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欖杆市

鎖定
欖杆市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屬於北京城南若干“舊市”(如花市,珠市口,肉市口,蒜市口)之一。
中文名
欖杆市
外文名
Rugby lever City
地理位置
北京城南
繁    體
繁體欖桿市
別    名
舊市
區    域
崇文區

欖杆市地理位置

屬於北京城南若干“舊市”(如花市珠市口,肉市口,蒜市口)之一。“欖杆市”一名始於朝,當時叫“攬杆市”,清朝叫“欖杆市”,民國叫“纜杆市”。
明代這裏在運河旁邊,此市是買賣纜繩和船杆的集市。運河廢棄後 ,只剩下欖(實為纜)杆市的地名。

欖杆市地名歷史

欖杆市花市

銷售花卉和園藝用品的集市。隨地區和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大致可分為長期性的固定花市和臨時性的節日展銷兩類。
20世紀70年代後,一些國家還出現了超級市場形式的園藝中心或花卉中心,除銷售盆花、切花、種苗、球根、盆景外,還兼售乾花及有關園藝用品、園藝書刊等。
歐美一些國家的花卉拍賣市場,是適應花卉生產大量發展、便利流通的交易場所,其中荷蘭阿爾斯梅爾花卉拍賣市場規模巨大,世界馳名。中國在唐代已出現花市。成都、廣州兩大花市尤負盛名。成都花市自古在春季舉辦,稱為花會;廣州迎春花市在春節前夕舉行。
崇文門外西花市大街火神廟,正名火德真君廟。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為神木廠悟元觀下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重修。清代舊曆每月逢四(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廟會(1922年以後改用陽曆逢四)。後來火神廟香火斷絕,廟會遂演變為純商業性的集市。但火神廟仍一直是花市集的中心。
花市集的花有二,老北京人謂此“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是假花;另一為鮮花。但花市集乃是由於假花而得名。《燕京歲時記》雲:“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假花一名“象生花”,一般稱為“通草花”。通草即燈芯草,莖體輕,空心,用它加工成通草片,巧製成花朵,便是最初的裝飾假花,因而有“京師通草甲天下”之譽。後來發展為紙花、綾絹花、緞花、絨花,形成一種專門行業。
據《舊都文物略》雲:“造花之原料大體為二:曰絹類,曰紙類。絹類中有綾、絹、緞、綢、絨之分,紙類中有羊毛太、粉蓮、通草及隔背之分。其造法有用模者,有用杵者,有用麻繩者。分工作業,有作葉子與作花頭之分,又有作花與攢花之別。作花者,指作葉與作花頭而言;攢花者,指各鋪零星買來花葉、花頭、攢合成品而言。又分粗、細二派,作細花者,意匠經營。”

欖杆市珠市口

珠市口位於北京前門大街與兩廣路的交匯處,東為崇文區,西為宣武區。舊時這裏是外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由於它正好處於南北中軸線與東西珠市口大街交叉處,人來車往,十分繁華。最初由於在這裏出現了買賣生豬的交易市場而稱“豬市口”。
後來,因為皇帝每次出巡或去天壇先農壇祭祀要從這裏經過,生豬市場的氣味讓皇帝無法忍受,因此皇帝下了到旨意,將生豬市場移到了東四地區。移走市場之後,皇帝覺得“豬市口”這個名字不雅,才採取同音換字的方法,改為現在的“珠市口”。但這裏從來沒有出現過珠寶商業的買賣,壓根兒與珠寶無關。
別看名字不雅,在清朝卻這條街上卻住着一位大名人,那就是乾隆年間的當朝一品大臣紀曉嵐紀大才子.傳説,有一年,乾隆皇帝和他打趣對對子。乾隆指着桌子上的兩盤豆子,出了句“兩碟豆”命紀曉嵐對下句。紀曉崗不假思索地對“一甌油”。乾隆隨即改口説:“我説的是‘兩蝶鬥’,兩隻蝴蝶在一起爭鬥。”
紀曉嵐機敏地説:“我對的是‘一鷗遊’,一隻鷗鳥在水中游。”乾隆便又出難題,説着蹺起腳來,要紀曉嵐以他的腳為題,説出一個字,既要符合他的身份,又不能露出“腳丫子“等字眼。紀曉嵐馬上聯想到自己住的“豬市口”地名,豬的腳稱“蹄”,“蹄”由“足”和“帝”組成,這不正是皇帝的腳嗎?於是,他便答道這個字是“蹄”。乾隆一聽勃然大怒,紀曉嵐一解釋,也就不好説什麼了。

欖杆市肉市口

位於北京市崇文區,為北京城南“舊市”(如花市,肉市口,珠市口,蒜市口)之一。具體的地址在花市以南、 羊市口以東。
肉市口明朝就有。那時附近又有個關帝廟,在此擺小攤的很多,人來往的。窮苦人在小市口做點小買賣養家餬口。這裏全是居民區了。

欖杆市蒜市口

蒜市口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廣渠門內大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舊居遺址所在地。
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清代雍正七年(1729 年)的一份《刑部移會》,是認定曹氏在京舊居的重要文獻資料。
據檔案記載,雍正王朝曾將抄沒曹家的“京城崇文門外蒜市口地方房十七間半、家僕三對,給與曹寅之妻孀婦度命”,由此可以確定,曹氏在蒜市口地區有十七間半老宅。
專家將清代《乾隆京城全圖》與現廣渠門內大街西段蒜市口互相對照後基本認定,檔案中所説的“十七間半”房即為現廣渠門內大街207號或鄰近的兩個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