相信是歐洲野馬的石洞壁畫,而在俄羅斯南部則發現有飼養歐洲野馬的工具,估計斯基泰人約於前3000年馴養這些馬。
歐洲野馬於1800年代末消失,最後飼養的於1876年在烏克蘭的阿斯卡尼亞諾瓦死亡。波蘭政府嘗試在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拯救歐洲野馬的後裔。這些後裔有時被稱為柯尼克波蘭小馬。

歐洲野馬復生計劃

現時有三個計劃令歐洲野馬復生。於1930年代初,德國柏林慕尼黑動物園培育了海克馬。於1936年,波蘭培育了柯尼克波蘭小馬;於1960年代中期,在美國則培育了Hegardt或Stroebel's馬。以上的計劃所培育的馬與歐洲野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卻並非完全成功。

歐洲野馬歐洲野馬的滅絕

歐洲野馬,又名泰班野馬,“泰班”是其突厥語的名稱。與馴養的家馬不同,歐洲野馬身軀不大;鬃毛逆生突起,短而直立;毛色單一,主呈土黃色;一條黑褐色脊線自腰背中央至尾基;黑色橫紋包裹四肢歐洲野馬是一種屬於亞歐大陸的野馬,主要分佈於歐洲東部波羅的海一帶的俄羅斯、波蘭、烏克蘭等地。與很多野馬一樣,歐洲野馬生性頑劣,喜歡爭鬥。在英國鄉村地帶,就經常會出現野馬為爭奪地盤而鬥爭的情景。歐洲野馬常年棲息在大草原、沙漠之中。嚴寒的冬季,它們羣居在漫無邊際的草原、沙漠中,以尋覓野草、苔蘚為生,過着遊移生活。惡劣的環境錘鍊出野馬剛烈兇悍的性情以及強健的體魄。歐洲野馬感覺敏鋭,奔跑速度極快。它們出行時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帶着由5~20只歐洲野馬組成的雄赳赳、氣昂昂的馬羣,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線到泉、溪邊飲水。
在炎熱的夏季,這是因為它們進入了發情交配的季節。經過10個月左右的孕育,母馬在次年4~5月份產仔,每胎僅有1仔。幼駒出生的短短几小時後,就能隨“大人”奔走、過羣居生活。經過3~5年變得成熟,可以繁殖。歐洲野馬在遇到危險時,有獨特的防衞本領。如果遇到敵人,它們就擺上迷魂陣,雄馬在前,雌馬在後,小馬被護圍在中心。它們用蹄子亂踩地面,彷彿正在醖釀怎樣進攻,怎樣突出重圍。頃刻之後,馬羣便能衝出敵人的包圍並快速逃離。
即使遇到狼羣,歐洲野馬也亳不害怕,依然保持鎮靜,有勇有謀地組織隊形,等到狼羣攻擊時伺機揚蹄猛踢。因此,連狼也感到害怕。再威猛雄壯的動物也難抵人類的殘忍。儘管歐洲野馬強壯、威猛,在狼羣的攻擊中也許可鬥爭獲勝,但面對人類時,它們就無能為力。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及技術的進步,歐洲野馬聚集地區的人口數量迅速增長,人們開始侵佔歐洲野馬的領地,並恣意對其進行大規模的捕殺。人類想盡了各種辦法他們在原野上挖層層陷阱,或者幾百人手拿槍支兇器同時圍攻。然而,性情暴躁的歐洲野馬的悲壯反抗註定成為歷史絕響。
在人類的冷血捕殺下,數量大大減少。人類在歡慶勝利的同時,歐洲野馬卻在悲痛欲絕地低聲哀鳴。1876年,在一羣貪婪之徒的獵殺之下,最後匹歐洲野馬倒在了烏克蘭原野上。
後來,為了能再次見到歐洲野馬,俄國探險家普爾日瓦科斯基轉遍了歐洲許多地方,辛辛苦苦尋找了十幾年,卻始終也沒有發現它存在的任何蛛絲馬跡。也就是説,歐洲野馬已經永遠消失在人類的視野中。人類,只能在法國和西班牙的石洞壁畫中見到歐洲野馬曾經桀驁不馴的身影。可喜的是,柏林和慕尼黑動物園管理員魯茨和海因茨・赫克兄弟,經過多年努力,通過草原野馬和柯尼克馬的選擇性雜交,精心培育出一種歐洲野馬的亞種。但精心培育出來的歐洲野馬亞種已是野性全無,難以和生性孤傲、桀驁不馴的歐洲野馬相比 [2] 
參考資料
  • 1.    探索者編委會編著,探索絕跡物種,黑龍江科學教育技術出版社,2016.11,第41頁
  • 2.    姜忠喆,李慕南主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 永別的動物,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2.05,第1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