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權繪錦

鎖定
權繪錦,男,漢族,生於1970年11月,甘肅宕昌人,中共黨員。現為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文名
權繪錦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甘肅宕昌
出生日期
1970年11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
任職院校
蘭州大學
性    別

權繪錦人物經歷

權繪錦教育經歷

1994年西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2003年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武漢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後流動站,2008年出站。

權繪錦工作經歷

1994年至2009年在河西學院中文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2009年調入蘭州大學,現為蘭州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權繪錦所獲榮譽

2004年參與合作的“中國現代文學教學改革”項目獲甘肅省政府教學成果二等獎。

權繪錦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在中國現代重要作家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古今文學理論與批評比較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權繪錦主講課程

本科生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小説研究”、“20世紀中國歷史小説研究”等。

權繪錦科研成果

權繪錦參與項目

參加甘肅省教科協規劃辦省級重點課題“中國現代文學教學中的經典與經典闡釋”。

權繪錦學術著作

《轉型語嬗變----中國現代歷史小説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權繪錦學術論文

1、《周作人的現代語言觀與傳統文化》,《長江學術》2009年第2期。
2、《胡風與〈文心雕龍〉》,《求索》2008年第3期。
3、《魯迅與〈文心雕龍〉》,《新疆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4、《階級理性與“現代化”陷阱》,《濟南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2008年第5期全文轉載。
5、《階級鬥爭史觀與農民起義歷史小説》,《河西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6、《周作人的人生觀與文學價值觀》,《重慶工商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
7、《周作人與六朝文學》,《山西師大學報》2007年第3期。
8、《周作人與<文心雕龍>》,《求索》2007年第4期。
9、《“歷史真實”觀與當代歷史小説新變》,《河西學院學報》2007年第3 期。
10、《精神分析理論與中國現代歷史小説》,《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11、《論<故事新編>中的“油滑”》,《西安石油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
12、《<故事新編>的“油滑”與現代歷史小説的文體自覺》,《長江學術》2006年第2期。
13、《<故事新編>的形式意味新解》,《重慶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14、《歷史意識與文化視野中的追問與探索》,《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15、《魯迅、聞一多新詩理論與創作之比較》,《中國文學研究》2005年第3期,入選2004年國際“聞一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6、《魯迅新詩中的現代性內涵》,《河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17、《李?人歷史小説敍事藝術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18、《巴赫金的對話藝術思維及其意義》,《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19、《論<故事新編>的否定型主題模式》,《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20、《歷史敍述中的啓蒙話語與文化反思----論巴人的<莽秀才造反記>》,《重慶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21、《危機與困境中的生長:甘肅當代文學研究會2004年會暨河西當代文學研討會紀要》,《河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權繪錦 權繪錦
22、《李?人歷史小説中的傳統審美因素》,《理論與創作》2004年第5期。
23、《魯迅復調小説的成因探析》,《河西學院學報》2003年第6期。
24、《中國當代詩歌的缺失與困境》,《河西學院學報》2002年第6期。
25、《突出主體作用 提高綜合素質》,《河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26、《試論魯迅前期小説中的“尋路人”原型》,《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27、《人性的扭曲、變異與復歸》,《甘肅高師學報》1999年第6期。
28、《<羣鼠>女姓形象簡論》,《河西學院學報》1997年第2期。
29、《草原牧歌、鄉村悲歌與城市輓歌的交響:王新軍小説論》,《北方論叢》2011年第3期;
30、 《流浪敍事中的歷史反思、人性救贖和意義探尋——評趙光鳴的小説》,《新疆師範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31、《國內修辭性敍事理論研究及應用中的偏誤與辨正》,《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32、《民族命運的歷史追述、當代反思與未來想象:鐵穆爾散文論》,《民族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
33、《西北迴民民族精神與倫理景觀的個性化表達:馬金蓮小説論》,《民族文學研究》2015年第3期;
34、《雪漠小説論》,《小説評論》2015年第2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