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欸(拼音有ê̄,ế, ê̌, ề、ēi,éi,ěi,èi和ǎi),是一個現代漢語二級字,是一個形聲字,最早見於秦代小篆。其本義為大聲怒斥,後引申為語氣助詞
[1-2]  [7] 
中文名
拼    音
ǎi,ēi,éi,ěi,èi [2] 
部    首
五    筆
CTDW
倉    頡
IKNO
鄭    碼
ZSMR
字    級
二級
注    音
ㄞˇ
筆畫數
11筆
部 外
7筆
結    構
左右結構
統一碼
U+6B38
四角號碼
27882
異體字
㖑、譮、𡅅 [3] 

文字源流

字源演變 字源演變
最早見於秦代的小篆,為一個形聲字,字形從欠,矣聲。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4]

基本字義

欸 ê̄又ēi [1] 
<嘆> 也做“誒”
表示招呼。如:欸,你快來!
欸 ế又éi [1] 
<嘆> 也做“誒”
表示詫異。如:欸,怎麼回事!
欸 ê̌又ěi [1] 
<嘆> 也做“誒”
表示不以為然。如:欸,你這話可不對呀!
欸ê̌又èi [1] 
<嘆> 也做“誒”
表示應聲或同意。如:欸,我這就來! 欸,就這麼辦!
欸ǎi [2] 
【欸乃】(ǎinǎi)形容搖櫓聲。如: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唐·柳宗元漁翁

音韻方言

[廣 韻]:烏開切,上平16咍,āi,蟹開一平咍影
[平水韻]:上平十灰·上聲十賄
[唐 音]:qə̌i
[國 語]:ǎi; āi; ēi; èi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ai1 [台灣四縣腔] ai1 [客英字典] ai1 [海陸豐腔] ai1 [客語拼音字彙] e3 [沙頭角腔] kan3 [寶安腔] ai1 | ai3
粵語:aai2; ei6; oi1
潮州話:ui2; ui7; ai2 [3]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字部】欸 ·康熙筆畫:11 ·部外筆畫:7
唐韻》烏開切《集韻》《韻會》《正韻》於開切,𠀤音哀。《説文》訾也。一曰然也。《揚子·方言》欸,𧫦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或曰欸,或曰𧫦。
又嘆聲。《陳芳·芸窻私志》今人暴見事之不然者,必出聲曰欸,烏開切,乃嘆聲也。《楚辭·九章》欸秋冬之緒風。《王逸曰》欸,嘆也。
又《集韻》於其切,音醫。相然應也。或作唉。
又《廣韻》於改切《集韻》《韻會》倚亥切,𠀤哀上聲。義同。
又欸乃,湖中節歌聲。唐元結有《欸乃曲》,從依亥切。或音襖者,非。《韻會》按《説文》欸字原無襖音。
又按《項氏家訓》曰:《劉蜕文集》中有《湖中靄廼曲》,《劉言史·瀟湘詩》有閒歌曖廼深峽裏,元次山有《湖南欸乃歌》,三者皆一事,但用字異耳。欸本音哀,亦作上聲讀,後人因《柳子厚集》中有注字雲一本作襖靄。遂欲音欸為襖,音乃為靄,不知彼注自謂別本作襖靄,非謂欸乃當音襖靄也。
又《廣韻》《集韻》𠀤許介切,音譮。怒聲。《揚子·淵騫篇》始皇方獵六國而翦牙欸。《注》言王翦助秦之惡。牙欸,言切齒而怒也。
又《集韻》乙界切,音餲。義同。 [5] 

説文解字

【卷八】【欠部】欸
訾也。從欠矣聲。兇戒切。又,烏開切 [8] 

説文解字注

(欸)訾也。按訾者、呰之字誤。訾者、思稱意也。呰者、訶也。分見言部、口部。玉篇。欸者、呰也。可正訾字之譌。廣韻十六怪曰。怒聲。十六咍曰。嘆也。玉篇曰。恚聲。正與訶義合。口部有唉字。譍也。與欸義別。項羽本紀。亞父玉斗。拔劔撞而破之。曰唉。孺子不足與謀。此正怒聲字。當作欸。方言。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𧫦。此正訓譍字。當作唉。從欠。矣聲。烏戒切。又烏開切。一部。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