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櫟葉枇杷

鎖定
櫟葉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er & E. H. Wilson in Sarg.)是薔薇科枇杷屬植物。 [1-2] 
中文名
櫟葉枇杷
拉丁學名
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er & E. H. Wilson in Sarg. [6]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薔薇目
薔薇科
枇杷屬
櫟葉枇杷
命名者及年代
Rehd. et Wils.,1912

櫟葉枇杷形態特徵

櫟葉枇杷
櫟葉枇杷(7張)
常綠小喬木,高4-10米;小枝紫褐色或灰褐色,幼時有絨毛,以後脱落近於無毛。葉片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稀卵形,長7-15釐米,寬3.5-7.5釐米,先端急尖,稀圓鈍,基部楔形,邊緣具疏生波狀齒,近基部全緣,上面光亮,初有柔毛,後近無毛,下面密生灰色絨毛,側脈10-12對,下面隆起,中脈及側脈近無毛;葉柄長1.5-3釐米,有棕灰色絨毛。 [7] 
圓錐花序頂生,長6-10釐米;總花梗和花梗有棕灰色絨毛;花梗長2-4毫米;苞片和小苞片卵形,長3-4毫米,早落;花直徑1-1.5釐米;萼筒杯狀,長2-3毫米,萼片長圓卵形,長2-3毫米,先端圓鈍,萼筒及萼片外面有柔毛;花瓣白色,卵形,長4-5毫米,先端深裂,基部具短爪,內面基部有柔毛;雄蕊20,稍短於花瓣;花柱2,稀為3,離生或中部合生,無毛,子房頂端有柔毛。果實卵形至卵球形,直徑約6-7毫米,暗褐色;種子1,子葉肥厚。 [3] 

櫟葉枇杷主要變種

大渡河枇杷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et Wils var. daduheensis H. Z. Zhang)和櫟葉枇杷主要區別在於,大渡河枇杷葉緣大多鋸齒狀,稀波狀,葉長10-24釐米,總花梗和花梗絨毛為鏽色,花柱3-4、稀5。果實直徑1.5-3釐米,花及種子均較大。生長於海拔800-1200米的山坡、河邊的雜木林中。可作枇杷砧木。 [1] 

櫟葉枇杷近種區別

櫟葉枇杷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邊緣上部1/2-2/3有疏生波狀齒,近基部全緣,下面密生灰色絨毛,易於與批把屬其它種區別。 [3] 

櫟葉枇杷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四川西部。生長在海拔800-1700米的河旁或濕潤的密林中。 [3] 

櫟葉枇杷生長習性

抽梢期:櫟葉批把2月中旬春梢開始、5月上旬夏梢開始;8月上旬秋梢開始。
花期:正常年份花序出現時間為7月中旬(特殊情況也出現在11月),初花期一般出現在9月下旬,盛花期開始時間一般為12月下旬,終花期開始時間一般為次年的2月上旬。
果期: 2月中旬開始坐果,4月中旬是果實成熟期。 [4] 

櫟葉枇杷繁殖方法

  1. 材料選取:以櫟葉枇杷組培苗的葉片。
  2. 處理方法:取組培苗中成熟新鮮的葉片,在超菌工作台中切成大小約為0.5釐米×0.5釐米的小塊,並迅速接種到相應的培養基中。接種時,葉片背向下,與培養基充分接觸。整個過程控制在10-15分種。所有處理暗培養10天后,再轉為全光照培養。每處理重複2次,接種後第30天。
  3. 培養基:培養基主要成分:基本培養基為MS基本培養基,附加3%蔗糖、5克/升的瓊脂粉。
  4. 培養條件:培養濕度條件為:65-70%;24小時全光照或全黑暗處理。
葉片培養在温度22℃時愈傷組織誘導的效果好,可達到81.82%;或經過10天黑暗培養處理的葉片,愈傷誘導率整體比適温度處理的有明顯提高;在適温度和黑暗培養處理下,培養基配方均為MS+BA0.2毫克/升+KT0.2毫克/升+2,4-D1.0毫克/升,櫟葉枇杷葉片的愈傷誘導率達到100%。 [5] 

櫟葉枇杷主要價值

育種材料:櫟葉枇杷主要作枇杷的育種材料砧木使用。 [1] 
參考資料