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權力的文化邏輯

鎖定
《權力的文化邏輯》是一部由朱國華所著書籍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文名
權力的文化邏輯
作    者
朱國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1月
頁    數
468 頁
定    價
85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208134287

權力的文化邏輯內容簡介

全書旨在對布迪厄的社會學詩學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批判性闡釋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書共分七部分。導論“文化與權力”勾勒了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的主要特徵,認為可分為文化研究視野中的、旨在考察藝術消費的社會學美學;以及文學現代性視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學生產的文學社會學兩部分。第一編“實踐與反思:布迪厄社會學要旨”,側重於從宏觀層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討論哲學和社會學層面的布迪厄。第二編“文化再生產與符號暴力”簡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會理論,包括他的教育社會學、語言理論、性別支配理論、知識分子理論和階級理論。第三編“趣味:區隔的邏輯”和第四編“文學現代性的別種解讀:文化生產場理論”均為本書重點。前者探討了布迪厄的社會學美學,後者論述了布迪厄文學場理論。結論部分批判性質疑了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的有效性限度。附錄部分收錄了一篇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的代表性譯文。 [1] 
本書是對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文化理論的介紹與研究,並對於中國語境中的歷史文化實踐進行了理論的運用與分析。布迪厄社會學文化學理論的精髓在於反對一切形式的符號控制,反對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為了實現這一實踐目的,他一方面藉助於獨特的概念工具和研究方法考察了人類行動的邏輯,從而 獲得了他作為一個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甚至哲學家的崇高聲譽;另一方面,他又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統治階層是如何在獲得被統治者共識的條件下,利用各種社會資源,進行合法性治理的。 [1] 

權力的文化邏輯作者簡介

朱國華,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就讀於華東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分別獲文學學士、博士學位。1986—2001年,任教於東南大學,2001—2003年,進入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後流動站。2003年迄今,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2006年被選為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秘書長兼法人代表。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08年,赴美國杜克大學訪學一年。2009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1年,任《文藝理論研究》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2015年3—8月,赴巴黎高等師範學校,任高級訪問學者。從1986年開始至今,發表論文百餘篇,著作有《權力的文化邏輯》、 《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 《烏合的思想》等,譯著有《海德格爾的政治存在論》,散文集有《兄弟在美國的日子》。 [1] 

權力的文化邏輯圖書目錄

序言 方克強
導論 文化與權力
一、布迪厄:社會學的不朽者
二、文化政治與現代主義經驗
三、社會學美學與文藝社會學
四、布迪厄的意義與研究策略
第一編 實踐與反思:布迪厄社會學要旨
第一章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軌跡與學術性情的發生 [1] 
第一節 生為陌生人
第二節 從人類學到社會學
第三節 從讀者到作者:走向輝煌
第四節 從學者到文化角鬥士
第五節 誤解與理解
第二章 繼承與斷裂:布迪厄的哲學思想淵源
第一節 與常識決裂:布迪厄與法國認識論傳統
第二節 關係性、專斷性無意識結構及其他:布迪厄與結構主義
第三節 身體性、政治介入和哲學現成品:布迪厄與現象學
第三章 繼承與斷裂:布迪厄的社會學思想淵源
第一節 學術與政治:布迪厄與馬克思
第二節 符號維度與合法性:布迪厄與韋伯
第三節 社會事實、分類及分化:布迪厄與涂爾幹
第四章 布迪厄的方法論與理論圖式
第一節 超越對立
第二節 建構對象與關係主義
第三節 反思的三重奏
第四節 理性與價值:學術的政治使命
第五章 主要概念工具
第一節 習性
第二節 資本
第三節 場域
第四節 實踐
第二編 文化再生產與符號暴力
第六章 文化再生產與社會再生產
第一節 符號暴力與教育再生產
第二節 階級習性與教育期待
第三節 國家暴力與精英生產
第四節 理論爭鳴、教改方案與跨語境效應
第七章 語言交換的經濟
第一節 述行句的社會條件
第二節 國家體制與合法語言
第三節 語言市場、語言習性與價值預期
第四節 語言市場的權力關係
第五節 命名與符號權力
第六節 對布迪厄語言理論的省思
第八章 符號暴力與性別支配
第一節 符號暴力
第二節 男性統治的邏輯
第三節 超歷史性別結構、符號財產與無望的烏托邦
第四節 西方女性主義與中國語境中的布迪厄性別理論 [1] 
第九章 知識分子場
第一節 知識分子的定義與系譜
第二節 知識分子場:對知識分子的祛魅
第三節 知識分子:被統治的統治者
第四節 超越批判與建設的對立?
第十章 社會空間與社會階級
第一節 馬克思與韋伯的理論遺產
第二節 社會空間的結構
第三節 社會世界的表徵與階級鬥爭
第四節 過時的理論建構?
第三編 趣味:區隔的邏輯
第十一章 藝術編碼的社會條件
第一節 藝術感知的生成
第二節 藝術能力的社會學
第三節 藝術能力的歷史性
第四節 藝術接受與藝術教育
第五節 卡里斯瑪與社會不平等
第十二章 階級習性與美學性情
第一節 趣味與階級區隔
第二節 合法趣味與美學性情
第三節 文化意願:中產階級的趣味
第四節 工人階級:必然性的選擇
第十三章 美學個案研究:攝影術與藝術博物館
第一節 攝影的社會功能
第二節 階級習性與作為藝術的攝影
第三節 模仿藝術的藝術
第四節 藝術博物館:虛假的文化承諾
第十四章 當代語境中的布迪厄美學社會學理論
第一節 法蘭克福學派:大眾文化與藝術祛魅
第二節 福柯、德里達與媒介:布迪厄與後現代主義
第三節 解碼與抵抗:布迪厄與伯明翰學派
第四編 文學現代性的別種解讀——文化生產場理論
第十五章 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
第一節 創造者神話與社會學
第二節 拒絕本質主義:對內部、外部閲讀的雙重超越
第三節 文學場:辯證超越的邏輯
第四節 布迪厄文學社會學的當代效應
第十六章 顛倒的經濟:文學場的結構
第一節 文學場:信念的生產場
第二節 限制生產與大生產:文學場的結構
第三節 佔位、位置、性情與可能性空間
第四節 正統與異端:文學場的符號鬥法
第五節 理論與實踐:布迪厄文學場的跨語境運用
第十七章 文學場的歷史發生與文學現代性
第一節 純粹美學的發明
第二節 雙重結構與符號財富的生產
第三節 文學場的內憂
第四節 文學場的外患
第五節 文學現代性與現代主義
第六節 第三世界視野中的文學場理論
結論 對反思性社會學詩學的反思
一、假如無魅可祛…… [1] 
二、文學自主性的悖論
三、實用價值與理論意義
四、最後的理論盤點:從文學的觀點看
附錄一 譯文
攝影的社會定義
附錄二 引用文獻
一、中文文獻
二、英文文獻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